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松,白春燕
(山西大同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忻州地区的民间摔跤又称“挠羊跤”,其盛行在山西省忻州地区的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三个区县,它是山西省民间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是当地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挠羊跤”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我国体育摔跤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更为“挠羊跤”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忻州地区作为我国摔跤的前沿阵地,长期以来积淀了深厚的“挠羊跤”文化底蕴。笔者在对忻州地区“挠羊跤”的发展现状调查时,发现其在开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提高“挠羊跤”的质量和促进“挠羊跤”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以忻州地区“挠羊跤”这一民俗体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在图书馆查阅了与“挠羊跤”有关的书籍,并上网查阅了与本次调查有关的论文及与“挠羊跤”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依据相关资料,结合“挠羊跤”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调查问卷。这次调查主要针对忻州地区的组织者和参与人员,对参与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 份,有效率为95%;对组织者发放问卷30 份,收回有效问卷27 份,有效率为90%。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Excel 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研究需要的数据。
1.2.4 访谈法
在对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的组织者和参与人员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挠羊跤”的实际开展情况。
表1 开展“挠羊跤”体育活动的时间调查
从表1 可知,“挠羊跤”比赛开展的时间主要是忻州地区的节庆日,尤其是一些重大的节日,这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忻州、定襄、原平是山西省的典型盆地,这里历来是忻州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有很浓的汉族文化习俗,一年的重大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期间也有很多庙会。最为盛大的“挠羊跤”比赛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原平庙会,是忻州市、定襄县、原平市之间的摔跤对抗赛,比起村里的比赛更为精彩。忻州地区有句谚语这样说:“赶庙会,唱戏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里八村也来瞧。”可见,这里的摔跤与节庆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在农闲时,忻州各地也组织专场比赛,而这些比赛都是由较大的村镇或摔跤实力较强的村镇自愿举办的。事实上,“挠羊跤”是我国一种典型的乡土体育活动,有着很强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
2.2.1 “挠羊跤”比赛特点分析
“挠羊跤”是以抱抓腰腿为主,除跤手两脚原本站在地上外,其身上其他部位只要一沾地就算输,不作循环赛,输者即淘汰,赢者继续与新手比赛。[7]“挠羊跤”的规则是不受身体重量、年龄和区域的限制,只要在连续摔倒三人后就有相应奖品,摔倒五人后会被称为“好汉”,摔倒六人后会被尊称为“挠羊汉”(最高奖赏)。因此,每到活动开展时,十里八村和外地的人都会赶来参加,包括少年、青年、壮年等各个年龄段,这就使得参与“挠羊跤”的群众非常广泛。同时,在比赛的过程中,也对年龄较小的跤手进行了培养,起到了传承的作用。
2.2.2 参与者的职业、年龄、性别分析
表2 参与“挠羊跤”群众的年龄、性别调查表(n=95)
参与“挠羊跤”的人员以农民为主,也有其他职业的人员,主要是当地的教师、学生、工人、手工业者等,这充分说明了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从表2可见,现阶段参与“挠羊跤”体育活动的人群中,男性要多于女性,所占比例为91.6%;21岁~50岁的人数所占比例为74.7%,是参与人群中比例最大的。20岁以下参与人群较少的原因为:①学生们上学多数在县城或条件较好的附近农村学校,受时间限制而无法参加摔跤;②现在的学生们学习负担较重,活动时间较少;③家长怕孩子在摔跤时受伤。另外,女性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和爱美观念的影响,参加“挠羊跤”活动的人也相对较少。由于青年、壮年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黄金阶段,又受“挠羊跤”魅力的吸引,所以当前青年、壮年对“挠羊跤”这一民俗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2.2.3 开展“挠羊跤”体育活动的场地情况
