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三维合力模型

2014-08-20 02:18:40曾春花
关键词:生态型喀斯特小微

曾春花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岩溶地貌”,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酿成“石漠化灾变”,被学术界列入中国七大脆弱生态系统之一。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以广西、贵州、和云南分布最广,其中,贵州61.9%是喀斯特地区[1]。跨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边境的武陵山区亦是以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为主。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中的喀斯特地区特指可以从事生产、保护、耕种等人类活动的喀斯特区域。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兼具生态脆弱和经济贫困的特征。如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武陵山区,自然生态脆弱,亦是我国最为集中的贫困县聚集区之一,辖有30余个国家级贫困县[2]。因此,从保护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视角,生态型企业是必然选择;从喀斯特地区的山地特征视角,规模小、数量多、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小微企业是必然选择。生态型小微企业兼具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符合山地环境的特征,是喀斯特地区“量身订做”的必然的可行的经济发展载体。基于此,探讨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具体举措,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与此同时,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对中国诸多与之类似的山区,如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多省交界处武陵山区的经济发展,同样具备借鉴意义。

一、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三维合力模型建构

现有关于小微企业发展对策的研究多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维度展开论述,尚未涉及市场导向这一维度;对政策倾斜呼吁多,对小微企业自身探讨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引入市场导向维度探讨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激励很重要,小微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很重要,但是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与绿色服务的追求亦不可忽视,且对各种类型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由于小微企业对市场变化趋势更加敏锐,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对小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显得日益重大。由此,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模型具有三大要素——政府的“生态导向”激励、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生态偏好”和小微企业自身的“生态生存”与“生态发展”,如图1所示。

该模型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层面构建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模式。喀斯特地区经济要发展,生态型小微企业就必须突破现有桎梏。我们可以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层面一起发力,以合力摆脱发展的种种桎梏。将政府、企业和市场三大维度内化为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外在推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由物理学中的合力我们知道,当各种力量方向一致时合力最大。据此,如果将“外在推力”、“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方向一致起来形成合力——我们将其称为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各个维度及其合力形成分别阐述如下:

(图1)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三维合力模型

(一)外在推力——政府政策的“生态导向”激励与惩罚

事实证明,政府政策导向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贵州省政府已经通过一系列旨在大力推动贵州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和措施,政府自身关于发展民营企业的思想观念已经转变。但是整个社会关于民营企业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政府在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软环境方面还可以有所作为,对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真正发挥“外在推力”的作用。如引导社会舆论向生态型发展转变,引导喀斯特地区社会传统观念转向适合生态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氛围,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和冒险,宽容失败;对生态型小微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政策鼓励和税收优惠,对环境造成负向外部作用的企业采取一定的惩罚和整改措施,促进其向生态型企业转变;帮助生态型小微企业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积极扶持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品牌建设,改善配套设施,克服由于自然条件和区位劣势带来的不利因素,引导生态型小微企业实现产业聚集等。

(二)外在压力——市场消费者“生态偏好”理念培养与选择

来自市场的外在压力是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实践生态经济的同时,也要强调生态产品终端消费的实现,如果没有消费人群的推动,所有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都不能在消费行为中得以真正的实践。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和北京大学共同组织了中国城市居民生态需求调查,在全国选取5个城市,采用科学方法,设计1500样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最短缺的是生态产品,城市功能中最脆弱的是生态功能,这已成为我国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的主要差距之一[3]。伴随着雾霾天气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觉醒并日益增强,逐渐树立了生态文明理念。调查结果还显示,城市居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和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各种利益因素的限制,人们对生态产品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偏差。这就有必要加快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和引导,从而促进整个城市生产与生活方式向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方面转化。

发展生态型小微企业要培育和满足市场消费者乃至潜在消费者的生态偏好这一消费需求,在这个被毒大米、毒奶粉、毒馒头、毒酱油、毒生姜等包围的社会,进一步深入唤醒和激发消费者的生态、有机、健康生活方式,培育和引导消费者的“生态偏好”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以生态型产品或生态型服务为消费者提供额外的价值,从而索取额外的价格。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型小微企业倘若能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满足省内外乃至国内外消费者的“生态消费偏好”,将会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内在动力——小微企业自身“生态生存”和“生态发展”需求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大内在动力是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而小微企业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实现生态化发展。首先,小微企业的生态生存和生态发展顺应了社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依托石油、天然气发展的“高能耗经济”已面临衰退,选择“生态生活”,进行“生态消费”己成为当下时代的新诉求。寻找生态经济的商机、向生态企业转型亦成为当下企业的新思维。生态型小微企业的生态化生产符合社会“生态文明”发展需求,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生态型小微企业的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满足了市场消费者的生态需求,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所在。其次,小微企业通过生态生存和生态发展在获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可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生态化运行并不等于高成本,通过成本规模的这种优势的生产,同时通过生态技术的普遍运用,以及本身企业生态行为的这种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巨大。低负债和高增长,这足以作为企业建立在生态经济上的诉求,进而构建自身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通过“做大”,或者“做强”,或者二者兼具,最终得以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合力培育

