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琦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代作品,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涵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目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为升学而陷于茫茫题海之中,几乎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吸纳,普遍像无根的浮萍,语文素养低下,人文素养缺失。因此,我校在承担的中央教科所的国家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实施中,总结出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力做到:
一、推介经典名著 丰富传统知识
作为古典文化的经典文章,一些高中生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读。但每天抽出一点儿时间读一读,对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推荐和引用祖国经典著作,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好途径。
二、加强诗文教学 传承传统文化
中学课本中的古诗文,几乎遍涉历代经典。所以,巧妙利用这些古诗文,用以下三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1.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能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就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吟咏诵读,营造出极富诗意的课堂。
2.为了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之美,可在恰当的时候诵读美丽的诗句。例如,在看到花朵凋谢时,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时,能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涤”;忧愁时,感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从而让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潜移默化的熏陶。
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占有很大部分,所以从词句入手,欣赏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感受其动人的美学韵味,可获得不可言之情、不可述之理的曲径通幽式的意会。曹操的《观沧海》前六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如果只是从表面理解诗句,只能看到大海的壮阔,但若把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昂扬奋发的精神融进诗中,就可感受到诗句雄浑苍劲的风格,开阔辽远的意境,豪迈奔放的气势。
4.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传统文化意蕴的品味。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离骚》体现的忧国忧民、正道直行;《梦游天姥吟留别》体现的蔑视权贵、高洁自律;《廉颇蔺相如列传》体现的顾全大局、尽职尽责;《勾践灭吴》体现的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等。还有傲视嫉俗的《将进酒》,恬然自适的《归园田居》,锲而不舍的《劝学》,深思慎取的《游褒禅山记》,求真务实的《师说》等。每学习一篇古诗文,得到的绝不仅仅是文言的知识,更应是一种精神的共鸣、净化与升华。
三、引用古代诗词进行情感教育
古代诗文表达的情感是丰富的,多样的,理性的。借助诗文可以进行教育:
1.爱国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如屈原的《离骚》,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2.爱家教育。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
3.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李密的《陈情表》,苏轼的《祭十二郎文》等可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4.友情教育。 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交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四、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历史故事,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我们可以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五、融入书法教学,发扬传统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正视汉字,喜爱汉字,临摹并写好汉字,在书法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
总之,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
(责任编辑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