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应用题课堂也灵动

2014-08-18 02:27骆乐
考试周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应用题直观题目

骆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转折阶段。由于算术方法在小学数学中已经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感到较难理解和掌握。在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利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存在以下三种困难:一是找不到等量关系;二是找到等量关系却不会列方程;三是习惯于算术解法。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解决这三个困难便成了当务之急。此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分析方法,如列表法、图示法等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电脑模拟应用题所描述场景,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准确而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行程问题在应用题中是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其具有灵活、多变、复杂等特点,往往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在行程类应用题的教学中,运用电脑特有的模拟现实的动画技术,尝试以此突破难点,优化组合课堂教学内容,致力于视思结合,谋求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一、有序再现储备知识,为有效铺垫课堂做好准备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复习的知识点很多,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两个行程问题最基本的类型(相遇和追及)、两种类型的相等关系等。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回忆起来,可将相关的储备知识有机整合,展示给学生,为下一节内容做好准备,同时也做好新知例题的铺垫工作。

1.(1)甲、乙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中,相等关系是( )。

(2)甲、乙同向而行的追击问题中(甲追乙),相等关系是( )。

(3)甲、乙绕环形跑道跑步(甲快乙慢),

若同时同地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相等关系是( )。

若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相等关系是( )。

2.甲乙两站相距1080km,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km,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km,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3.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80km的两站同时同向而行,甲车在后,速度为70千米/时,乙车在前面,速度为50千米/时,问经过几小时后,甲车追到乙车?

在出示题目后,学生经过短时回忆,迅速作出解答后,点击出示正确答案。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开拓思路,又能够有效地利用复习时间,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拓题演变,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的时间仅仅四十分钟,不宜出现过多的题目,可采用变式训练,进行拓题演变,即在原题的基础之上进行条件的添加与修改,既能避免学生频繁地理解题目,又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复习题2的基础上,将问题中的“相遇”二字闪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将其变成“相距30千米”,变式成为以下例题:

例1:甲乙两站相距1080km,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km,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km,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

这道例题蕴含分类思想,有两种情况:相遇前相距30千米和相遇后继续行驶相距30千米。而大多数同学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只能想到第一种。这时,采用电脑的动画技术,可将题目中的行进过程模拟现实演示一遍,并且在两次相距30千米的机会有意停顿片刻。我在实际操作时,课堂上鸦雀无声。在演示第二遍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后,基本上两种情况学生已经认可并且分析出来,且印象深刻。再将现实用数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即出示两种情况的示意图及其分析表格。

三种分析方法互相结合,动画模拟现实有助于学生体会分类情况;图示法有助于学生找到相等关系;列表格则清晰地展示了解题过程,解答应用题的三个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此时再追加演变,将复习题3的问题改成“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20千米?”学生便能依据已学知识独立地解答出来,将新课所学巩固,再次加深印象,内化成已掌握的知识。整个教学环节灵活紧凑而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教授的知识灵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直观演示,找到解题突破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行程问题类的环形道路问题有其独有的特点。由于行进路线是一个圆形,学生始终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追谁,因此会对此类问题产生畏惧心理。如果此时能够利用图示法,并借助于电脑形象直观地展示整个运动过程,抓住环形行程类问题的实质,就会发现与在直的路线上的行进问题类似,转化成已经解决的类型,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例2:甲、乙两人绕湖竞走,绕湖一周为400米,乙的速度为80米/分,甲的速度为乙的1.25倍。

(1)如果乙先走100米,然后甲在后面同向而行,甲经过几分钟追上乙?

(2)如果甲先走100米,然后乙与甲同向而行,乙经过几分钟被甲追上?