物理学的“合力”概念告诉我们,各种力方向一致时合力最大;方向相反时合力最小。当上述政府政策的“外在推力”、来自市场消费者的“外在压力”与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内在动力”方向完全一致时,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力量达到最大,最能有效促进其发展,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生态型小微企业的“生态竞争力”,即由于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兼具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追求利润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实现自身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或致力于发展生态经济或循环经济,从事绿色生产或绿色服务所带来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优势。因此,“外在推力”的主体——政府必须充分了解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和民营经济的状况,而“内在动力”的主体——生态型小微企业亦是如此,必须充分了解政府政策的导向、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和自身的状况。只要在掌握充分信息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彼此之间发力方向一致,合力最大,即政府政策的“外在推力”、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的“外在压力”与生态型小微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一致起来,才能更好培育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

二、政府政策的“生态导向”激励与惩罚具体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以下拟从政府政策、培育市场的生态偏好和企业自身三个方面提出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政府政策的“生态导向”激励与惩罚可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对小微企业加强生态利益的引导和生态制度的约束

小微企业具有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的优势,越来越旺盛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但是如果没有利益的内在驱动与制度的约束,民营企业在主观上不具备主动实施绿色生产的积极性。基于此,喀斯特地区地方政府应制定政策,加强生态利益的引导和生态制度的约束,充分发挥小微企业在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对小微企业生态利益方面的具体引导措施包括:加快一般性企业调整发展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方向,促进小微企业转向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的市场定位,促使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引导小微企业向适宜喀斯特地区特征且效益高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项目转型;利用喀斯特山地特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培育生态商标和生态品牌;鼓励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于生态绿色技术创新给予一定补贴和奖励;政府采购亦可以向生态型小微企业倾斜;对生态型小微企业通过典型示范、生态技术援助、减免税费等措施鼓励数量多、分布广、活力强的小微企业转型,营造有利于发展生态型企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快速促进生态型小微企业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最终达到由“个别生态型企业”到“生态型产业体系”转化的目的,实现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作为喀斯特地貌分布较为典型省份,贵州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制定规划,计划到2015年,重点建成辣椒生产基地400万亩,果蔬种植面积1500万亩,产量200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1000万亩,鲜薯产量1600万吨,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00万亩,投产茶园面积400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16万吨等[4]。

政府还可启动“生态小微企业”“绿色小微企业”等评选活动,针对不同行业的小微企业,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经济转型等方面采取网络调查、专家打分、政府意见等方式,每年给予评分排序,引导小微企业树立生态企业形象,促进小微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感意识,进而自觉履行生态责任。

对小微企业加强生态制度约束的具体措施包括:引导和督促具有一定规模且产业关联性强的企业建立现代生态型企业制度,向生态型企业转型,扩大绿色生产规模,形成生态产业集群,带动其他上游和下游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小微企业实施生态发展,实质上是带动集群中的企业向生态型企业转型;制定市场准入的“生态标准”,提高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排放标准的门槛,以行政命令倒逼小微企业节能减排;建立“生态指数”标准,强化小微企业的生态实践,政府通过政策强力增加污染环境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小微企业将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提高小微企业在市场行为中的环境成本。

(二)引导和培育小微企业生态工业园区

这一措施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引导喀斯特地区原有的工业园区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培育新的小微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小微企业生态产业园区对于喀斯特地区充分规避区域劣势和发挥区域优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贵州省近些年经济出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其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构建喀斯特地区经济内生性发展机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培育小微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在政府的引导下,原有的工业园区按照社会需求的各种要素进行产业升级转换并实现生态价值扩张,通过提高生态技术含量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提升价值,改进园区内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生态化生产与销售关联,实现产业的生态化提升。在推进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也应该以现有的生态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着力培育新的生态工业园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向生态特色、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产业方向推进,实现生态资源共享和生态产业互利共赢组合,推进小微企业工业园区“供——产——销”整个链条的生态化发展与运行。

(三)引导小微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喀斯特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政府可以引导小微企业在生态食品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方面有所作为。

