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阳春
一、问题的提出
自新课改以来,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规则及维持课堂秩序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与活动模式,强调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理念,让课堂有了新的内涵。然而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的同时,常常会造成教师在课堂中忙于应付乱哄哄的秩序,顾此失彼,而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或者一节课学生高高兴兴上完,却没有掌握学习内容,课堂的变革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学校申报了区级课题《基于新课程的普通中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对策研究》,为了解当前普通中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我们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经过研究,我们将中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定义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研究方法
课题组对我校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30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本校和市内其他普通中学的25名教师和48名初中、高中学生进行了访谈。
问卷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基于新课程的普通中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四个方面:课堂问题行为的自我描述、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心目中理想的中学课堂特征。调查对象为中学生,发放问卷306份,收回有效问卷303份,其中初中150份,占49.5%;高中153份,占50.5%。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
调查问卷列举了顶撞教师、擅离座位走动、与同学打闹、起哄等20项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程度有四个选项:从不、有时、经常、总是。下表1是经常和总是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按经常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前十项表现所占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列。
随着初中新课改的深入,高中课改的开展和我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生生互动学习方式增多,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和同学聊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的课堂问题行为最为普遍。在与教师、学生的访谈和课堂观察中,教师和学生大多认为“讲小话”、“上课聊天”是最经常发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普通中学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还主要表现为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即不轻易被教师和同学发现,但却对自身影响极大的课堂问题行为。其特点是:不外露、不明显、不引人注目,不明显影响课堂秩序,妨碍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上课发呆、走神,心事重重,无法集中注意力,害怕教师提问,有厌烦情绪等。在访谈和课堂观察中,多数教师和学生也提到“上课不专心”、“走神”、“开小差”等。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紧张、对抗、烦躁焦虑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学习效果,有害于身心健康。如果隐性课堂问题行为在课堂中大面积存在,就会挫伤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看到学生不合作,精神涣散,课堂气氛沉闷,情绪也会跟着低落,讲课缺乏激情,毫无生气。这种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造成恶性循环。
(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调查
我校初二、高一、高二年级已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在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背后,存在一些低效的现象,在课堂上具体表现为:有30.5%的学生常常聊天、说笑;有21.4%的学生常常各做各的事;有16.2%的学生常常没有目标地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的小组分工不够明确,19.4%的学生所在小组从不进行分工;44.1%的学生所在小组有时分工明确,有时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也与课前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有关,14.9%的学生课前从没有完成导学案;62.3%的学生有时能够完成,有时难以完成导学案。
(三)影响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
1.干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自身因素有:71%的学生是因为听不懂教师的讲课;60%的学生是因为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心情不好;48.5%的学生有时难以控制自己;45.8%学生对课程没有兴趣。
2.同伴影响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课堂问题行为对自身学习产生较大、很大影响的占42.9%。
3.教师素质也会对学生课堂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认为从高到低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品格、教学方法、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特别是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会有助于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4.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态度也是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34.6%的孩子认为“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他们只顾自己,没心思管我”“他们忙于挣钱,根本不关心我”。父母对孩子缺乏情感关注,使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温暖,极易产生焦虑、自卑、敌对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往往成为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
5.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方面,69.3%的学生愿意与同学以讨论问题的形式来共同解决难题;80.8%的学生认为合作学习对于解决问题有帮助;47.8%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时知道应该怎么做,有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大部分学生愿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认可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对于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分工等却不是很清楚,这就会使他们较少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四)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学课堂应具备的特征
1.43.7%的学生认为课堂应“有趣”“幽默”“生动”“精彩”“氛围融洽”“充满笑声”“可以小组讨论”“增加活动课”等。
2.15.2%的学生认为理想中的中学课堂学生自己应“积极发言”“提前看书预习”“认真听课”“独立思考”等。
3.19.6%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理想课堂中应“拓展课外知识”“耐心讲解”“上课有激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融入学生、心平气和”等。
4.我校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还希望有“完善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我校大部分的高二学生支持“传统的双人一桌”;还有部分的初中学生希望“师生合作、互动”“做游戏”。
参考文献
[1](美)林格伦.课堂教学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