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绘
问题是社会或自然现象及其内在特性的集中体现.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结构体系和内在要义的集中“展现”和生动“代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离不开问题教学,同时,学生个体学习技能、学习素养的提升和进步,也离不开探知、解答、分析问题案例的实践“锤炼”.数学问题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抓手”,教学标准、教学要求、教学理念以及教师技能展示的“平台”.学生在探知问题条件内容、探析解决问题策略、解决问题疑难要点等过程中,学习能力培养得到有效的提升.以数学问题案例为抓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问题性教学策略,已成为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本人现结合近几年来对高中数学问题性教学策略运用的所思所感,简要论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性教学策略运用的方法和举措.
一、紧扣教学内容重难点,设置典型性问题案例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具有典型概括特性.教师为了将教学内容要义、教学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等内容进行有效的体现,经常将问题案例作为其展示和呈现的沉载物.同时,教师教学首要问题是“讲透”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新知巩固练习环节,要利用数学问题的典型概括特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习要求、学习难点、学生实际等各方面教学要素,对已有教学案例进行“创新”和“升级”,设置更具针对性、典型性和概括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以“题”为“镜”,“看清”重难点“细微之处”,实现对教学内容诸多要素的有效掌握.
例如,在讲“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应用”时,教师根据“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高度问题”方面教学要求,对现有问题案例进行“加工”,设置“某人在塔的正东方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前进40米后发现自己在塔的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塔的最大仰角为30°,求这个塔的高度”典型问题进行解题讲解活动,学生通过“特殊”典型问题案例,得到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高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推进教学活动进程.
二、遵循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设置探究性问题案例
教师运用问题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践行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要求精神的过程.高中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锻炼和提升,离不开问题的解答活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实施问题性教学策略时,要始终贯彻落实新课改能力培养要求,将学习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并落实到问题案例教学具体活动中,提供动手实践、合作探析、深入讨论的机会,教师要做好问题探究过程的指导总结工作,锻炼和提升高中生学习能力素养.
问题:已知四个数,前三个数成等差关系,后三个数成等比(公比大于0)关系,中间两个数之积为16,前后两个数之积为-128,求这四个数.在该问题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教师包办的教学方式,而是将能力培养渗透问题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合作探析,学生探析问题条件认为:在解答该问题时需要运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此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条件找寻解题策略,学生此时通过组建讨论得出:通过问题条件内容中的等量关系,可以发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怎样利用已知的条件,设出这四个数,同时,能使所设置的未知数越少越好.学生进行问题解答.最后,师生结合解题策略,得出该问题解答的规律是,这四个数中前三个数成等差,后三个数成等比,可以利用a,q表达四个数,这样在设置时能使未知数减少,同时解方程也比较简便.在此过程中,解题过程变成了学习能力锻炼和提升的过程,将问题解答与能力培养要求有机的融合.
三、把准高考政策要求“脉搏”,设置综合性问题案例
高考政策是高中数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南针”.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中要按照高考政策的要求,进行有的放矢的问题教学活动.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数学政策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政策中对学生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查越来越重视,而综合应用能力是高中问题解答的“软肋”,而此方面确实高考命题的“热点”.因此,高中数学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指导和积累,在平时问题案例教学中,根据高考政策要求,抓住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设置具有综合性的模拟试题案例,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问题活动,逐步培养和提升高中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四、抓住教学评价促进特点,设置评价性问题案例
教学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案例解答后,应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案例解答过程评析活动中,设置错误性、易错性等具有评价意义的案例,组织学生开展案例探析、辨析、评判活动,让高中生在相互评判辨析案例中,思考更加全面、探析更加深刻、能力更加提升,促进良好解题素养的树立.
上述内容是本人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数学课堂问题性教学活动的简要论述,如有不妥,还请多予指正,期望更多同仁携手共同推动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活动进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