特色食品产业要充分利用绿色无污染的资源优势,培育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基地,实施种植业和畜牧业相配套,达到二者生产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增收;大力扶持具有生态特色的小微企业,培育和发展特色农副产品,拓展流通渠道,优化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实施农业污染源排查、加快林业发展、加强水土保持、推进喀斯特地区能源建设等生态保护工程;促进特色食品产业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着力培育驰名商标;发挥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富民作用,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探索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的多种发展模式;以小微企业为载体,以生态引资大力发展生态食品产业,引导传统企业、传统产业及产品进行生态化改造,重点引导高新技术、生态能源、生态材料等进入特色产业的发展之中。

喀斯特地貌较为典型的武陵山区具有绿色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已有诸多特色生态产品生产基地,例如湖北广布的蚕桑、油桐、油茶,湖北恩施的生漆、党参、茶叶、猕猴桃,重庆黔江的乌桕,黔江与湘西的五倍子,石柱的黄连,张家界与湘西的杜仲和黄柏等。在积极扶持这些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还可根据武陵山区独有的优势,重点建设一批优质名牌生态农副产品基地(核桃、板栗、山苍子)、生态中药材基地(当归、天麻、辛夷、青蒿等)、生态畜产品基地(黄牛、山羊、麻鸭、乌骨鸡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等,发展名优生态特色产品,最大限度促进优势生态资源的培植与转化。

喀斯特地区生态物种繁多,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具有优势,可据此以小微企业为载体建设中草药材基地,通过原料药开发,发展药用植物提纯技术,同时进一步发展中药、中成药、植物原料药等生物技术、生物制造、生物医药和健康产品,并向生物产业延伸,形成“原料基地培育——有效成份提取——生物制品加工”的生物产业链。与此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医药企业的合作,形成“政府+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医药企业”的产业合作模式,逐步打造生态医药及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物产业。

还可引导小微企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喀斯特地区具有极为丰富的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仅武陵山区就有凤凰古城和南方长城、沅陵古墓群、铜仁梵净山、黔江小南海、恩施清江画廊、巴东神农架等生态旅游优势资源。依托天然的气候资源、喀斯特景观、历史人文资源,以旅游景区和天然的生态山水环境为主要载体,实施旅游品牌培育战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引导众多的小微企业进入生态旅游商品产业,促进旅游商品产业成为喀斯特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将旅游产业培育成喀斯特地区具有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

三、市场消费者“生态偏好”理念培养对策

生产——销售——消费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链条,企业仅仅是这一链条的环节之一。如果没有消费者的生态消费理念与生态消费行为,企业生态生产产生的生态价值将会变得毫无意义,亦无法实现。因此,培育具有生态偏好和生态消费理念的“生态市场”就显得格外重要,不仅可以推进生态消费,更可以对市场中的生产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构成生态生产的压力,促进企业向“生态型”转化。

所谓“绿色消费”,是在物质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尽可能消除对其他“物质需求”的负影响,如对无公害产品的消费使用,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获取农产品的安全性等[5]。

(一)着力培育“生态消费市场”

政府和企业联合起来大力宣传生态消费理念,着力培育“生态消费市场”。一方面,大力开展生态消费理念的宣传活动。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人们转变思想和行为,并鼓励民间环保组织的成立和运作。通过对生态消费理念的宣传,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积极倡导生态消费,开发生态科技产品和服务,鼓励消费者在生活中优先选购环保达标产品,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和理念;通过对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宣传,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功能,让消费者体会到生态产品与服务的益处,从而转变观念,改变单纯以物质需求满足为标准的行为。同时还需要将消费者的生态需求令人信服地转化为生态经济需求。根据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目标,对消费者的生态需求方面的投入产出进行价值分析与比较,如消费者购买节能灯泡与一般灯泡在经济投入产出上的比较,使得消费者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需求在经济上的效率,从而自觉转变为生态消费行为。

另一方面,全社会应当引导较富裕的消费者群体以“生态消费”的理念更多地投身于公益性消费之中。通过帮助弱势群体、投入社会公益、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式,实现自身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的满足。大力宣传生态消费理念,大力推行文明的“生态消费”方式,扩大使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益或者无害的产品,如无氟制冷设备、无磷洗涤剂、无铅汽油等;自觉抵制对环境有害的消费品,如过度包装的产品、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产品、珍稀动植物制造品、影响资源和环境的产品、对他人有负面影响的产品等;抵制不当的消费相关行为,如一次性筷子类资源消耗产品的使用和处理、过度包装产品等。甚至可以考虑仿照烟草制品上“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在所有的产品和服务标识上都明确标明该产品或服务的“环境有害”程度,从而在社会上自然形成一种“绿色消费光荣”的氛围,并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文化环境和思维观念之中,使得市场上生态产品的消费和生产成为一种消费常态,成为潜意识中的本能。

