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珂琦
(清远市高新区14号技师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7)
浅谈《汽车配件市场营销》项目教学法
杨珂琦
(清远市高新区14号技师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7)
众所周知,《汽车配件市场营销》是汽车维修和汽车营销等汽车服务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不断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最终更加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其中,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目前的具体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此进行改进。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汽车配件;市场营销;项目教学法
《汽车配件市场营销》主要内容就是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后,再结合我国汽车行业的实际情况,对汽车配件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进行掌握。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能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在《汽车配件市场营销》中正确运用项目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何为项目教学法?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说法认为,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之前,通过调研等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整体教学任务,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项目教学法比较重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将设定的学习项目等在很大程度上交给学生处理,然后对项目进行评价,最终对每个环节的要求都能做到基本了解。尤其是在主要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职业学校中,项目教学法能够很好的满足这一要求,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教学方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创新。
(一)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汽车配件市场营销》的主要教学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指导学生不断了解中国汽车行业配件产品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并对其市场经营的模式进行熟悉掌握,逐渐培养一定的市场意识,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等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实现产品的销售,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是要学生对汽车配件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进行熟练掌握,逐渐完成汽车配件的所有市场营销活动。第三,要指导学生掌握汽车配件的业务流程,并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为汽车配件的成功营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断优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不断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优化内容的工程中,既要保留原有的精华的内容,又要对不符合实际的内容不失时机的进行摒弃,并添加进新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课程的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来说,汽车配件的营销岗位实际上包括以下工作流程。首先是销售业务的工作流程,通过进行市场调研,采购汽车配件产品,进而由销售员对产品进行销售。其次,汽车配件的采购员工作流程是,对汽车配件产品市场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等,对采购的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其三是汽车配件仓库管理员的工作,这一工作需要严格保证质量和数量,按照规划完成各项任务,从而不断实现科学管理和降低成本。
(三)不断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汽车配件市场营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不可少的措施。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虽然在该课程中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了一个教学任务,但是仍然未能取得良好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虽然有一个明确的工作任务,但是围绕工作任务的工作比较繁杂,学生只是学习到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其专业技能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提高。因此,在运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设定固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将零散的知识和教学任务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主体,并逐渐形成自身的教学优势。
(四)不断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教学
任何科学的理论总是在与实践相结合之后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明确一点,即实践教学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只有使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在《汽车配件市场营销》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就要从高素质、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将职业资格证和工学交替等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不断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是《汽车配件市场营销》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不仅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明确教学目标,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原因和教学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就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1]王倢婷.浅谈《汽车配件市场营销》项目教学法[J].中国西部科技, 2011(30).
[2]崔幸.浅谈汽车配件市场营销课程实验教学[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9).
[3]黄玲玲.项目教学法在《汽车配件营销》课程中的运用[J].才智,2013 (07).
G42
A
1005-5312(2014)17-02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