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峰
在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和田地区,有效推进双语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现行的双语教育模式中小学《科学》采用汉语授课,课本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本课程资源,还可以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从《科学》课程特点、双语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健康三个方面论述科学课本循环使用的弊端,建议《科学》课本不在循环使用。
随着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推广双语教育”,“对南疆发展,特事特办”。作为南疆三地州之一的和田地区是以维吾尔族占主体的地区,中小学理科教育质量不高。为了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理科成绩,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从2004年开始在新疆大力推广双语教育。在双语教育的几种模式中都要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小学科学、外语等课程采用汉语授课。小学科学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理科课程。小学《科学》课本除了作为科学课程的文本课程资源之外,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的阅读,还可以提高其汉语阅读能力,提高其民汉兼通能力。
从2009年开始新疆部分中小学开始循环使用教科书,纳入循环使用的科目包括:小学阶段的《科学》、《艺术》(或《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初中阶段的《艺术》(或《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所谓循环使用,即学校将学期初所发的音、体、美等学科的教科书在学期结束时从学生手中收回,待下一学期开始再发给学生使用。据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讲,这是借鉴国外经验,如此行为,主要有以下益处:一是利于环保,节省能源。二是减轻负担,节约资金……最近,笔者用三个月的时间,调研了和田地区近十所小学校,所见所闻使我感触颇深,笔者认为在双语教育中《科学》课本循环使用是弊大于利。
弊病一《科学》课程内容不适合教科书循环使用
《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启蒙学科,具有综合性、活动性的特点。《科学》课本通过设计系列的观察活动,有趣的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课内外的观察,动手做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成果汇报会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课本中设计了观察记录表、分类记录表、实验数据记录表等众多的记录表格,对于中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方便的记录,使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课本循环使用后,如果第一次使用课本的学生把数据记录在教材上,下一届的学生无法重新记录,学生看到答案,失去进行科学猜测的兴趣;虽然我们的科学教师要求学生采用铅笔记录,在期末时擦去记录,这对于已经逐步使用钢笔写字的中高段小学生,难以完全保正课本的清洁度;如果要求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对于汉语水平不太高的少数民族小学生会忙于书写知识点,整个变成了一个“复印机”,难以享受科学学习的乐趣。
弊病二循环使用课本,不利于双语教育质量提高
现有课本循环补充机制,难以保证科学课教学的正常开展。随着双语教育的不断推进,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以和田市为例,2013-2014年度各年级的双语学生数分别为:一年级3195、二年级2843、三年级2620、四年级2343、五年级2133、六年级1003(数据统计来自于和田市教育局双语办),五六年级学生数据增加了一倍,如果还按照课本循环使用制度,六年级的科学课本到了五年级手中两人一本都不够; 其他年级的学生每年都以300人左右的数目增加,当前的科学补充机制,按照上年人数的30%补充,难以做到人手一册。
对少数民族小学生来说,阅读汉文科学课本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现实情况是难以做到人手一本,因此在双语教育中,为了保障课本的循环使用,《科学》课本通常由任课教师保管,上课前发下课本,下课后回收课本。课堂上,学生缺少对于科学课本仔细阅读的文本保障;课外,一些课外小实验、观察,缺少课本的参考,学生无法做;学生没有课本,难以在课下预习新课,复习学过的内容,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学生没有课本无法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难以提高其科学成绩,无法促进双语教育的有效开展。
弊病三循环使用教科书,给学生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调研中我为每节课将教科书收发的学校算了一笔账:按一学期32个课时来计算,一本书使用6年(小学),有近200人使用过,很难想象这本书会脏成什么样子。即使是采用开学初发,学期末再收回,也一定是破旧不堪。有人说,每学期结束时可以对教科书进行消毒。然而大多农村中小学校是否具备消毒条件?再者,谁去为这些教材消毒?怎么消毒?在物质条件尚不太发达的和田地区,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循环教科书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学生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维吾尔族占主体的和田地区,考虑到《科学》课程的独特性,推进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健康的影响,《科学》课本的循环使用应该停止,每年按照学生数目足额配发小学《科学》课本。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