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龙
县域经济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将成为承载内蒙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2012年,我区县域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区的59%,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64%。但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尚有31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和26个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多数旗县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差,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自主增长乏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旗县自觉把握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努力加强县域创新体系建设,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以县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层次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要素驱动、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投资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创新驱动等5个阶段。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等6个地区已基本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山东、湖北、辽宁、福建、四川等5个地区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阶段;以重庆为代表的13个省(区、市)基本处于投资驱动阶段;新疆、山西、海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6个地区还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的阶段。目前,我国总体上还没有进入创新型国家阶段,但不排除一些省(区、市)率先成为创新型地区。各地区创新的实力、效率和潜力存在较大差异:广东和江苏的创新实力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北京、上海、天津的创新效率远领先于其他地区;重庆、内蒙古、安徽的创新潜力较大。因此,建设内蒙古县域创新体系,既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有一定的基础和潜力。应借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东风,统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与现代产业体系相融合、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支撑有力、开放融合的县域创新体系,大力提升县域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积极促进内蒙古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二、以科技创新理念引领县域创新体系建设
在国家、内蒙古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县域创新体系,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深入实施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树立“大科技、大统筹、大开放、特色化”的创新理念,以县级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开发为智力支撑,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大科技”:着眼全局,立足县情,从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谋划县域科技创新,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建立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引导全社会重视创新、推动创新、参与创新,全面提升县域创新能力。
——“大统筹”:县级政府要把创新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统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科技、教育、人才、经济等领域改革,打破部门、条块、区域分割,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健全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合力。
——“大开放”:积极扩大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创新县域科技合作模式,支持多元化的科技合作。强化人力资本开发,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借助外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特色化”:充分发挥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林区、工矿区、商业区等不同县域经济的特色,明确发展定位,找准比较优势,根据特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推进县域创新体系建设,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潜力,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发展,加快推进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化的进程。
三、以务实举措加快县域创新体系建设
一是紧紧围绕内蒙古的发展定位推进创新。县域经济是开放的系统,是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着力点,是实现和承载内蒙古发展定位的主体。建设县域创新体系,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登高望远”、“三个跳出”的要求和“守望相助”、“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期望,着眼于建设“五大基地、两个屏障和一堡一带”,科学把握战略重点,以综合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因地制宜,依托产业园区或基地,健全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搭建县域创新平台,壮大主导产业,培育企业集群,强化人才开发,打造知名品牌,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二是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既体现在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完善政策、搭建平台,普及科技知识,打造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方面,也体现在主动参与科技部和自治区、盟市、旗县四级联动机制建设方面,要充分运用各级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大力推进创新型旗县建设。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科技、经济、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作配合,认真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政府资金更多地按照市场需求配置,技术创新更多由企业来组织实施,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向企业聚集,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更多地围绕企业来转,切实提高创新的集群效应。
三是立足县域经济特点培育创新优势。县域经济应科学合理定位,找准比较优势,围绕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劳务经济带动、工业主导、资源开发、产业集聚、都市辐射等特色发展模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重点突破的办法,对重大专项集中攻关。鼓励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改进型创新、模仿型创新,在当地优势特色领域引进或研发一批先进技术,打造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培育科技市场,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努力提升县域科技服务水平,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壮大。
四是推进县域内外创新单元的协作与互动。健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统筹相关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优势科技资源,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园区、孵化器等载体的运行机制。通过深化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推动技术创新转变为技术、产业、金融、管理、商业模式等综合创新,促进政产学研用更紧密结合,构建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五是强化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围绕高新技术园区(或基地)开展综合创新的先行先试,推进土地资本、工业资本、金融资本、科技资源、管理资源“五资融合”,努力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支撑、商业模式先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积极探索企业集聚化、技术高端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模式。改善园区创新环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完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科学制定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把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特色产业的技术升级路线图和实施方案,统筹优势力量进行攻关,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鼓励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县域设立成果推广、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活动。积极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和技术转移,壮大县域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六是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人才开发体系。创新人才开发理念,完善政策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协同教育的作用,构建梯队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科技、经济、管理、金融及科技企业家等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专家培训团队,加强品牌策划、企业营销、标准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及技术提升等专题培训。强化农村牧区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围绕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大力培养职业化的新型农牧民。鼓励地方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共建协作育人机制,将政策引导、理论学习、研究开发、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并支持其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责任编辑:刘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