场地情况是影响“挠羊跤”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没有一个良好、适宜的体育活动场地,那么“挠羊跤”的举办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从图1 可知,村委会活动场所是“挠羊跤”体育活动开展最多的场所,所占比例为44.44%,其次就是街头巷尾,所占比例为29.63%,这两种场地都属于临时性场所。可见,忻州、定襄、原平三市县在其“挠羊跤”的场地建设上总体比较落后,这将严重阻碍“挠羊赛”的开展。虽有一些地方有一定的摔跤场地,但范围较小,安全性能不高,没有“挠羊赛”开展具备的设施,无法保证其正常进行。自从“挠羊跤”申请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之后,忻州、定襄、原平三市县出台了一系列对“挠羊赛”有利的政策,“挠羊跤”自此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仍缓慢,效果不佳。因此,只有加强对场地的建设,才能更好地开展“挠羊赛”,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图1 忻州地区开展“挠羊跤”体育活动场地分布图
2.2.4 开展“挠羊跤”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
从图2 可知,政府部门组织的“挠羊跤”所占比例为37.04%,村委会组织的所占比例为29.62%,而村民自发组织的和体育协会组织的所占比例较小,这说明了忻州、定襄、原平地区“挠羊跤”民俗体育活动组织机构不够完善,主要依赖于政府和村委会组织,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活动组织机构是摔跤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图2 忻、定、原地区开展“挠羊跤”体育活动组织方式分布图
2.2.5 开展“挠羊跤”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
图3 忻、定、原地区开展“挠羊跤”体育活动经费来源分布图
经费是“挠羊跤”体育活动的命脉,如果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摔跤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图3 显示,政府拨款所占总经费的比例为37.04%,村委会出资所占比例为33.33%,而企业赞助与村民集资所占总经费比例很小。可见,“挠羊赛”的举办主要依赖于政府拨款和村委会出资,这不仅不利于“挠羊赛”的举办和开展,更会影响村民参与比赛的积极性。组织者为节省开支,放低对其场面灯光、音乐的布置要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的开展。
2.2.6 影响忻州地区开展“挠羊跤”的因素分析
1)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参与人员的减少。“挠羊跤”之所以能传承到现在,是因为其深深根植于农村的节庆文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从过去的手工种植发展到机械化种植,农村有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许多年轻人在农闲时外出打工,他们在家的时间很短;由于择校的原因,农村的在学学龄人群中在外地上学的很多,学校课业也较为紧张,课外活动时间少,同时学校也没有传承“挠羊跤”的课程,越来越多的学生不会摔跤,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挠羊跤”。以上原因导致了“挠羊跤”的参与主体,当地的青壮年参加“挠羊跤”的时间减少。
2)节庆意识的淡薄导致人们参与“挠羊跤”的热情淡化。商业化导致了民间节日功能的弱化。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人们的节日意识淡薄,对传统节日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了解得越来越少。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节日和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有所改变,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态度总是很冷淡。
“挠羊跤”在忻州、定襄、原平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在实际开展中的总体状况较差。“挠羊跤”主要是在春节、元宵节、庙会期间举行;参与“挠羊赛”的男性多于女性,21岁~35岁的人较为突出;开展“挠羊跤”的主要场所为村委会活动场所,专业摔跤场地比较少;组织方式多以政府和村委会组织为主;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村委会出资。可见,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挠羊跤”体育活动的支持,加强对资金、场地的投入,改善“挠羊跤”的举办场地,丰富“挠羊跤”的举办方式,使“挠羊跤”更加传统化、常态化;动员多方面力量来支持“挠羊跤”,尝试在学校的体育课中开设“挠羊跤”课程,让“挠羊跤”体育传统在学校开展;丰富“挠羊跤”表演形式,从而让其成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民俗体育活动。
[1]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叶涛.民俗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5]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6]冯萌.民族传统节日中民俗、民间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2006(5):34-37.
[7]李翠霞,赵岷.对忻州“挠羊”摔跤的文化学考察[J].体育学刊,2010(2):104-107.
[8]陈安平,孟明亮,曲葆青.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挠羊赛”观赏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34-40.
[9]闫增荣.挠羊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4):50-55.
[10]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