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 周沁心 周嘉玲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联想集团企业文化的思考及建议
周 丹 周沁心 周嘉玲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联想自1984年以来,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斐然成绩。这些佳绩的取得,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屡屡胜出的基因。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为联想积淀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本文从联想集团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入手,结合联想集团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企业文化发展对其经营管理的影响,并且结合所学理论,对其未来的发展及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议。
联想;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文化建设
在过去的25年里,秉持“产业报国”的理想,联想控股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化道路;立足中国本土市场,在和国外企业竞争中取胜,促进了民族IT产业的发展;成功实施了国有股份制改造;打造出了一支出色的人才队伍,探索出以“管理要素”为核心的具有联想特色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并成为核心竞争力。
联想集团的奋斗目标。联想集团将为客户提供服务、信息技术及工具,从而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变得简单便捷、多姿多彩;联想集团将为员工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其职业发展空间,以便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联想集团将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股东的长远利益;联想集团将致力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进步以及和谐发展。
联想自1984年以来,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斐然成绩。这些佳绩的赢得,与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分不开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屡屡胜出的基因。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为联想积淀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联想,以柳传志等为代表的创业领导人的价值观是联想文化的主要来源,柳总是联想价值观的输出者与文化基因缔造者。在联想的历史上,联想文化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自发形成阶段,二是主动设计阶段,三是战略设计阶段。
(一)第一阶段——初步形成
第一阶段,从1984—1990年,是联想企业文化自发形成的阶段。这一时期,联想跟大多数处于创业期的企业一样,首要是解决生存问题,文化还没有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提到主动设计的高度。联想在创业之初形成的是“生存文化”,企业文化的特征主要是敬业和危机感。以柳总为首的创业领导人自身的价值观,种下了联想文化的初始基因。
(二)第二阶段——逐步发展
第二阶段,从1990—2000年,是联想文化的主动设计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外部竞争更加激烈,大量新员工的进入让团队的核心思维和价值认同出现了多元化,联想内部也面临管理上的挑战,公司开始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一阶段,联想逐步形成了“求实进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系。
(三)第三阶段——渐趋成熟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是联想文化系统化的战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联想形成了母子公司体制下的“根文化”与“亚文化”的概念,“根文化”是联想25年发展形成的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超越行业特点的,为每家公司共同坚守和奉行。“亚文化”则是各子公司结合所在行业、雇员的不同特点发展起来的、具有自身特色企业文化。
(一)用更包容的心态发展企业文化——对于PM365失败引发的一些思考
在联想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关注自己的主营硬件业务之外,还通过合资、注资等方式进入了软件、互联网等多个领域。但包括联想冠群和FM365在内的合资企业都失败了。而在联想内部进军的软件领域的事业部同样没能逃过失败的命运。
昔日曹操有云“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在我看来,在联想的发展历程之中,也许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确实,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我要关注人才对于企业文化的融入程度,但是,使得企业员工得以同化并不能很好的促进企业向前向上的发展,在联想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取精去粕,吸收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中优良部分,促进本企业发展,同时,也要大胆的吸收那些有想法,有能力的员工,使企业成为一个强大的创新型企业,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改善“重实轻虚”的文化理念
联想的一种文化观念——重实轻虚。指的是联想人非常重视具有硬指标的业务,像做产品、研发、资财类工作等,而很轻视比较软性的工作,像企划、策略、文化工作等,认为这些工作很“虚”。但是在联想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恰恰是这些“虚”的工作没有得到重视,才导致联想犯了许多方向性的错误。
总的来说,联想文化就像它宣传的那样,是一种务实、讲实效、讲诚信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可能只适用于当下联想的发展,但是长远来看,联想还是要做出一些改变。企业发展必定面临着企业的转型,联想必须正视这一点,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倡导全面性——虚实共进。将技术与理论并重,进行不同阶段的企业定位,促进其发展。
[1]黄珍,李彦,施伟凤.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纵观联想企业文化有感[J].商场现代化,2008(12).
F27
A
1005-5312(2014)17-02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