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婷
当前,新一轮课改的深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基,但因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方式的桎梏,有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不能科学地扬弃与创新,使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升。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运用多种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在形象思维能力中培养创新
形象思维是依靠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人右脑的功能侧重于形象思维,借助直觉观察事物,具有类别认识能力,依据事物的局部把握整体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的右脑潜能,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表象兼备直观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表象的作用。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当学生通过实物和立体图像观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我拿走实物,擦去图形,让学生想想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状,然后动手画出来,并让同桌交流,不正确的上台讲明原因,老师相机评议正确与否。在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后,我让学生用手在空中比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相关的物体,让学生抢答,它们的表面分别是多少?这样操作,一方面深化面积单位的表象,另一方面让学生将刚建立起来的表象迅速提取和外化,使学到的新知及时得到反馈、调控和巩固。
二、在直觉思维能力中培养创新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立刻对问题的答案予以合理的猜想,突然产生顿悟的思维,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素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珍视保护学生的直觉思维,激励他们进行跳跃式回答,以期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课堂上有时碰到个别学生突发奇想,又道不出理由的答案,通过验证又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梳理思路、检验过程。
1.运用直觉判断,锤炼直觉思维
直觉判断是直接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对客观事物、语言文字进行迅速的识别,具有整体把握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指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把握,学会直接判断,训练直觉思维。如,一辆客车上原有乘客56人,到甲站后,下去18人,上来22人。到乙站后,又下去19人,上来15人。现在车上有乘客多少人?若按习惯思维进行推算:56-18+22=60(人)60-19+15=56(人),若将直接思维予以简化,就可立即判断:因为甲站车上多出22-18=4(人),而乙站车上少掉19-15=4(人),最后车上其实还是56人。第二种推算是依据增减人数多少的规律作出的迅速判断,简便直观,彰显了直觉思维所拥有的突发性的特点。
2.放胆猜想,发展直觉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注意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如,在教学“平均数”时,一个学生脱口说出平均数是多少。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一时语塞。教师当头就批:“不要瞎猜。”执教者如此操作只承认逻辑思维的正确性,而忽略非逻辑思维的作用,甚至否定非逻辑思维的存在。殊不知,直觉思维属于简缩式思维,具有试探性、跳跃性和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我在课堂上注重鼓励学生放胆猜想、假设,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在引导学生解答“一批橘子,每个尼龙袋装13千克,正好装18袋,现在只有13个袋,要把橘子都装上,平均每袋要多装多少千克?”时,大多学生列式为:13×18÷13-13或13×(18-13)÷13。突然有个学生说:“我猜想一下,能不能列式为:‘18-13?”学生们都愣住了,该生一时也道不出缘由。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发现列式是正确的。因为橘子的总重量是(13×18)千克,是一定的,用18个袋子装,平均每袋装13千克,用13个袋子装则平均每袋要装58千克,所以平均每袋多装(18-13)千克。
三、在发散思维能力中培养创新
发散思维是对已知信息予以多角度的思考,不拘泥于既定理解,注重提出问题,探索新知或多种结果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另辟蹊径,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如,引导学生解答“一水泵厂生产一批水泵,计划每天生产80个,9天完工,实际仅用8天,就全部完工。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个?”时,大部分学生均用常规思路:先求出总个数,再求出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的个数,列式为:80×9÷8-80=10(个)。然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找出简捷的方法,结果有一生列式为:80×8,还道出了理由:“一天的任务只用8天就完成,因此多做10个。”不难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简化了具体分析的过程:9天任务8天完成,实际提前了1天,那么这一天的任务(80个),势必分配在8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到80÷8=10,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个数。可见,独创往往隐藏在求异与发展之中,课堂上引领学生在解题中进行思维发散,益于产生顿悟,萌生独创。独创又益于丰富发散思维,促进思维能力朝着纵向和横向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