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立德树人*

2014-08-20 17:34徐璐
中国德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树人切入点立德

摘 要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有很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最美精神”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很大,而且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所以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是可行的。高校要将“最美现象”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中,将“最美精神”贯穿德育始终。

关 键 词

最美现象;最美精神;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徐璐,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成了高尚道德行为的专有名词。“最美”一词走红,源于人们心中对善良人性的强烈认同,反映的是大众对向上向善、崇德尚义的和谐环境的坚守和追求。

“最美精神”很好诠释了高校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在高校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大学生与“最美精神”

有良好的互动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最美精神”的认识,笔者在杭州几所高校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其中有效答卷为188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4%。结果发现:

1.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认知度很高

41%的大学生了解“最美现象”,52%的大学生听说过“最美现象”。大学生认识“最美人物”、感知“最美精神”的途径,最主要的是新闻媒体宣传,其次是网络。见图1。

2.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认可度很高

对“你是如何评价‘最美人物的‘最美行为的”问题,52%的大学生认为“最美人物”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值得学习。对“遇到相同情况时,你会怎么做”问题,无人选择“保持旁观”。见图2。

3.“最美精神”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很大

93%的大学生对“最美现象”的宣传持肯定态度,认为是“正能量,值得宣传”。见图3。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最美精神”使自我加强了道德约束。

二、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

立德树人有优势

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可以弥补当前德育工作的不足。

1. 可使德育目标更贴近实际

尼采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不设前提的科学,那样的一种科学是不能想象的,不合逻辑的。”德育也存在一个前提预设的问题,即制定立德树人的目标。当前德育目标定位较高,过于完美,很难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更不能内化于心,成为学生自主的思想,更不可能成为学生努力实现的目标。[1]比如,我们长期以来宣传人物典型,提倡像他们那样为工作献身,为事业牺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就否定了人的生存需要。这样的典型过于高大,实践起来个人付出成本过高,让学生望而生畏。而“最美人物”多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在社会需要时挺身而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同样有着普通人的权利诉求和欲望。这样的“最美人物”易于为人接受和学习。

2. 可让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

高校培养人才是在校内,但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最美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可以从“最美现象”中获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育人思路,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社会。

3. 有利于德育模式的转变

高校传统德育的灌输模式使学生经常产生反感、排斥、怀疑和否定的负面情绪。“最美现象”恰恰是脱离书本的内容,以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人物言行感染着学生。从灌输式到感动式,这是德育模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在高校立德树人是可行的。

三、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

立德树人的策略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1. 充分利用大学生自发传播手段,让关注“最美现象”成为大学生的自主行为

传播本身是一个接受过程,而自主的传播更是一个自觉接受、自觉同化的过程。随着私媒体的高度发展,利用手机、网络中的微博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已成为大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多形式宽范围的“微文化”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要充分利用这些媒介来传播“最美现象”。在同一个“微平台”上,进行开放式互动,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体系并形成互动的局面。

2. 培育身边的“最美现象”,发现身边的“最美人物”,倡导身边的“最美行为”

传播“最美现象”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最美现象”,因此,培育身边的“最美现象”、发现身边的“最美人物”、倡导身边的“最美行为”才是核心之举。高校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去发现“最美”、感受“最美”、创造“最美”。

3. 拓宽思路,优化德育环境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思想不断成熟、人格日趋完善的重要阶段。高校德育环境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1)让“最美现象”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活跃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影响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校园文化不应该局限于唱歌、跳舞、比赛,而应该让校园“最美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润泽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2)积极利用学生社团。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的各个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要注重引导公益型、道德建设型社团的发展。

(3)树立校园“最美目标”。关注“最美现象”,从根本上看是为了树立一个“最美目标”,让学生的发展有一个方向。什么样的方向符合“最美目标”?首先,“最美大学生”应该是具有精神高度、热心公益、心理健康的当代新人。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激扬青春的年纪,蓬勃的朝气和奋发的精神面貌当然是他们最好的注解。然而,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因此,内在的心理因素才是“最美”的本质内涵。其次,“最美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大学教育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自己的专业都不能牢固掌握,那么,“最美”将无从谈起。最后,“最美大学生”应该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如果说第一点是“最美”的心理标准,第二点是“最美”的外在指标,那么第三点则是“最美”的最高指向。不管是“最美妈妈”还是“最美司机”,他们都能在危难时刻做出惊人之举,以保护他人生命和安全。人与人的接触,人与社会的共融,必然存在着矛盾。一个懂得忍让、妥协,愿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才称得上“最美”。

高校如果能成功将“最美现象”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中,将“最美精神”贯穿德育始终,那么,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将会具有更高的综合素养,将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丽兵,汪俊.认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环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240-243.

