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娟
“生态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生态的数学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创新.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主动参与,通过生活体验,情境体验,引导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交流合作中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展开学生的体验探究,寻求数学教学的生态之境.
一、艺术激趣,在体验中营造思维的交流磁场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学是求知的最高心境.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美境、趣境、奇境为学生创设多种乐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体验中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引用王维的《使至塞上》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导入.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苍凉雄浑的古诗意境中.学生正纳闷数学教师何以讲解古诗文时,忽然听到教师富有激情的声音:在这里,擅长写景的作者用简笔画给我们勾勒了两幅几何图案.“大漠孤烟直”,你们是否想到了直线和平面的垂直关系?而在夕阳慢慢西沉过程中,落日与遥远的地平线就构成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课题呼之欲出,学生感觉古诗中蕴涵着数学图形,新奇;同时受古诗优美意境的感染,使学生身心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过程,只有当教师与学生配合默契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心态,以热烈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良好的互动.
二、巧设悬念,诱导生成“拔开云雾见月明”的情智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三国演义》中,正是这言而未尽、扣人心弦的悬念,才使观众看后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即将发生而未发生的事情.数学教学中,采用悬念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疑问,让学生去思考、研究,然后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通过不断地设疑、解疑的链式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拔开云雾见月明”的欣喜.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了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通过对悬念的精心创设,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求知识,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意向动力,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诉教师:“不要讲完”.其实就是希望能在学生头脑里埋下一根“导火线”,让头脑处于猎取的状态,可能具有多方面的心理效应,就像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悬念那样,持续很久很久甚至一生.
三、类比联想,驱动学生求异思维的智慧之光
所谓类比联想,就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思路,从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在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本质、探索解题方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运用.开普勒说:“我珍惜类比胜于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依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在数学中是最不可忽视的.”科学家都这么重视,我们就更应该重视.
“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正是基于这些已由认知经验,学生才能通过种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驱动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仿同求异来对比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可以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
四、陷阱质疑,在冲突中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上许多发明创设都缘于质疑.因此,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在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要注意思考过程应避免“一帆风顺” .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教师可巧妙地设计一些“教学陷阱”,诱使学生失误出错,引起观念上的不平衡,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吃一堑,长一智”,通过设置陷阱进而质疑,再加上教师的指点迷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