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传平
文章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人们常说,文章忌随人后,写文章应该“见前人之未见,发前人之未发”。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作文写来写去总是老一套,很难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读多了,竟有味同嚼蜡的感觉。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缺少创新,缺乏个性。再看当前,无论是高考作文,还是中考作文,从命题形式及内容要求诸方面来说,都为考生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命题的开放性和评分的灵活性鼓励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个性特点,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了。可是,学生作文现状与理想仍存在较大差距,面对这差距,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如何让学生的作文闪现个性的光芒呢?
一、命题新
命题,就是确定作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不仅仅是一篇作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能起到点明、寄托或是象征文章中心的作用,有的作文题目本身就能起到题眼的作用。所以说一篇文章能否成功,虽然不完全取决于文章的题目,但是一个好的题目对于一篇作文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文题要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要不落俗套,避俗趋新。如半命题作文《那一次,我〖ZZ(Z〗〖ZZ)〗》,让学生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字词。本来可填的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但是大部分学生都填的是“哭了”“笑了”“感动了”之类,虽然这些也是可以的,但这些不是显得普通,就是有些空洞,缺少新意。如果思想敏锐,善于联想和想象的话,就能命出像《那一次,我想轻轻抱着你》《那一次,我读懂了你》《那一次,我没停下前进的脚步》等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含蓄隽永的题目来。再如这几年高考中涌现出来的一些高分作文,如《赤兔之死》《天使的眼泪》《都是月亮惹的祸》等,也都是比较生动、新颖的题目。
二、选材新
选材新是指作文的材料要新鲜,有个性,与众不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好奇是人之常情。这反映在选材上,就是要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陆游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由于年龄相仿,所受教育相同,甚至看的书也相近,以致不少同学写出作文来,所选取的材料也基本相似,牛顿、居里夫人、苏轼、文天祥等人物经常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网络上曾经流传的段子“苏轼很忙”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虽然这些例子也能切题和说明问题,但普遍雷同,重复别人多次说过的话,使作文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举例也必须创新。选择新颖的、典型的、能够说明问题的事例,就能够以一当十,文章才有意义,教育效果才会显著,才会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如何做到选材创新?首先,要着眼于材料本身的价值,要注意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材料。万众瞩目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这类材料抓准了,为自己所用,就能引起读者的反响和共鸣,写出来的文章容易得到别人的首肯。其次要善于抓住“最”字,“最”字的材料,应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重视抓“最”字也是我们选材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注意抓观念上的最新,抓心灵上的最美,抓质量上的最优等等。这样,我们的文章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外,还要避开“熟”字,避开大家已感到落伍的题材内容,选择那些人们不太熟悉的新鲜事实。当大家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可反其道而行之,获得新的材料,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来。总之,要做到选材新颖,就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关注社会,多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日新月异,感受新事物的层出不穷。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多从生活中发现素材,多积累,多提高,在充分分析、比较以及综合的基础上,突破思维定式,突出多样性,稳中出新。
三、立意新
“文贵立意,意在笔先”,文章立意高,就会感人至深。这里的立意高,其实就是要求立意要创新。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大胆求异,对待某一事物,用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寻求答案,发人所未发,写人所未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就是文章立意的创新。
立意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深刻”上,对一些平常的现象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别开生面”“耳目一新”。学生的经历一般是大同小异,知识面比较窄,对问题的认识也相差无几,所以在作文中,尤其是议论文中发表的观点也很相似,并且往往只看到大家都知道的、比较浅显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要自己的文章有新意,就需要往纵深挖掘,探究新意。比如以“晒”为标题写文章,一般的思维可能写自然中的“晒”,写晒太阳的惬意,写阳光下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等,如果能从纵深去挖掘,晒孝心,晒友情,就会给人一种有深度、有厚度的感觉,体现出作者视野开阔,注意观察生活,作文分数自然也就高了。
其次要注意立意创新的途径,一是从新材料中引出新的主题,二是从旧材料中引出新的主题,尤其是后者。从旧材料中引出新的主题,主要是依靠新方法、新视角。对此,李渔道出了其中的真谛:“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如“滥竽充数”的故事,一般这个材料都是用于批评像南郭先生那样的滥竽充数的人,实际上这个材料也可以从齐宣王不辨人才一味任用,造成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使懒惰的更懒,勤奋的更累的角度来写生活中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从齐缗王改革乐制,吓走南郭先生,来提倡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的精神……从不同角度立意,可以使旧的材料翻出新意来。
四、构思新
人们常说,文似看山喜不平。孟子也说过:“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一篇文章即使题材再好,如果没有好的形式来表现,也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所以在作文中,要学会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精心构思,学会出新意。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是文章的“灵魂”和“血肉”的依附,内容相同而结构不同,效果也就迥异。因此,只有敢于打破写作的固定模式,才能脱颖而出。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所谓“〖JP2〗第一番来者”,即接触文题时首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构思,这一构思一般是按常规模式进行的,无须多动脑筋,但其立意也往往陈旧过时,故应“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一般也是惯性思维的结果,虽不陈旧,但也太“中规中矩”,千人一腔,容易撞车,也难以出新意。只有“第三番来者”才是创新思维的“精意”,这种“人人心中无,个个笔下无”的独特新颖的创意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高考作文的构思。
巧妙构思还体现在体裁样式的新颖别致上。改变体裁与内容常规的对应习惯,是比较容易操作和有实效的方法。要适当学习采用寓言、童话、科幻、实验报告、新闻采访等形式来构思文章,当然必须合理运用,不能随便套用,运用时必须符合各自的文体特征。如以“人与自然”为话题的文章,作者以《一封中国鸟的来信》为题目,以一只因环境恶劣被迫寄居国外的鸟的口吻给中国写了一封信,书信的样式,加上第一人称的写法,让人深切、真实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又如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四川一考生以《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吴”即“无”)为题,以病例的形式,深刻剖析了“吴(无)诚信”的病因、病理并提供了诊治方法,犀利地指出了不讲诚信的严重后果,深刻、新颖、独特。再如2005年河北省中考满分作文《借你一双慧眼——关于“他人优点”的实验报告》,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形象具体地阐述了看待别人优点的态度,条理清晰,由现象到本质,分析独特。
文章的体式应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来决定。有些学生一味地为了创新,无论写什么内容、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加上题记、后记,这非但没能给人新鲜感,反而觉得是碍眼的败笔,实属画蛇添足。对文体的选择也不根据题目和内容的需要决定,不根据自己的优势来选择,追求花哨,硬写自己不拿手的文体,结果弄巧成拙,写成“四不像”。总之,创新不是赶时髦,不能乱用乱套,不合身的衣服再美丽也不中看,反而有做作的感觉,令人生厌。
总之,个性化是作文的生命。我们要在作文中大胆地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独创性的作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