这道环形问题,第一小题较简单。速度慢的乙先走100米,然后甲在后面追乙,其实是一道简单的追及问题,相等关系容易找到:

甲的行程-乙的行程=100

而第二小题,由于甲的速度快而且甲又先走100米,在甲乙同时走的过程中,表面上是乙在甲的后面,而实际上是甲在追乙,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地方,也是学生最容易卡壳的地方。这个时候借助于多媒体,清晰地展示了整个行进过程。在整个演示过程中,速度快的甲追到乙时,比乙多走了300米。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谁在追谁的难点后,该道题也就转化成了一道追及问题。

四、观察思考,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行程问题中有一种类型的题目,即两者之间的路程隐藏在条件之中,例如与火车常见的相遇时间等,这一类问题关键在于能够分析出相遇或追及的初始路程是多少,再将之归纳为两个最基本的类型: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

例3:有一队长为500米的队伍,正以2米/秒的速度前进着,现有一个紧急任务,需通讯员立即从排尾赶到排头,并立即返回排尾。又知道通讯员的速度为3米/秒,问通讯员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这道题目实际上由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复合而来,其难点之一在于需要分两个过程分析,即追的过程和返回的过程,其难点之二在于在两个过程中,通讯员到底在追谁及与谁相遇。在分析清楚“往返”的意思后,首先直观演示通讯员及队伍的行进过程,使学生清楚,要求往返一次所需时间,必须分两个阶段考虑。然后分别按照步骤,模拟现实分步演示两个过程:

(2)返回过程

用同样方法考虑返回过程实际上是什么过程,与哪个对象有关,要考虑什么,其行进路线怎样?并以同样的列表及图示的分析方法,学生已经能够借助于线段图及表格(2)进行独立分析,并完成解答。

行程问题是应用题中的精髓,在处理行程类应用题的教学中,应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特点及学生本身的认知特点,应用电脑的动感技术及交互能力,直观地展示行进过程,学生依据观察,并转化成用数学的方式分析出解题要点。整个过程动画与现实结合,以学生观察为主、教师讲解为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新奇、严谨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整个课堂充满灵动之感。endprint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转折阶段。由于算术方法在小学数学中已经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感到较难理解和掌握。在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利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存在以下三种困难:一是找不到等量关系;二是找到等量关系却不会列方程;三是习惯于算术解法。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解决这三个困难便成了当务之急。此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分析方法,如列表法、图示法等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电脑模拟应用题所描述场景,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准确而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行程问题在应用题中是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其具有灵活、多变、复杂等特点,往往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在行程类应用题的教学中,运用电脑特有的模拟现实的动画技术,尝试以此突破难点,优化组合课堂教学内容,致力于视思结合,谋求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一、有序再现储备知识,为有效铺垫课堂做好准备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复习的知识点很多,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两个行程问题最基本的类型(相遇和追及)、两种类型的相等关系等。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回忆起来,可将相关的储备知识有机整合,展示给学生,为下一节内容做好准备,同时也做好新知例题的铺垫工作。

1.(1)甲、乙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中,相等关系是( )。

(2)甲、乙同向而行的追击问题中(甲追乙),相等关系是( )。

(3)甲、乙绕环形跑道跑步(甲快乙慢),

若同时同地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相等关系是( )。

若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相等关系是( )。

2.甲乙两站相距1080km,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km,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km,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3.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80km的两站同时同向而行,甲车在后,速度为70千米/时,乙车在前面,速度为50千米/时,问经过几小时后,甲车追到乙车?

在出示题目后,学生经过短时回忆,迅速作出解答后,点击出示正确答案。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开拓思路,又能够有效地利用复习时间,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拓题演变,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的时间仅仅四十分钟,不宜出现过多的题目,可采用变式训练,进行拓题演变,即在原题的基础之上进行条件的添加与修改,既能避免学生频繁地理解题目,又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复习题2的基础上,将问题中的“相遇”二字闪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将其变成“相距30千米”,变式成为以下例题:

例1:甲乙两站相距1080km,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km,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km,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

这道例题蕴含分类思想,有两种情况:相遇前相距30千米和相遇后继续行驶相距30千米。而大多数同学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只能想到第一种。这时,采用电脑的动画技术,可将题目中的行进过程模拟现实演示一遍,并且在两次相距30千米的机会有意停顿片刻。我在实际操作时,课堂上鸦雀无声。在演示第二遍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后,基本上两种情况学生已经认可并且分析出来,且印象深刻。再将现实用数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即出示两种情况的示意图及其分析表格。