(二)开展生态产品与服务的试点活动

开展生态产品与服务的试点活动可以刺激和激发消费者的生态需求。生态产品试点活动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如在郊区进行休闲农庄建设,原生态旅游景点开发;天然氧吧开发,喀斯特地区的天然温泉开发;培育各种生态水果种植和采摘基地,将水果采摘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即“摘果式的乡村旅游”,如喀斯特地貌较为典型的贵州省就积极培育了蓝莓种植与采摘基地、乌当区阿栗杨梅园、乌当区下坝乡岩山村的樱桃园、小河金山瓜果生态园、永乐桃园、音寨酥李、开阳枇杷园、花溪董家堰草莓园等,樱桃基地、每当这些水果成熟的季节,前往进行采摘的游客众多。这些生态产品与服务均能有效调节人体机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使人身心愉悦。然后,通过对类似生态产品的推介让消费者体验到生态产品的益处,从而刺激消费者的生态需求。喀斯特地区在设立生态产品试点区的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公益活动,如结合环境建设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产品的宣传活动,对公众进行爱护森林、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宣传与教育,使其体会到生态产品的价值,了解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进而调动其生态需求。

政府和小微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利用生态产品与服务博览会或者展销会等形式进行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的推广。中国·贵州生态产品(技术)博览会于2013年7月18日至23日在贵阳举行,免费对公众开放,展期5天,24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家参展商参展,参展国际组织达19个。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生态项目签约仪式,现场集中签约30个,总投资332.3亿元,涉及风力发电、页岩气勘探开发、生态观光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等领域[6]。中国·贵州生态产品(技术)博览会是目前中国国内首个生态产品技术博览会,是绿色低碳环保节能智能科技产品技术展示、交流、交易的国际化高端平台。这次博览会集中展示了生态产品、设备、服务、工艺技术、生态工程等,介绍了最先进的环保新知识和新理念,还有不少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产品和成果。无论对于生态产品与服务的推广,还是对于刺激消费者的生态消费需求,无疑都具有重大影响。同时,还可以利用生态文明论坛进行生态理念的传播。连续4年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于2013年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国内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论坛,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生态文明论坛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三)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消费者在消费时为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环境污染是最常见的一种外部不经济,即环境外部不经济,是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因造成环境污染而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额外成本或费用,由于外在性并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因此它们会成为经济无效率的一个来源。要解决这种环境外部不经济问题,避免这种无效率,就必须使消费者产生的环境外部损失或费用进入其消费决策和消费价格,即必须由消费者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这部分损失和费用,贯彻“污染者付费”原则,即环境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7]561~587。当消费者购买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时,可以通过提高价格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使得至少部分消费者转向购买没有附加费用的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或者通过惩罚性的价格附加,使得消费者付出购买外部不经济性产品的代价,达到“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四、小微企业自身“生态生存”和“生态发展”的具体措施

小微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构建自身的“生态竞争力”,仅仅依靠或者完全依靠外部力量——政府的政策扶持、消费者树立生态消费理念,是远远不够的。生态竞争力的构建根源还是在于增强自身实力,提高生态意识,积极使用与开发生态技术,提高生态产品与服务的质量等,这才是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自身生态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之道。

(一)小微企业强化自身的生态意识

小微企业的生态化生存与发展,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一方面,生态型企业的生存方式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型企业还可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小微企业应该认识到:生态也是一种生产力,并且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力。保护生态、积蓄生态资源、节约利用生态资源以及实现生态化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喀斯特地区的小微企业要想办法找到生态建设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使得生态建设有效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而使得生态建设在给环境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看到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其生存与发展方式受到来自社会、市场和政府以及自身的各种的压力。

(二)大力培育具有生态消费理念的潜在消费者

市场中高明的企业不仅着眼于现实消费者的竞争,更会致力于潜在消费者的挖掘,如九阳豆浆机就是通过对潜在消费者的教育、宣传、提供试用,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者,开创了中国豆浆机销售的先河,从名不见经传成为今天国内市场豆浆机的领袖。生态型小微企业也可以采用这一战略,从培育潜在的消费者做起。首先对潜在的生态消费者群体进行合理定位,从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定位;再对潜在消费者群体进行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乃至提供免费试用,在潜在的消费者群体中倡导绿色消费,提供绿色服务,提高潜在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了解,建立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愿机制,使得潜在的消费者认识到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对推进生态经济、节能环保和对子孙后代的贡献,从而促进潜在消费者对于生态产品的自愿接受和自觉使用;利用绿色市场营销策略引导消费者建立理性的消费观念,推动消费者的绿色产品消费。小微企业还可争取政府部门的生态补贴,对使用绿色产品的消费者进行适当补贴,利用价格或者补贴杠杆增强消费者对生态消费产品或服务的偏好,树立自觉的生态消费意识,鼓励和激发消费者购买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动机和购买行为。

