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秀良,唐建军,张泉水,侯粤虎,苏海云,王曼
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主要精神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中国约有1 600多万人患有抑郁症,而其中95%的人从未寻求过治疗,对其预后造成严重影响,15%的抑郁患者最终死于自杀。深圳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其外来务工人员约有500万左右,占全市人口总数的80%以上[1-2]。有研究显示,深圳市外来劳务工的SCL-90抑郁因子分高于常模,心理健康状况较差[3]。了解劳务工对抑郁症案例的识别能力和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而制定科学的健康教育策略,促进其正确认识和对待抑郁症,从而寻求正确专业的帮助,将有助于提升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以在深圳市宝安区务工的外来劳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75份,回收率85.0%,其中男性582例(45.6%),女性693例(54.4%),平均年龄39.1±12.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54例(51.3%),高中/中专379例(29.7%),大专及本科以上242例(19.0%)。
1.2.1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和抑郁症案例以及相关问题组成的问卷。一般资料包括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抑郁症案例和相关问题主要参考卫生部[4]2010年印发的《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问卷》。
1.2.2调查方法采取方便抽样,在深圳市宝安区劳务工密集的居住区开展封闭式问卷调查。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采用Epidata 3.2软件,由双人分别录入,然后进行一致性比较,避免录入错误。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
对于问卷中的抑郁症案例,42.0%的被调查者能够将其正确识别为抑郁症(忧郁症);认为是“压力过大,不适应”的占30.7%,居第2位;认为是“神经衰弱”的占10.7%,居第3位;认为是“思想上有问题,想不开”的占8.0%,认为是“精神分裂症(俗称精神病)”的占5.2%,其他合计占3.4%。对于抑郁症案例的帮助建议:33.5%的被调查者建议找人做心理咨询,居第1位;28.1%的建议找靠得住的朋友或家人聊天,居第2位;20.5%的建议看精神科医生,居第3位;其他建议合计占17.9%。以上建议中,找人做心理咨询与看精神科医生二者合计占54.0%。见表1。
表1 对抑郁症案例识别和帮助建议的回答情况n,%
男性劳务工对抑郁症案例的正确识别率为42.4%,女性为41.6%,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1,P>0.05)。不同年龄组的正确识别率为:≤30岁组为46.1%,>30岁组为4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2,P<0.05);不同学历组的识别率分别为:初中及以下组为35.9%,高中/中专组为44.9 %,大专/本科及以上组为5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82,P<0.001)。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者对抑郁症案例的识别情况
正确识别中,有73.5%的人建议去看精神科医生或者找人做心理咨询;错误识别中,认为压力过大者和神经衰弱者做出这两项建议的比例分别为35.5%和43.8%,其他错误识别者为45.8%,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χ2=146.69,P<0.001)。另外,正确识别中,有17.6%的人建议找朋友或家人聊天;错误识别中,认为压力过大者和神经衰弱者做出这两项建议的比例分别为44.2%和22.6%,其他错误识别者为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88,P<0.001)。见表3。
表3 不同识别结果与帮助建议的分析比较 n(%)
国内关于精神障碍识别以及相关精神卫生知识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参照卫生部[4]2010年印发的《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问卷》,在深圳市宝安区劳务工群体中开展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以及相关精神卫生知识的调查。
本研究调查显示,深圳市宝安区劳务工对抑郁症的正确识别率为42.0%,比Jorm等[5]对一般人群调查的结果(抑郁症的正确识别率为39%)略高。本研究用的是封闭式问卷, 而Jorm用的是开放式的问卷,这可能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调查结果与李飞等[6]在中国无锡、长沙、西安3个城市调查结果(对抑郁症的正确识别率为43.2%)较为接近。但如果与其社区人群(对抑郁症的正确识别率为37.0%)进行比较,本研究劳务工群体对抑郁症的识别率较高,这可能与深圳市近年来在劳务工群体中广泛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企业心理健康指导”等项目工作有一定关系。
3.2.1如何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受众被调查者对抑郁症的正确识别率与受教育程度有一定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识别率越高。按照年龄划分,≤30岁组比>30岁组的识别率高。如此划分年龄分组,是因为年龄≤30岁代表着新生代劳务工[7]。这表明新生代劳务工对抑郁症的的识别率比其上一辈劳务工相对较高。这一结果提示,针对高年龄组和低学历组的劳务工,更应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3.2.2如何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本研究将“看精神科医生”和“找人做心理咨询”定义为科学正确的建议。结果显示,535例正确识别者中有73.5%作出了正确的建议。认为压力过大或者神经衰弱的人作出正确建议的比例分别是35.5%和43.8%,与正确识别者相差甚远,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提高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将有助于提出科学正确的建议。本研究中,30.7%的被调查者将抑郁症案例认为是“压力过大”,在错误识别中位居首位。而且391例认为压力过大者中高达44.2%的人建议抑郁症患者去找朋友或者家人聊天,这不利于引导抑郁症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相比而言,正确识别者中只有17.6%的人作出这项建议。这提示我们,如果在劳务工群体中适当开展压力管理方面的培训,以压力管理为切入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压力与抑郁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对抑郁症的识别率,进而作出科学正确的建议,促进该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2.3如何有效引导心理障碍患者就医本研究将“建议去看精神科医生”和“找人做心理咨询”都看作是正确建议。结果显示,正确识别者中建议找人做心理咨询的比例是46.5%,位居首位,远远超过了看精神科医生的比例(26.9%)。如果不考虑是否正确识别,总体来讲,建议找人做心理咨询的比例也高于看精神科医生(33.5%和20.5%)。而从医学的角度讲,抑郁症属于精神科疾病(精神/心理障碍)的范畴,到精神科就诊可以得到的专业的治疗。但本研究中被调查者对于抑郁症案例,劳务工更倾向于做“心理咨询”,而非首选看精神科医生。与本研究结果类似的是,刘晋洪等[8]调查发现,劳务工选择心理卫生服务时更愿意选择综合医院心理门诊(26.3%),最不愿意选择的是精神病医院(2.4%)。李飞等[6]研究发现,对于抑郁症也更倾向于建议咨询心理医生(39.4%)而不是看精神科(11.9%)。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看精神科”容易给人贴上“精神病”的标签,担心会引起歧视;另一方面是精神科多设在精神病专科医院,可能会给人带来一定的恐怖感和距离感。这些研究结果提示,如果在医疗机构,尤其是精神卫生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心理卫生”、“心理门诊”、“睡眠心理”等冠以“心理”二字为题头的具有精神科专业功能的科室和引导标识,则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劳务工被建议到这里获得专业治疗的机会就可能增加,从而可促进患者获得恰当的治疗。
[1] 胡振宇,刘鲁鱼,周林.深圳市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开放导报,2005,(4):82-85.
[2] 陈维真,凌冲.关注深圳外来工的问题——来自深圳外来工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4):33-40.
[3] 刘晋洪,张泉水,夏莉,等.深圳市外来务工人员心理健康状态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44-646.
[4]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神卫生工作指标调查评估方案的通知[EB/OL].[2010-03-15].http://www.moh.gov.cn/jkj/s5888/201003/c6487d3f272e4e7b88-d30347ff6a2299.shtml.
[5] Jorm AF,Korten AE,Jocomb PA,et al.Mental health literacy: a survey of the public's ability to recogniz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J].Med J Aust,1997,166(4):182-186.
[6] 李飞,肖水源,黄志平,等.中国三城市精神健康素养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83-887.
[7] 颜琴.新生代农民工身心健康问题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24(5):61-64.
[8] 刘晋洪,张泉水,夏莉,等.深圳市外来工心理卫生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