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玲++宋子龙
摘要:陆在易先生是当代著名的音乐大家,其作品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立体的画面感染者每一个人,享有盛誉。本文将试图对陆在易先生的声乐作品进行分析,探寻陆在易先生的创作特点,以资借鉴。
关键词:陆在易 声乐作品 和声
一、陆在易的创作历程及艺术成就
陆在易是我国当代音乐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在合唱、交响乐、管弦乐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涉猎和卓越的建树,创作了一批诸如《桥》、《望乡词》、《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行路难》等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作品,享誉海内外,有“音乐诗人”之称。陆在易出生在浙江余姚的水乡人家,具有江南人灵动细腻的特点,这从他后来作品中丰富瑰奇的表现手法和真挚热烈的充沛情感能够感受一二。江南人喜爱音乐,陆在易很早的时候就通过一些经过的曲艺班子和民间艺人接触到声乐世界的美妙和朴素的乐理知识。而后又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学习,开始接触到钢琴和现代声乐理论,并在那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毕业后,陆在易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在那里完成了对理论体系和作曲基本功的积累,并由于出色的学业表现留校任教。1973年,陆在易在上海音乐学院边教学边实践多年后,调入上海京剧院,开始了他的创作之旅,并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了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在当代音乐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声乐作品或恣意豪放,或磅礴大气,或想象大胆,或哀婉动人,或发人深思,或欢快明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曾多次被著名演唱家如廖昌永、顾钦、方琼、周进华等演绎,受到海内外的一致褒奖;作品也多次荣获奖项,如《雨后彩虹》获评20世纪世界华人音乐经典,《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桥·家·盼》和《我爱这土地》荣获金钟奖,《睡莲》、《南国抒怀》和《夜林酣舞》等获颁“上海之春”音乐节优秀作品奖等,赞誉无数。
二、陆在易声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征
(一)用大爱情感奏响生命之歌
音乐作品是有生命的,作者在谱写作品中融入的情感就是作品活的灵魂,是让作品生命不断延续、永存世间的不二法门。古往今来许多音乐作品都融入了创作者的自身情感,或感伤自怜,或忧国为民,或平静安详,或愉悦激动,在拓展作品内涵的同时,也加深了作品的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广泛共鸣。物、事、人、景虽然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但人类的情感却不会改变,真善美仍然是人类孜孜追求的,家国之爱、亲情之爱、朋友之爱仍然是人们不断讴歌和吟咏的,虽千年以降,仍复如是。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就是跨越时间、穿透岁月让作品历久弥新的灵魂。如古琴曲《阳关三叠》,在反复叠唱中,对友人即将远行的担忧和不舍在曲调中淋漓尽现,听来沉郁感人,震撼肺腑。这样炽热浓烈的情感在陆在易的作品中比比皆是,而且陆先生更将这种感怀伤逝的个人情怀升华为对祖国命运关切的家国情怀,用大爱情感谱写生命之歌。如作者在《祖国,慈祥的母亲》中,用低沉厚重的曲调,似吟似唱,歌词虽然朴实,却在沉郁真挚的旋律中击穿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赤子对祖国的关切与呐喊让人热泪盈眶、激荡胸怀、感同身受,作者用大爱情感征服着每一位听众。在《望乡词》中,作者也是用蘸满情感的笔触将于右任先生词中日夜思念故土的叹息和悲痛准确的勾画出来,并融入了作者自身对祖国的真挚情感,作品情感恢宏、哀婉大气、沉郁苍凉,听罢不觉潸然泪下。
(二)诡谲多变的和声表现手法
陆在易先生在音乐创作中让人津津乐道和叹为观止的还有他那诡谲多变、恣意汪洋的和声表现手法,他的和声手法变幻瑰奇、想象奇特、气象恢宏,富于张力和画面表现力,具有鲜明的层次感,听来让人如痴如醉,情难自禁。陆在易先生在和声运用中,并不拘泥于作品是否古典或现代的特质,而是根据作品情感和表现的需要,将古典和声、现代器乐充分结合杂糅,对和声的运用可谓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在他的作品中,三和弦、复合和弦、高叠和弦、二度叠置和弦等相得益彰,表现完美。如在作品《家》中,I级和弦、D羽主和弦、西洋和声、b5V7和弦等的穿插和交替使用,使得乐章在小节前后处理和衔接上更为平滑、自然,也使得作品更富立体美感和渲染力,将作者的赤子情怀用音乐的形式更为丰满的展示出来,使得跳动的音符具有了活的生命。此外,陆在易先生在和声运用中也注重通过人声和声表现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立体的画面,在他的作品中,独唱、重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的娴熟使用大大提高了情感表现的张力和灵活性,在音乐形象刻画、构建音乐画面上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如在他的著名作品《蓝天、太阳与追求》中,先有女低声部进入,展现出一幅山峦耸翠、云雾缭绕的如诗画卷,接着转换女高声部切入,画面明快硬朗起来,展示出祖国边疆的秀美景色和边防战士朝气蓬勃、忠诚卫国的壮丽景象。
(三)融民族特色于一炉的交响演奏
“博采众家,自成一体”也许可以概括出陆在易先生的创作特点,陆在易先生对古今中外的声乐作品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研究,在借鉴西方声乐作品创作技巧和手法的基础上,注重从中国古代的优秀音乐作品中吸收营养,使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陆在易先生的很多作曲都是在国内优秀诗人的词作、诗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如《我爱这土地》是对现代诗人艾青同名诗作的音乐改编,《望乡词》是对于右任先生词作的创作改编,《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是对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进行的艺术改编和创作等。民族文化同根同源,在声乐作品的艺术创作和改编中更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激起人们内心深处共同、真挚的情感。不仅是对诗词作品的艺术吸收,陆在易先生还借鉴了古典音乐作品和地方民族作品的特色和表现技巧,将其融入到自己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如《雨后彩虹》中,陆在易先生就借鉴了苗族民族音乐中对降“MI”的处理技巧,显得活泼灵动,展示出雨后彩虹的动人美丽。
三、结语
音乐是上天赐给人类最伟大的礼物,陆在易先生用他那真挚的情感、诗意的语言、灵动的音符、完美的旋律将上天的恩赐施惠于众。他作品中那对祖国家园、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哲思让我们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也领略了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张辰,刘扬.陆在易合唱作品的审美意象[J].知识经济,2013,(10).
[2]卢忠华.陆在易艺术歌曲《桥》的作品分析与演唱探析[J].音乐时空,20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