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桂红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戏曲种类和光辉灿烂的戏曲文化。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中国戏曲的发展进程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风靡全国的昆曲逐渐出现了衰败趋势,而产生于间的各种地方戏剧种,在与昆曲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河南为数众多的剧种大多产生于清代,它们正是在“花雅之争”的风雨中逐渐发展、成熟的。
一、从曲牌方面研究
(一)曲牌的定义
曲牌是传统填词制谱用的曲调调名的统称,俗称“牌子”。明王骥德《曲律》说:“曲之调名,今俗曰‘牌名”。可见“曲牌”之称由来已久。古代词曲创作,原是“选词配乐”,后来逐渐将其中动听的曲调筛选保留,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制新词。
(二)曲牌音乐对河南地方戏曲唱腔影响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戏曲音乐的结构体制中,曲牌体是最古老的戏曲声腔体制。在板腔体戏曲声腔生成以前的漫长时期,无论是演唱北杂剧的北曲,或是演唱南戏戏文的南曲,不仅用于演员演唱的是曲牌,即便是配乐部分,也都是演奏约定俗成、具有明显程式性特征的曲牌音乐。范立方在所著《豫剧传统曲牌音乐》一书中说:“在豫剧传统戏中,曲牌音乐的运用,有着约定俗成的不移之格,形成了许多专曲专用的音乐形式。如朝廷出将、升帐、兴兵、操练、摆阵交战,官员迎宾送客以及饮酒、接旨、娶亲等都要演奏相应的专用曲牌”。
(三)河南地方戏曲音乐设计的变化发展
从《豫剧传统曲牌音乐》一书中所搜集的曲牌来看,一方面可以看出某一曲牌常常用在什么场合、怎么使用,并显示曲牌音乐的程式性;另一方面又会发现,一些曲牌依其适宜表达的感情类型常常多次变化使用,显示出戏曲艺术程式性特征的泛用特点。
曲牌在历史上作为传统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那些经过长期流传,经过历史筛选,观众早已耳热眼熟的具有很强艺术感染力的优美曲调,为许多现代作曲家提供了丰富、古老而又鲜活的音乐创作素材,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从板腔方面研究
(一)板腔定义
板腔体音乐的问世,为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它是随着明末清初梆子腔、皮黄腔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板腔体是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或称“板式变化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这种结构体式,以简练的基本音乐素材与灵活变化的发展形式为特点。板腔体音乐的产生,对曲牌体音乐体制来说是个重大的突破和发展,是我国戏曲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我国戏曲音乐结构美学特征的重要标志。
(二)从音乐设计上分析河南板腔体的唱腔的基本格式
起板(导板、叫板、栽板)——正板(慢板、流水、二八、非板)——送板。这种基本格式,在应用中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板式节奏变化,不同的板式组合方式,不同腔式旋律的伸缩、扩展构成不同的唱段。节奏可张可驰,腔调可高可低,千变万化没有定曲,但它的基本格式不会变。
(三)板腔体的基本唱法
河南板腔体的基本唱法,是以一对唱词对偶呼应的上下句为基础,俗称“两句腔”。板腔体板式的变化手法:变化板式系由正板板式变化派生而来,它们或有着自己的结构形式,或有着较为稳定的声腔旋律,既可以与正板的演唱曲调交织转接,又可以不依附正板而单独构成唱段。如慢板类中的变化板式金钩挂,尽管在板眼形式和曲调诸方面,与慢板的正板唱法区别不大,但由于过门音乐的紧缩,段式结构发生了变化,演唱起来情绪更紧凑、更集中,可以用来表现正板唱法不易表现的戏剧情绪。
三、从调式调性方面研究河南地方戏曲的唱腔及音乐设计的变化发展
曲剧的音乐调式丰富多彩,它的全部唱腔音乐,在总的音列中是七声俱备的。曲剧唱调曲牌音乐的调式有如下数种:以中国古代音名“宫、商、角、徵、羽”为名。
以“宫”为主音所构成的六声宫调一五声宫调;
以“商”为主音所构成的七声商调一六声商调;
以“徽”为主音所构成的七声徵调一六声徵调一五声徵调;
以“羽”为主音所构成的六声羽调。
在传统戏曲音乐中,无论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对有无音乐主调都不太刻意追求。板腔体遵循的是主调变奏原则,一个基本曲调,主要通过节奏变化变为多种唱腔板式,所以曲调比较单一,音乐形象当然也很统一。就是曲牌体戏曲,尽管曲调丰富多样,难避冗杂之嫌,但由于它生成的早期受到了诸宫调的影响,音乐曲牌的连接,遵守了一定规范,加上声腔的语言规范和听觉习惯,人们已不再考虑曲调是否统一。
四、从唱词方面研究河南地方戏曲的唱腔及音乐设计的变化发展
河南地方戏曲有许多广为流传的经典唱段,其唱词语言凸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语言是戏曲声腔形成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剧种区别于他剧种的重要条件。河南戏曲唱腔艺术和地方言土语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而各地方戏曲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即是它的方言土语,以及由此孕育出来的声腔音调系统,因此足见唱词语言之于河南戏曲的重要性。
