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一劳永逸的历史教学设计

2014-08-21 21:54李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一劳永逸书法家汉字

李佳

高中课程的九门学科中历史学科知识的稳定性是最强的,它所要讲述的历史史实基本是不变的,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历史学科的教学设计无法一劳永逸,很多内容是需要修改调整的。

现以必修二的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的“汉字与书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是:“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江苏省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相关教学建议是:“帮助学生梳理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提供‘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主题,指导学生整理汉字的演变过程。……援引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帮助学生分析其设计特点,引导学生掌握书法的艺术特点。……教师要多利用教科书中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初次教授这一内容时,我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要求》的指导,参照几个版本的教科书内容,以人民版教科书内容为主来思考教学设计并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过程;了解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张旭、怀素、赵孟頫等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总结汉字字形与功能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习得在具体历史事物、事件中进行规律性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汉字与书法的魅力,体会中华文化之美。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使用了讲授法,在课件中展示了汉字的不同字体以及书法家的作品,其中也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几年过去后再次看到这段教学设计时,笔者总觉得它过于平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意很高,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却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缺少了文化的灵动之美。是哪些因素使得看似恒定的历史知识其实是湍流不息的历史长河呢?历史教学设计也就无法一劳永逸了。

一是新的史料不断被发掘,重大历史知识也在不断丰富中。2013年7月9日的《光明日报》以及其他一些媒体都报道了一则《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的消息,报道中称“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这样一个新鲜出炉的考古发现在教科书中是无法及时体现的,同时在教学中如果还在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材料又显得过于陈旧。对比之下,我决定选择介绍最新的考古发现,相信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汉字不是突然之间在某一地产生的,它是中国古人生存经历的体现,它一定是经历了酝酿、积淀、产生、发展、成熟、嬗变的过程。今天我们无法为了讲解汉字的起源而长篇累牍地介绍原始人的生活状态,但是一个考古发现却可以启迪学生,历史的源头真的很长,它需要被今人不断地发现。

二是学情在不断变化,教学无法一成不变。由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教师所接触的每一届学生的知识结构都会存在一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趋势会日益明显。就“汉字与书法”这一内容而言,三五年前的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大致了解了汉字字型的发展,而今天的高二学生不仅知道汉字字型的发展,很多学生更是自小就学习了某一种字体的书法。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前做一个简单的调查,完全可以找到临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作品的学生,课堂上可以安排一两个学生介绍书法家并展示自己的习作,效果一定好于教师平铺直叙地介绍书法家、展示书法家作品,或许还能够激发其他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这就是对祖国文化热爱与传承的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有时也是可以很明确的。

三是社会形势对文化的需要在不断增强,历史教学可以更加紧密地联系现实。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曾认为不会使用电脑就是文盲,慢慢地人们又发现离开了电脑,很多人立刻就成了文盲。“饕餮”、“尴尬”、“喷嚏”等等汉字用电脑输入时那么方便,可就是无法准确书写出来。最近河南卫视一档名为《汉字英雄》的文化综艺节目与很多汉字书写类公益广告一样承担着保护汉字、捍卫母语的职责。历史课堂中讲授“汉字与书法”,同样可以担负起提倡书写汉字的文化责任。书写汉字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更是全体国民的文化使命。

就历史而言,汉字历史源远流长,令人自豪;就现实而言,漂亮的手写字需要今人去延续。其实历史教学从来不只是关注历史,它一定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所以历史教学设计也无法一劳永逸,它需要历史教师不断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一劳永逸书法家汉字
滴水藏海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接种乙肝疫苗并不能“一劳永逸”
打乙肝疫苗能否“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