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丽+刘相美
由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学热悄然成为最近几年文化界谈论最多的话题。《论语》《中庸》《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国学作品从中央电视台走进了课堂,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国学作品的追捧,也为国学相关的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风向。
大家都知道,儒家经典的《论语》虽然是孔子的著作,却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如果没有孔子弟子们的记录与整理,《论语》恐怕就难有今天的成就。“述而不作”的传统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学术界,中间也有过多次断裂,而今又以一种新的形式接续着传统。图书出版工作同样如此,如何将经典再造,使其成为国人所爱,读者抢购的畅销书呢?“顾随讲义系列丛书”就采用了新的形式接续传统的出版方式,给读者耳目一新的阅读感受。
珍贵手稿,传承国学
“顾随讲义系列丛书”是以《顾随讲〈论语〉〈中庸〉》为代表的“顾随讲义”系列出版物。著名学者叶嘉莹保存的六十年前听老师讲解诗词所记下的笔记,他真实地、片言未漏地保存了下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套名副其实的讲坛实录,庶可再现一位国学大师半个多世纪前在讲坛上的风神情采、覃思卓识。顾随不惟是个睿智通达的学人,更是一位开明善诱的师者。自20世纪30年代起,顾随的《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问世,涉及领域之广确实在近代学人中不多见。在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他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邓云乡、郭预衡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作为顾随最欣赏的弟子之一,年已九旬的叶嘉莹因移居海外而得以保存上百万字的顾随讲课笔记,从而为今人认识顾随的学术思想留下了一份鲜活的资料。1941年到1945年间,叶嘉莹就读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顾随学习古典文学。毕业之后,也常抽暇到顾随的课堂听讲,并且留下许多笔记,历经离乱浮沉,始终不曾丢弃。叶嘉莹谈到保留这些听课笔记的原因时,动情地说道:“我之所以在半生流离辗转的生活中,一直把我当年听先生讲课时的笔记随身携带,唯恐或失的缘故,就因为我深知先生所传述的精华妙文,是我在其他书本中所决然无法获得的一种无价之宝。”
《顾随讲〈论语〉〈中庸〉》依据叶嘉莹女士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包括“《论语》六讲”与“说解《中庸》”两部分,对于《论语》《中庸》这样的文化典籍,历来讲说者甚众。而顾随先生认为: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一般学术著作大多是知识性的、理论性的、纯客观的记叙,而顾随的作品则大多是源于知识却超越于知识以上的一种心灵与智慧和修养的升华,如果只从知识上去追求,既不能真正得其三昧,但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而去阅读,则也同样不能尽其三昧。“顾随讲义系列丛书”的出版,作者和编者希望读者能够撇弃今日的只以知识为商品的浅薄的观念,而能以积学深思的态度去阅读此书,若能于其中真有体悟,则无论在为学与为人各方面,都必将受益无穷。“顾随讲义系列丛书”作为顾随讲课笔记的一部分被整理出版,能够使更多的人在叶嘉莹的导引下,进入到另一个读书时代,进入到大学者顾随的课堂,跟随顾随神采飞扬地驰骋在古代文化的天空,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别出心裁,特殊展现
