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感开放文笔的奇葩

2014-08-21 12:56廖辉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作文题情境思维

廖辉邦

灵感是人类创造性认识活动中一种非常神奇而美妙的精神现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产生于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艰苦的探索,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瞬时性的特点。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可见,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在科学发明的孜孜不倦追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灵感不仅存在于科学发明、文艺创作的追求中,更存在于艺术创作和语文教学的艰苦劳动中。

语文教学如果实行灵感思维训练,激发学生的灵感,就会使学生文思活跃,迸发智慧的火花,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教学实践证明,激发灵感是写出妙文的好方法。那么,怎样激发灵感呢?根据灵感的性质和特点,我认为主要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强调专注

这里指强调摒除杂念,全神贯注,集中思考,使灵感终于爆发的做法。如湖南的杨初春老师,每次上作文课时,要求课堂绝对安静,不准有一点儿声响。出作文题之前,学生要平心静气,双唇紧闭,两眼专注黑板,等待老师出题。此时要做到“三不准”:口不准发音,目不准斜视,头不准摆动。出了作文题后,要求学生立即进入思维状态,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仿佛世界上就只有自己和作文题,其他的一切不复存在。也就是说,要把一切心思都集中到作文题上来,进入境界。这样,思想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精神高度紧张,灵感就有可能爆发出来。

二、适当点化

学生的灵感有时要靠教师点化。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多做笔记,多积累生活素材,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课内外的阅读中充实自己,这就具备了与外界事物相接触而产生灵感的可能性。一次,我给学生出了一道“更上一层楼”的作文题,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写自己或写别人不限。刚出完题目,有的学生就说难写,不会写。为了激发学生的灵感,我这样提示:题目是唐诗名句,是个比喻。写作时,要把握准确写它的比喻义,登高才能望远,扣此文意选材。如思想境界高,心胸视野开阔,或取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精益求精,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再上新台阶,争取新胜利。或者你有足够的笔力,直接写实,写成一篇观风景情思的文章。在我的点化、提示下,学生开始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去寻找意境,捕捉青年人在层楼上凭栏的留影,高山云霞下留存的枝叶印痕,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灵感也随之出现,唤起了他们生动丰富的联想。

三、设置情境

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营造一种气氛、一种情境,在这种气氛、情境的渲染、激发下,学生大脑中有关创作的素材,包括沉积在潜意识中的信息,就会随灵感一道涌出。如教师充满感情,用生动丰富的语言讲《荷塘月色》一课,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想到:故乡月夜下曲径通幽的小路,田边汩汩的流水,田中脉脉的稻花,静影沉璧的水塘,塘边站着亭亭的美人蕉,蕉花泛着点点银光,夜风中,溪旁的杨柳轻轻摆弄着柔条……这样,学生也会在自己的作文本上写下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的月夜”。

设置情境可以激发灵感,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早已证明。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等,他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很善于设置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经常受到情境的渲染,因而面对各种人事景物就容易产生灵感。巍巍高山,可抒发凌云壮志;日丽风和,可触发清新意境;浩浩湖海,可寄托壮阔胸怀;青青翠竹,可象征高洁的节操;花红草绿,可唤起春的情思;松梅傲寒,给人以坚定意志,战胜困难的启迪……这一切灵感来潮,正闪烁着新的思维,新的智慧光芒。由此可见,灵感是活跃文思的有利因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灵感。

相反,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不去启发学生的智慧,不去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就会被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所束缚,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干巴巴的就是千篇一律。有些教师布置学生写作文,给出题目后,就教学生开头应怎样写,接着应怎样过渡,中间应选哪些材料,材料应怎样分布,结尾应怎样收笔,总怕学生不会写。结果是全班学生的作文都雷同,劳而无功。单用这种教法,不仅会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文路受到阻塞,而且会使他们读书做事的能力越来越差。

由此看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灵感思维训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灵感,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喷射而出,笔走龙蛇,诗情并茂的文章就会跃然纸上,而学生读书做事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作文题情境思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