孙建清
施一公曾经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分子系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手握国外多个条件优厚的邀请,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回国。施一公说,如果我不回国,在美国生活一辈子的话,我会到了晚年极其痛苦。闻此言,我们不能不为施一公的爱国热情而感动而流泪。《新闻1+1》关注爱明诺夫奖的中国第一人也是应该的。但是,科学家不为人知是正常的。没有人有能力可以让科学家比明星八卦新闻更有轰动效应、更吸引眼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更为重要的是,宣传的密度和关注的程度与社会崇拜、认知不是正比例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认识误区是,在知名度问题上,总有人拿科学家与明星、企业家相比,似乎科学家不为人知是新闻媒体宣传少报道少的缘故,在有的人看来,如果也能像宣传明星般天天报道科学家,那么科学家的知名度就会大大提高。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当然,我们应该加大对科学家的宣传,多营造社会尊重科学家的氛围。不过,应该看到,在泛娱乐时代,在浮躁功利的当下,我们的新闻媒介没有办法让科学家像明星那样的“曝光率”,科学家实在无法同明星比上镜率、见报率。而且,真正的科学家是潜心科研的,让科学家成为明星真的未必是什么好事,也许那恰恰是对科学家的一种干扰。
毫无疑问,中国应当有更多的施一公,政府应当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国创业。问题在于,我们提倡海外科学家回到自己的祖国,不是比赛科学家与明星、企业家谁的知名度高。大众知不知施一公,我以为,8成受访者不识施一公,不会影响科学家的研究,更不会削弱科学家的学术地位。最后我想借用施一公的话说:“科学非常的神奇,非常的博大精深,其实我非常想让我们的年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关注科学,关注创新,而不是关注我本人。”
(本文原载2014年4月4日红网,本刊有删节)
清華学子“捍卫PX词条”引发热议
从厦门PX事件开始,到什邡、宁波,到江门、茂名,近年来,关于PX项目的争议不断出现,甚至成为常态。但是在百度百科上,近期一场“词条争夺战”引发热议。
4月2日下午,清华大学化工系大二学生王润佳惊讶地发现,百度百科词条中对PX的描述竟然是“剧毒”。原来,3月30日,广东茂名PX事件发生当天凌晨,有人悄然将百度百科词条中PX毒性由“低毒”改成“剧毒”。有网友多次对恶意篡改行为进行客观更正,但连续几次又被人改成“剧毒”。此后,清华化工系学生近10人昼夜自发捍卫PX低毒属性这一科学常识。几天的拉锯战中,PX词条被反复修改36次,4月4日,百度百科上“PX”词条最终被锁定在“PX即对二甲苯。可燃,低毒化合物”的准确描述上。
在谈到这样一场捍卫战的意义时,王润佳说:“其实我们修正的只是PX毒性问题,跟我们对茂名事件的立场没有关系,就是对PX进行科普、辟谣,让更多的人了解科学事实。”
而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表示:“不止PX,在当前社会的许多领域,情绪化的声音与判断仍占据着主流,而过多的情绪化容易使问题变得无解。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上的争论肯定会越来越多,我们需要赶紧补上理性争论这堂整个社会的必修课。”
4月6日,人民日报以一篇《PX,一场特殊的“科学保卫战”》详细报道了此事。当晚,央视《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也长时段报道此事。
关键词:求真 知识理性 责任与担当
考场借鉴:理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