顾随在课堂上常和学生说,“一种学问,总要和人之生命、生活发生关系。凡讲学的若成为一种口号(一集团),则变为一种偶像,失去其原有之意义与生命。”这既是顾随一生中的治学理念,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尊重与传承。在“顾随讲义系列丛书”的出版过程中,我们通过特殊的出版形式很好地展现了顾随的学术追求作风。其中,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内容表现形式新颖。在“顾随讲义系列丛书”选题确定之后,我们迅速联系到顾随的后人,一方面了解顾随后人对这套图书出版的想法,为图书出版做好核心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与顾随后人了解顾随生前的轶事,为图书出版做好基础工作。我们在出版《顾随讲〈论语〉〈中庸〉》的过程中,邀请了顾随的小女儿顾之京女士参与了整理工作。在与编辑的交流中,她主张以“讲坛实录”的形式来呈现《顾随讲〈论语〉〈中庸〉》的内容。顾之京女士认为这样才能体现顾随的本色。因为顾随晚年曾和女儿聊天时,感叹这一辈子就愿意当个作家,而不想当学者。这也是顾随生前词、曲、诗创作大多付梓而学术著作却极少面世的原因。以“讲坛实录”的形式来呈现,不仅保留了顾随讲课天马行空式的风格,而且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和领会顾随的思维进程,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经典的理解与领悟。
第二,增加注释服务读者。《顾随讲〈论语〉〈中庸〉》中的《论语》部分早在1995年就整理为《〈论语〉六讲》,收入《顾随·诗文丛论》,还收入了四卷本《顾随全集》之“讲录卷”。笔者根据叶嘉莹的听课笔记对原“六讲”做了不少增补,再次核校了原文,增加了小标题和必要的注释,仍沿用《〈论语〉六讲》原有的题目,保持了“讲坛实录”的风貌。将《〈论语〉六讲》重新收入《顾随讲〈论语〉〈中庸〉》,目的是为了使读者全面了解顾随对儒家经典的独特阐释。《顾随讲〈论语〉〈中庸〉》中的《中庸》部分的讲稿是这次新整理的,亦是叶嘉莹提供听课笔记,然后由顾之京和她的弟子高献红一同整理。对这部分听课笔记,整理者做了一遍誊清的工作,重新划分了段落,并做了核校引文、增加注释的工作,基本上保留了叶嘉莹笔记的原貌。整理者给原稿加了标题,为“说解《中庸》”,表明了顾随讲解《中庸》的形式。在内容编排上,将叶嘉莹的听课笔记划分为“《中庸》发端”“ 《中庸》结论”和“《中庸》言道”三个部分,也是忠于顾随的原意。
多种推广方式,带动图书畅销
在《顾随讲〈论语〉〈中庸〉》出版后,“顾随讲义系列丛书”的《顾随讲〈诗经〉》《顾随讲〈文心雕龙〉》《顾随讲古代文论》《顾随讲魏晋文》也陆续出版,如何将这套丛书整体推向市场,也是编辑部思考的重要问题。既然这套图书采用了新的形式接续传统的出版方式,那么其营销策划同样要与其相呼应。
第一,新媒体的营销战略。《论语》和《中庸》中的句子都比较短,特别是《论语》中的句子更简短,简直接近于当下的微博字数,于是在微博上逐条解读《论语》,并附加上顾随的解释,也就成为一个很时髦的推广手段。在《顾随讲〈论语〉〈中庸〉》的推广中,除了借助微博解读《论语》和《中庸》的句子推广图书,我们还通过微信、豆瓣读书、国学网等网络平台,将“顾随讲义系列丛书”的信息传递出去,让更多喜欢国学的人了解这套图书,并采用定制服务的策划,只要读者感兴趣就能马上链接下单,为图书的宣传促销做好了基础。
第二,采用读书会的推广模式。所谓“读书会”是一个自主、合作、分享的非正式团体,通过成员阅读共同的材料,分享心得与讨论观点,以吸收新的知识,激发新的思考,进而促使精神、生命高质量的成长。《顾随讲〈论语〉〈中庸〉》本来就是由听课笔记加工整理而来,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推广,也比较接近大学课堂氛围,营造温馨的情境,努力实现与原作者的心灵沟通,会激发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第三,国学热带动图书的畅销。由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学热悄然成为最近几年文化界谈论最多的话题。《论语》《中庸》《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国学作品从中央电视台走进了课堂,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国学作品的追捧,也为国学相关的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风向。这种文化的回归,带动了“顾随讲义系列丛书”的销售。编辑部通过与书店卖场、中小学的合作,开展国学交流课堂,一方面宣传“顾随讲义系列丛书”;另一方面为读者交流国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图书出版日渐同质化的今天,“顾随讲义系列丛书”的出版是一次崭新的尝试,是用新形式接续传统的一个良好范例,也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增添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