三种分析方法互相结合,动画模拟现实有助于学生体会分类情况;图示法有助于学生找到相等关系;列表格则清晰地展示了解题过程,解答应用题的三个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此时再追加演变,将复习题3的问题改成“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20千米?”学生便能依据已学知识独立地解答出来,将新课所学巩固,再次加深印象,内化成已掌握的知识。整个教学环节灵活紧凑而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教授的知识灵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直观演示,找到解题突破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行程问题类的环形道路问题有其独有的特点。由于行进路线是一个圆形,学生始终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追谁,因此会对此类问题产生畏惧心理。如果此时能够利用图示法,并借助于电脑形象直观地展示整个运动过程,抓住环形行程类问题的实质,就会发现与在直的路线上的行进问题类似,转化成已经解决的类型,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例2:甲、乙两人绕湖竞走,绕湖一周为400米,乙的速度为80米/分,甲的速度为乙的1.25倍。

(1)如果乙先走100米,然后甲在后面同向而行,甲经过几分钟追上乙?

(2)如果甲先走100米,然后乙与甲同向而行,乙经过几分钟被甲追上?

这道环形问题,第一小题较简单。速度慢的乙先走100米,然后甲在后面追乙,其实是一道简单的追及问题,相等关系容易找到:

甲的行程-乙的行程=100

而第二小题,由于甲的速度快而且甲又先走100米,在甲乙同时走的过程中,表面上是乙在甲的后面,而实际上是甲在追乙,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地方,也是学生最容易卡壳的地方。这个时候借助于多媒体,清晰地展示了整个行进过程。在整个演示过程中,速度快的甲追到乙时,比乙多走了300米。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谁在追谁的难点后,该道题也就转化成了一道追及问题。

四、观察思考,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行程问题中有一种类型的题目,即两者之间的路程隐藏在条件之中,例如与火车常见的相遇时间等,这一类问题关键在于能够分析出相遇或追及的初始路程是多少,再将之归纳为两个最基本的类型: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

例3:有一队长为500米的队伍,正以2米/秒的速度前进着,现有一个紧急任务,需通讯员立即从排尾赶到排头,并立即返回排尾。又知道通讯员的速度为3米/秒,问通讯员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这道题目实际上由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复合而来,其难点之一在于需要分两个过程分析,即追的过程和返回的过程,其难点之二在于在两个过程中,通讯员到底在追谁及与谁相遇。在分析清楚“往返”的意思后,首先直观演示通讯员及队伍的行进过程,使学生清楚,要求往返一次所需时间,必须分两个阶段考虑。然后分别按照步骤,模拟现实分步演示两个过程:

(2)返回过程

用同样方法考虑返回过程实际上是什么过程,与哪个对象有关,要考虑什么,其行进路线怎样?并以同样的列表及图示的分析方法,学生已经能够借助于线段图及表格(2)进行独立分析,并完成解答。

行程问题是应用题中的精髓,在处理行程类应用题的教学中,应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特点及学生本身的认知特点,应用电脑的动感技术及交互能力,直观地展示行进过程,学生依据观察,并转化成用数学的方式分析出解题要点。整个过程动画与现实结合,以学生观察为主、教师讲解为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新奇、严谨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整个课堂充满灵动之感。endprint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转折阶段。由于算术方法在小学数学中已经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感到较难理解和掌握。在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学生利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存在以下三种困难:一是找不到等量关系;二是找到等量关系却不会列方程;三是习惯于算术解法。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解决这三个困难便成了当务之急。此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分析方法,如列表法、图示法等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电脑模拟应用题所描述场景,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准确而迅速地找出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正确解答出应用题。

行程问题在应用题中是一个重点问题,由于其具有灵活、多变、复杂等特点,往往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在行程类应用题的教学中,运用电脑特有的模拟现实的动画技术,尝试以此突破难点,优化组合课堂教学内容,致力于视思结合,谋求学生从形象直观的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一、有序再现储备知识,为有效铺垫课堂做好准备

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复习的知识点很多,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两个行程问题最基本的类型(相遇和追及)、两种类型的相等关系等。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回忆起来,可将相关的储备知识有机整合,展示给学生,为下一节内容做好准备,同时也做好新知例题的铺垫工作。

1.(1)甲、乙相向而行的相遇问题中,相等关系是( )。

(2)甲、乙同向而行的追击问题中(甲追乙),相等关系是( )。

(3)甲、乙绕环形跑道跑步(甲快乙慢),

若同时同地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相等关系是( )。

若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第一次相遇时,相等关系是( )。

2.甲乙两站相距1080km,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km,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km,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3.甲乙两列火车从相距80km的两站同时同向而行,甲车在后,速度为70千米/时,乙车在前面,速度为50千米/时,问经过几小时后,甲车追到乙车?