责任编辑/刘 烨

摘 要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有很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最美精神”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很大,而且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所以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是可行的。高校要将“最美现象”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中,将“最美精神”贯穿德育始终。

关 键 词

最美现象;最美精神;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徐璐,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成了高尚道德行为的专有名词。“最美”一词走红,源于人们心中对善良人性的强烈认同,反映的是大众对向上向善、崇德尚义的和谐环境的坚守和追求。

“最美精神”很好诠释了高校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在高校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大学生与“最美精神”

有良好的互动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最美精神”的认识,笔者在杭州几所高校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其中有效答卷为188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4%。结果发现:

1.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认知度很高

41%的大学生了解“最美现象”,52%的大学生听说过“最美现象”。大学生认识“最美人物”、感知“最美精神”的途径,最主要的是新闻媒体宣传,其次是网络。见图1。

2.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认可度很高

对“你是如何评价‘最美人物的‘最美行为的”问题,52%的大学生认为“最美人物”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值得学习。对“遇到相同情况时,你会怎么做”问题,无人选择“保持旁观”。见图2。

3.“最美精神”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很大

93%的大学生对“最美现象”的宣传持肯定态度,认为是“正能量,值得宣传”。见图3。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最美精神”使自我加强了道德约束。

二、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

立德树人有优势

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可以弥补当前德育工作的不足。

1. 可使德育目标更贴近实际

尼采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不设前提的科学,那样的一种科学是不能想象的,不合逻辑的。”德育也存在一个前提预设的问题,即制定立德树人的目标。当前德育目标定位较高,过于完美,很难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更不能内化于心,成为学生自主的思想,更不可能成为学生努力实现的目标。[1]比如,我们长期以来宣传人物典型,提倡像他们那样为工作献身,为事业牺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就否定了人的生存需要。这样的典型过于高大,实践起来个人付出成本过高,让学生望而生畏。而“最美人物”多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在社会需要时挺身而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同样有着普通人的权利诉求和欲望。这样的“最美人物”易于为人接受和学习。

2. 可让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

高校培养人才是在校内,但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最美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可以从“最美现象”中获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育人思路,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社会。

3. 有利于德育模式的转变

高校传统德育的灌输模式使学生经常产生反感、排斥、怀疑和否定的负面情绪。“最美现象”恰恰是脱离书本的内容,以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人物言行感染着学生。从灌输式到感动式,这是德育模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在高校立德树人是可行的。

三、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

立德树人的策略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1. 充分利用大学生自发传播手段,让关注“最美现象”成为大学生的自主行为

传播本身是一个接受过程,而自主的传播更是一个自觉接受、自觉同化的过程。随着私媒体的高度发展,利用手机、网络中的微博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已成为大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多形式宽范围的“微文化”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要充分利用这些媒介来传播“最美现象”。在同一个“微平台”上,进行开放式互动,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体系并形成互动的局面。

2. 培育身边的“最美现象”,发现身边的“最美人物”,倡导身边的“最美行为”

传播“最美现象”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最美现象”,因此,培育身边的“最美现象”、发现身边的“最美人物”、倡导身边的“最美行为”才是核心之举。高校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去发现“最美”、感受“最美”、创造“最美”。

3. 拓宽思路,优化德育环境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思想不断成熟、人格日趋完善的重要阶段。高校德育环境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1)让“最美现象”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活跃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影响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校园文化不应该局限于唱歌、跳舞、比赛,而应该让校园“最美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润泽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2)积极利用学生社团。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的各个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要注重引导公益型、道德建设型社团的发展。

(3)树立校园“最美目标”。关注“最美现象”,从根本上看是为了树立一个“最美目标”,让学生的发展有一个方向。什么样的方向符合“最美目标”?首先,“最美大学生”应该是具有精神高度、热心公益、心理健康的当代新人。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激扬青春的年纪,蓬勃的朝气和奋发的精神面貌当然是他们最好的注解。然而,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因此,内在的心理因素才是“最美”的本质内涵。其次,“最美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大学教育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自己的专业都不能牢固掌握,那么,“最美”将无从谈起。最后,“最美大学生”应该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如果说第一点是“最美”的心理标准,第二点是“最美”的外在指标,那么第三点则是“最美”的最高指向。不管是“最美妈妈”还是“最美司机”,他们都能在危难时刻做出惊人之举,以保护他人生命和安全。人与人的接触,人与社会的共融,必然存在着矛盾。一个懂得忍让、妥协,愿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才称得上“最美”。

高校如果能成功将“最美现象”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中,将“最美精神”贯穿德育始终,那么,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将会具有更高的综合素养,将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丽兵,汪俊.认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环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240-243.

