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润川
当前,学生厌学已成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造成农村高中单亲家庭学生厌学的因素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单亲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家庭教育缺失,家庭因素使学生缺失父爱或母爱,从而产生消极心理;农村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往往感觉不到集体的温暖,会在压力影响下产生厌学心理。基于此,笔者就农村高中单亲家庭学生厌学的心理作了深入探究,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农村高中单亲家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自卑感
单亲家庭的学生,要么没有父亲,要么没有母亲,在家里缺乏父爱或母爱,家庭经济不算太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再加上家庭经济压力大,使得这些学生在班里不合群,与其他学生缺少往来,性格孤僻,精神萎靡,学习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逐渐形成了厌学心理。
(二)成功感低
近年来,因学生厌学极端案件频发。高中生因面临高考压力而自杀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这些情况多数是由于学生厌学。据上海市新闻调查研究表明,有41.1%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单亲家庭的学生厌学心理尤为严重。农村高中单亲家庭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是由于他们成功感较低,他们步入班集体就会觉得自己和其他人不同,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爸爸”或者是“没有妈妈”,这种情况还将会长期存在,思想上的挫败感往往会困扰青春期的高中生。另外,高中生因面临高考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情绪,从而助长了他们忧郁和偏执行为的发生,再加之家庭教育缺失,他们的压力情绪无法宣泄,单亲父母往往会溺爱或者过于严厉,使得学生的心理成功感得不到认可,厌学情绪慢慢滋长。
(三)抵触逆反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着更为明显的抵触和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学生抵触教师的命令和要求,甚至会故意与教师作对;抵触集体环境,拒绝参与集体的教学活动和小组讨论活动。他们不在乎老师和同学说的话和做法,久而久之,与同学、老师渐行渐远,自然而然产生了厌学情绪。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为什么事情都要“对着干”,而这种行为的结果就会使同学及老师更关注他,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存在感,这也是学生有逆反情绪的隐形心理需求。第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寄宿在爷爷家,就是在姥姥家,或由父母单方抚养。农村家长文化素质较低,他们在教育子女时会有不足,从而使孩子的性格和习惯出现偏差,导致孩子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二、农村高中单亲家庭学生厌学心理应对措施
(一)开展帮扶工作,让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家里得不到父亲或母亲的关爱,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教师在班上应多开展“结对子”的帮扶活动,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多给予这些学生帮助。如发动全班同学捐款资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或开展集体野炊、班级晚会等活动,尽量让单亲家庭的学生融入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
(二)实现成功教育,转变厌学心理
成功教育就是要让高中生感受到学习或社会生活的成功感,进而转变厌学心理。具体的做法有:第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亦是一个人成功的强大动力。教师不要进行一味的应试教育,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培养其专长。如发现学生有绘画的特长,可放心地让他负责黑板报或者联欢会的设计等工作。第二,拓展阅读。成功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消除学生得不到成功感的情绪,使其获得成功感。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名著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证明自己的强大力量,获得从弱到强的精神支持。这类文章包括《谁动了我的奶酪》《把信送给加西亚》《如何才能停止焦虑开始新生活》《唤醒心中的巨人》《阿甘正传》等。
(三)推行家校共育,控制逆反情绪
家校共育工作的推广要求学校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第一,教师要建立与单亲家庭学生家长的紧密联系。如手机、短信、网络、书信、面对面家访等综合运用,而且对于由爷爷奶奶抚养的高中生,教师要联系其亲生父亲或母亲,争取获得更多的家庭教育支持。第二,教师要完善校内的教育体系,与农村学生建立QQ、微博、微信等方面的沟通,通过网络让学生敞开心扉,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转变其逆反情绪。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多报喜,多鼓励,转变向家长告状,增加师生矛盾的做法。教师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在心理上倾向教师。
总之,针对农村高中单亲家庭学生的厌学心理,我们要通过开展帮扶工作,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情;通过实现成功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推行家校共育,控制他们的逆反情绪,使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