(一)口语化
河南地方戏曲唱词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口头语言”引入,唱词直抒胸臆,从不矫揉造作;很少有华丽词藻的雕琢修饰和古奥、僵化、生涩的字句;也很少引用冷僻的典故和隐晦的寓意。口语是最直白、最浅近的语言,也是最亲切、最不可或缺的语言,所以它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语言。
(二)格调的乡土性
“乡土性”意指最本真、最纯粹的地方风物俗情的人文特性。河南地方戏曲唱词语言格调的乡土性,就是以乡民百姓的视角观察、认识世界,以乡民的语言习惯表达、诠释民间的乡风俗情。河南地方戏曲,创造它的是本土乡民,享用它的也是本土乡民。“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是一种最朴素而现实的表现手法,也是河南地方戏曲创造者最乐意而且最力所可及的。
(三)语辞的地域性
所谓“地域性”,就是地方性特色。特有的语言色彩是地方戏曲存在的首要前提,也是戏曲剧种如此浩繁多样的重要基础。河南的方言土语特点突出,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它的“语汇丰富,句式简短明快,语音节奏稳重清晰,五音俱全,四呼规正,语调娓娓动听,生动活泼,带有俏皮、诙谐、幽默的意味,有活生生的表现力” 。
(四)情感的诗意性
诗境者,诗句之意蕴、境界也。河南地方戏曲唱词“情感的诗意性”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表现反映生活,营造美感氛围,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抒发人物真实情感的。能够给予欣赏者美的理想,并从中得到审美的享受。
(五)体式的兼容性
这里所说的“体式”系河南地方戏曲唱词的“体裁”与句法的“格式”简称。河南地方戏曲诞生于河南民间,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原歌舞、说唱艺术丰富多彩,河南地方戏曲唱词语言在艺术风格、结构形式、题材内容及演唱方法等方面,都程度不等地借鉴、吸收、融化了中原地区的坠子、道情、大鼓书、莲花落、鼓儿词、三弦书、河洛大鼓等说唱艺术。
五、从演唱方法方面研究河南地方戏曲的唱腔及音乐设计的变化发展
我们知道豫剧是河南的地方戏。它的主要特点是吐字清晰、曲调高昂。口语化很强,容易让广大观众接受,这也是它深受广大群众喜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戏剧训练中,它们首先要求要咬好字。当然咬的是河南方言,但是它们在训练学生时要求学生大声念白。凡是学过戏曲的人,当他们接受正规的歌唱训练后,他们的演唱水平、能力、表现力均比没有学过戏曲的人要好的多。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在剧情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的唱腔。豫剧唱腔高亢嘹亮,真假声结合堪称一绝。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观众听清接受,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具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口语化、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
豫剧唱腔中,豫东调和豫西调用同样的调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宫,即“以徵为宫”的现象。豫西调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宫,即“以清角为宫”的现象。豫剧的传统唱法中,男女声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调。豫东调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调则用真嗓较多。在豫剧的演唱中,咬字是非常重要的,它比一般歌曲中的咬字要夸张,以语言为主,边说边唱,唱中带说,说也似唱。现代豫剧开始加入合唱和重唱和对唱的形式,这是豫剧在新时期下的演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俊鸿.地方戏曲发展刍议[J].艺术百家,2003(01)
[2]张凤云.地方戏曲出路在哪里[J].戏文,2006(04)
[3]常会学,孟娟.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需破三重困境[N].中国文化报,2012-04-12
[4]封晓东.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与抉择[J].大舞台,2012(11)
[5]郭光宇.河南戏曲名家丛书[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4(05)
[6]艺生.艺豫剧传统剧目汇释[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07)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