责任编辑/刘 烨

摘 要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有很高的认知度和认可度,“最美精神”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很大,而且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的不足,所以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落实立德树人工作是可行的。高校要将“最美现象”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中,将“最美精神”贯穿德育始终。

关 键 词

最美现象;最美精神;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

徐璐,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

“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成了高尚道德行为的专有名词。“最美”一词走红,源于人们心中对善良人性的强烈认同,反映的是大众对向上向善、崇德尚义的和谐环境的坚守和追求。

“最美精神”很好诠释了高校立德树人的精神内涵。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在高校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大学生与“最美精神”

有良好的互动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最美精神”的认识,笔者在杭州几所高校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其中有效答卷为188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4%。结果发现:

1.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认知度很高

41%的大学生了解“最美现象”,52%的大学生听说过“最美现象”。大学生认识“最美人物”、感知“最美精神”的途径,最主要的是新闻媒体宣传,其次是网络。见图1。

2. 大学生对“最美精神”认可度很高

对“你是如何评价‘最美人物的‘最美行为的”问题,52%的大学生认为“最美人物”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值得学习。对“遇到相同情况时,你会怎么做”问题,无人选择“保持旁观”。见图2。

3.“最美精神”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很大

93%的大学生对“最美现象”的宣传持肯定态度,认为是“正能量,值得宣传”。见图3。大部分大学生认为,“最美精神”使自我加强了道德约束。

二、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

立德树人有优势

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开展德育可以弥补当前德育工作的不足。

1. 可使德育目标更贴近实际

尼采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不设前提的科学,那样的一种科学是不能想象的,不合逻辑的。”德育也存在一个前提预设的问题,即制定立德树人的目标。当前德育目标定位较高,过于完美,很难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更不能内化于心,成为学生自主的思想,更不可能成为学生努力实现的目标。[1]比如,我们长期以来宣传人物典型,提倡像他们那样为工作献身,为事业牺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就否定了人的生存需要。这样的典型过于高大,实践起来个人付出成本过高,让学生望而生畏。而“最美人物”多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在社会需要时挺身而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同样有着普通人的权利诉求和欲望。这样的“最美人物”易于为人接受和学习。

2. 可让人才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

高校培养人才是在校内,但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最美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可以从“最美现象”中获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调整育人思路,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社会。

3. 有利于德育模式的转变

高校传统德育的灌输模式使学生经常产生反感、排斥、怀疑和否定的负面情绪。“最美现象”恰恰是脱离书本的内容,以鲜活的事例和生动的人物言行感染着学生。从灌输式到感动式,这是德育模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在高校立德树人是可行的。

三、以“最美精神”为切入点

立德树人的策略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1. 充分利用大学生自发传播手段,让关注“最美现象”成为大学生的自主行为

传播本身是一个接受过程,而自主的传播更是一个自觉接受、自觉同化的过程。随着私媒体的高度发展,利用手机、网络中的微博等形式进行信息传播已成为大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多形式宽范围的“微文化”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来,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主要渠道。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要充分利用这些媒介来传播“最美现象”。在同一个“微平台”上,进行开放式互动,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体系并形成互动的局面。

2. 培育身边的“最美现象”,发现身边的“最美人物”,倡导身边的“最美行为”

传播“最美现象”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出现更多的“最美现象”,因此,培育身边的“最美现象”、发现身边的“最美人物”、倡导身边的“最美行为”才是核心之举。高校可以通过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去发现“最美”、感受“最美”、创造“最美”。

3. 拓宽思路,优化德育环境

大学时代是青年学生思想不断成熟、人格日趋完善的重要阶段。高校德育环境直接影响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1)让“最美现象”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活跃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影响大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因此,校园文化不应该局限于唱歌、跳舞、比赛,而应该让校园“最美现象”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润泽大学生的美好心灵。要充分挖掘校园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2)积极利用学生社团。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组建的各个学生社团,在活跃校园文化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要注重引导公益型、道德建设型社团的发展。

(3)树立校园“最美目标”。关注“最美现象”,从根本上看是为了树立一个“最美目标”,让学生的发展有一个方向。什么样的方向符合“最美目标”?首先,“最美大学生”应该是具有精神高度、热心公益、心理健康的当代新人。大学生正值风华正茂、激扬青春的年纪,蓬勃的朝气和奋发的精神面貌当然是他们最好的注解。然而,心灵美才是真的美。因此,内在的心理因素才是“最美”的本质内涵。其次,“最美大学生”应该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大学教育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如果一个大学生连自己的专业都不能牢固掌握,那么,“最美”将无从谈起。最后,“最美大学生”应该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如果说第一点是“最美”的心理标准,第二点是“最美”的外在指标,那么第三点则是“最美”的最高指向。不管是“最美妈妈”还是“最美司机”,他们都能在危难时刻做出惊人之举,以保护他人生命和安全。人与人的接触,人与社会的共融,必然存在着矛盾。一个懂得忍让、妥协,愿意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才称得上“最美”。

高校如果能成功将“最美现象”融入立德树人的培养体系中,将“最美精神”贯穿德育始终,那么,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将会具有更高的综合素养,将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吴丽兵,汪俊.认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环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240-243.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树人切入点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利用PBL教学模式完成初中数学教学立德树人的德育使命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基于立德树人的办学思想凝练——以“启思明德,悟理达行”为例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Gwendolyn Brook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