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2014-08-20 02:25党亚静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德育

摘 要:高中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承担着传授学生知识的任务,还担负着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创新意识、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历史重任。而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且独生子女较多,多被娇宠,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激发他们的正义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等。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德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一个是高悬在上空的星斗灿烂的天空;另一个是内心的道德规律。”此话点明了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结合语文课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

一、语文德育渗透的可能性

纵观语文教材(人教版),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其中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文章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爱国主义,如:

《烛之武退秦师》《纪念刘和珍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书愤》《蜀相》等;

2.坚持真理,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等,如:

《小狗包弟》《离骚》《游褒禅山记》《我有一个梦想》等;

3.亲情友情,如:

《大堰河——我的保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等;

4.关注下层百姓生活,如:

《包身工》《祝福》《琵琶行》《窦娥冤》《过秦论》等。

现行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其中有很多表现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个群体甚至一个人的高尚美德情操的作品。这些传统文化中,表现了立德、立志、爱国等多方面的内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做人”的精神资源。这就决定了高中语文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源泉,我们应该珍视它,在教学中应悉心钻研、吃透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让学生变得高尚、积极,在思想情感上健康地成长。

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重视古代作品的朗读,感受中华传统美德

浩如烟海的中华古典文学作品是一道坚实的古典文学长城,这是华夏文明的基石。这些作品展示了中华传统美德,铸造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心灵品格,成为凝聚我们民族的不朽的精神支柱,众多先哲的思想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启迪人们去理性地思考、解决现代社会种种困惑难解的问题。这些作品散发出来的睿智,表现出来的博大精深的厚重感,是华夏子孙心灵情感的依托,是中华文明的故土。

教育大师叶圣陶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地体会亲切”。例如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让学生体悟祖母、母亲对儿孙的关爱之情。当今的高中生大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大都被父母娇宠,导致了他们眼中只有自己,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可以说“代沟”自出现至今,非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因社会的发展而加剧。当学生用心朗读了这样至情至孝的文章后,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反躬自问,父母为我们付出了一切,我们拿什么回报他们。这样,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父母都是很爱我们的,努力学习才不辜负父母,而不应该一味地以代沟为借口疏远父母、不尊重父母。

2.因势利导,透视课本人物,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面貌

一是作者本人,通过简介作者进行渗透。千百年来给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缔造了灿烂成就的众多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及爱国爱民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以各自的感人事迹和流传至今的精美篇章,放射出太阳般的光辉,哺育着华夏儿女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良知、品格和理想。

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看看李白、杜甫等人的生平介绍,让学生对这些人物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了解他们的思想。再如开堂讲学的孔子,甘做“孺子牛”的鲁迅,出生入死、无私无畏的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等。这些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是构成中华品格的中流砥柱,他们时时刻刻以震天动地的撼人力量培养着我们民族的审美和精神理想。

二是文中人物,通过文中人物分析进行渗透,如《屈原列传》中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屈原;《烛之武退秦师》中临危受命、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老者等等。这些经过千锤百炼、融合了人类进步思想情操的人物群体所投射出来的人格感召力,已经并将还要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探索这些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与启发,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品质受到熏陶,心灵受到净化。

3.作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却忽视了其育人功能。“文如其人”“文为心声”,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本身就是一个学生心灵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客观反映。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强调:“作好文,首先应学做人。”再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是当代语文教师的责任之一。平时要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人传记,让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杜甫的“忧国忧民”、鲁迅的“横眉冷对”等思想精髓深入学生脑海,激发他们的豪情壮志,潜移默化之下,学生的作文就会大气、深刻起来。

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一种阳光、健康的心态去看社会现象,不要小小年纪就一副“嫉恶如仇”的样子,只看到社会的一些阴暗面、不良现象,要让学生知道这个社会的本质是好的,大多数的人是善良的。

比如2009年海南高考作文卷讲的是一个女孩蹲在路上乞求路人给她钱吃饭和回家,几个高中生对此观点不一。有的给10元钱,有的认为这是个圈套,有的认为别放弃行善,有的认为这个社会诚信缺失。可以说有几种观点就有几种立意,但我们在指导学生立意时应有所侧重,应让学生认识到本文的最佳立意是“心存善念,多行善举”“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因有人欺骗而不为”。

总之,语文教师应自觉在语文教学中肩负起德育的使命,让德育真正通过语文教学的途径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点亮每个学生心灵的德育闪光点,让德育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占有一席之位,从而找回我们失落的精神家园。

(党亚静 河北安国中学 0712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高中语文德育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