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是初中语文教学美育渗透的第一步

2014-08-21 12:44秦臻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课文

秦臻

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差,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不能正确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不少学生面对清新动人、含蓄隽永的文学作品,或迷惘不知所措,或无动于衷,或人云亦云。即使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神有所会,而难以言传。所以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具体地渗透美育呢?笔者认为,第一步是导入。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感情的过程。师生情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从而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美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好的导入既是一堂成功的课的开始,又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开始。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只有当学生喜欢、重视教师所教的内容,他们才能进入兴奋状态,才能集中注意力,激发思维。

要取得好的导入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话语导入

每一篇艺术性强,审美价值高的作品都需要教师认真揣摩,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设计精彩的导语,以新颖独特的方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追求美好情感的欲望。教学中,教师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因为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激发感染学生,营造氛围,创设情境的。教师通过准确清晰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教学《苏州园林》,可用生动精练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在开课之前,我结合本文内容设计了一段生动精练的导入语:当代诗人贺敬之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是啊,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人们总会赞叹它的鬼斧神工。世界上还有许多用人类的智慧构建的景观,它们巧夺天工,堪称人间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介绍这类景观的说明文《苏州园林》。这样的导入,紧扣一个“美”字,用富有诗情画意的桂林山水引入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激发了学生对不同风格的美的探求欲望,形成强烈的审美期待,从而情绪饱满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画面导入

一幅美丽的图画可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用形象直观的图画、投影、电视画面剪切来导入新课,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设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育效果,使学生在欣赏美丽画面,感受美的同时,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创造美。

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借助一幅阴雨霏霏下的岳阳楼图和一幅长烟一空的岳阳楼图,让学生从画面中感受岳阳楼景色的壮阔,在脑海中产生一幅波澜壮阔的岳阳图景。再结合教师的背景介绍,学生就能从中体味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和抱负。

再如教学《三峡》时,先用一幅三峡的风光图吸引学生的眼球,开启他们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想象,然后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话说长江》记录片中有关三峡的一段。画面所展现的三峡优美雄阔,再加上赵忠祥那富有磁性和充满激情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生不仅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心灵的震撼,同时内心油然而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崇敬和热爱之情。真是美育和德育的双丰获!

三、音乐导入

在语文教学中引进音乐,对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意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的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音乐是想象的翅膀。因为音乐不像图画是可见的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电视、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它是由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进而想象,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的形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音乐来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联想与想象的美的氛围和意境,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如教学鲁彦的抒情散文《听潮》,作者在文中把表现大海的美景落在一个“听”字上。根据这个特点,在教学初我运用相应的音乐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使学生的听觉(音乐)和视觉(书面语言)同时发生作用,达到理解课文、体会意境和引人入境的目的。为此,根据作者创作这部“伟大的乐章”的精心构思,整理出这样五个乐段:前奏——梦幻——奏鸣——狂想——回旋。然后精选理查德的《海边的阿狄丽娜》、舒曼的《梦幻》、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圣桑的《回旋曲》五个乐段,录制好后播放,教师在旁边讲解,给学生一种美不胜收的体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物件导入

借助物件导入,可先让学生通过视觉器官对与课文有关的事物有个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课文知识的理性认识阶段。学生通过直观美感领悟到课文中有奥妙无穷的知识需要去探索,从而引发渴望知道课文底蕴之美的强烈情感。

如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课前可带着稀盐酸溶液、肥皂水各一杯和几朵鲜花走进教室,学生都不解而产生疑惑。这时,可请一名学生把两朵同样颜色的鲜花分别放入两种溶液之中,然后观察。过了一会儿,可见放在稀盐酸里的花变成了红色,放入肥皂水里的花变成了蓝色。通过这个实验,学生直观花的颜色的变化之美,这美像聚光镜一样把他们的注意力立刻集中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中去。学生从心底里急于探究花红的原因,于是带着花的外在美的直观性认识去课文里探究花的内在美。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到花红的原因是有它的物质基础的,正因为花有了自身内因——物质基础的作用,才有了妩媚娇艳的百花美。然后由花的内在因素探知花红的外在因素——自然和人工的杰作。在探究中学生认识到人们按照美创造劳动,美是人们不断创造的结果,再度引申美在知识的海洋里,美在生活中。这便使学生对抽象的科学说明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热爱、探索生物科学的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美的导入是把学生带入审美殿堂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黄以成.教师工作创新[M].北京:长城出版社,1999.

[2]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3]高长梅.语文创新教学[M].吉林:延边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课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美育教师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