(三)找准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契合点

准确定位,找到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这对小微企业而言尤其重要,企业的生产应该在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喀斯特地区的小微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大力引进或自主研发运用生态技术,从根本上消除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根源,实现集约、高效和无污染的“生态生产”。对于喀斯特地区大部分小微企业而言,通过引进生态技术或绿色技术,对引进的生态技术或绿色技术消化、吸收、进行学习和模仿将会是可行的重要路径。在生态技术或绿色技术模仿的基础之上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与自主研发,将企业的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理念在具体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加以执行,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小微企业可以依赖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良好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制药业、生态蔬菜、生态茶叶、核桃、板栗、辣椒、马铃薯等“山珍生态产品”和生态畜牧业,或进行生态农副产品加工,满足市场的“生态消费”需求。小微企业还可以依托喀斯特地区优良的天气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避暑圣地”,参与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创办旅游企业,加工或销售旅游商品,将喀斯特地区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突出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特色,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四)实现小微企业生态产业聚集

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通过整合聚集可以达到“做大”乃至“做强”的目的。尽管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数量不少,但普遍实力弱,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通过生态产业链条的整合聚集可以使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的小微企业集中,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等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壮大成优势生态产业。贵州诸多的小水电在应对凝冻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事件时不可替代,但贵州小水电正“遭遇生死劫”。由于定价过低,“贵州水电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缺乏一定的优惠政策,生产运行中遇到诸多困难,使小水电生产经营缺乏利润,无法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小水电建设缓慢,大量可再生清洁能源白白浪费,导致这一行业发展滞后”[8]。对此,小水电可以考虑抱团取暖、聚沙成塔的策略,通过整合聚集做大规模。一方面,加强自律,树立清洁能源的良好形象,通过挖掘内部管理潜力尽可能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联合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政策上的支持乃至优惠,最终达到做强的目的。

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要实现生态发展,构建“生态竞争力”,须重视科技人才。科技型人才是喀斯特地区小微企业及其经济发展的根本,无论是提升企业的生态管理水平,还是实现生态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技型人才的智慧和贡献。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激励方式引进和留住科技型人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齐驱并驾。另一个重要的层面是,小微企业主作为民营企业的“统帅”,必须不断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更好地驾驭企业,实现不断创新和永续发展。

五、结论

喀斯特生态脆弱地区兼具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的特征,而生态型小微企业兼具保护环境、发展经济、符合特定环境的特性,生态型小微企业是全国分布广泛的喀斯特地区“量身订做”的必然的可行的经济发展载体。本研究引入了市场导向维度以探讨生态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三维合力模型及具体对策。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模型具有三大要素——政府的“生态导向”激励、小微企业自身的“生态生存”与“生态发展”和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生态偏好”。据此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层面构建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模型:外在推力——政府政策的“生态导向”激励机制;外在压力——市场消费者“生态偏好”理念培养与选择;内在动力——小微企业自身“生态生存”和“生态发展”需求;“外在推力”、“外在压力”与“内在动力”一致——小微企业“生态竞争力”的合力培育。基于此,从政府政策、培育市场的生态偏好和企业自身三个方面提出喀斯特地区生态型小微企业发展的较为具体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无需封山育林的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Rong Chen,Kun Bi.Correlation of karst agricultural geo-environment with non-karst agricultural geo-environment with respect to nutritive elements in Guizhou[J].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2011,(4).

[2]张大维.生计资本视角下连片特困区的现状与治理: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为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3]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城市居民生态需求调查报告[N].经济日报,2008-03-12.

[4]贵州省“十二五”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特色产业发展规划[Z].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5).

[5]钟茂初.可持续消费: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视角的阐释[J].消费经济,2004,(5).

[6]赵国梁,杨惠.贵州生态产品(技术)博览会开幕[N].贵州日报,2013-07-20.

[7]平狄克,等.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管弦.贵州民营小水电遭遇生死劫[N].中华工商时报,2012-06-18.

猜你喜欢
生态型喀斯特小微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 08:47:08
小微课大应用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国南方喀斯特”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现代装饰(2020年8期)2020-08-24 08:23:52
“别有洞天”的喀斯特王国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32
喀斯特
————水溶蚀岩石的奇观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04
小微企业借款人
微生物内核 生态型农资
新农业(2016年23期)2016-08-16 03:38:14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