在出示题目后,学生经过短时回忆,迅速作出解答后,点击出示正确答案。既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开拓思路,又能够有效地利用复习时间,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拓题演变,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的时间仅仅四十分钟,不宜出现过多的题目,可采用变式训练,进行拓题演变,即在原题的基础之上进行条件的添加与修改,既能避免学生频繁地理解题目,又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复习题2的基础上,将问题中的“相遇”二字闪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将其变成“相距30千米”,变式成为以下例题:

例1:甲乙两站相距1080km,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km,一列慢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km,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问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30千米?

这道例题蕴含分类思想,有两种情况:相遇前相距30千米和相遇后继续行驶相距30千米。而大多数同学由于思维的局限性,只能想到第一种。这时,采用电脑的动画技术,可将题目中的行进过程模拟现实演示一遍,并且在两次相距30千米的机会有意停顿片刻。我在实际操作时,课堂上鸦雀无声。在演示第二遍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后,基本上两种情况学生已经认可并且分析出来,且印象深刻。再将现实用数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即出示两种情况的示意图及其分析表格。

三种分析方法互相结合,动画模拟现实有助于学生体会分类情况;图示法有助于学生找到相等关系;列表格则清晰地展示了解题过程,解答应用题的三个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此时再追加演变,将复习题3的问题改成“经过几小时两车相距20千米?”学生便能依据已学知识独立地解答出来,将新课所学巩固,再次加深印象,内化成已掌握的知识。整个教学环节灵活紧凑而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教授的知识灵活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直观演示,找到解题突破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行程问题类的环形道路问题有其独有的特点。由于行进路线是一个圆形,学生始终弄不清楚到底是谁在追谁,因此会对此类问题产生畏惧心理。如果此时能够利用图示法,并借助于电脑形象直观地展示整个运动过程,抓住环形行程类问题的实质,就会发现与在直的路线上的行进问题类似,转化成已经解决的类型,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例2:甲、乙两人绕湖竞走,绕湖一周为400米,乙的速度为80米/分,甲的速度为乙的1.25倍。

(1)如果乙先走100米,然后甲在后面同向而行,甲经过几分钟追上乙?

(2)如果甲先走100米,然后乙与甲同向而行,乙经过几分钟被甲追上?

这道环形问题,第一小题较简单。速度慢的乙先走100米,然后甲在后面追乙,其实是一道简单的追及问题,相等关系容易找到:

甲的行程-乙的行程=100

而第二小题,由于甲的速度快而且甲又先走100米,在甲乙同时走的过程中,表面上是乙在甲的后面,而实际上是甲在追乙,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地方,也是学生最容易卡壳的地方。这个时候借助于多媒体,清晰地展示了整个行进过程。在整个演示过程中,速度快的甲追到乙时,比乙多走了300米。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谁在追谁的难点后,该道题也就转化成了一道追及问题。

四、观察思考,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行程问题中有一种类型的题目,即两者之间的路程隐藏在条件之中,例如与火车常见的相遇时间等,这一类问题关键在于能够分析出相遇或追及的初始路程是多少,再将之归纳为两个最基本的类型: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

例3:有一队长为500米的队伍,正以2米/秒的速度前进着,现有一个紧急任务,需通讯员立即从排尾赶到排头,并立即返回排尾。又知道通讯员的速度为3米/秒,问通讯员往返一次需要多少时间?

这道题目实际上由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复合而来,其难点之一在于需要分两个过程分析,即追的过程和返回的过程,其难点之二在于在两个过程中,通讯员到底在追谁及与谁相遇。在分析清楚“往返”的意思后,首先直观演示通讯员及队伍的行进过程,使学生清楚,要求往返一次所需时间,必须分两个阶段考虑。然后分别按照步骤,模拟现实分步演示两个过程:

(2)返回过程

用同样方法考虑返回过程实际上是什么过程,与哪个对象有关,要考虑什么,其行进路线怎样?并以同样的列表及图示的分析方法,学生已经能够借助于线段图及表格(2)进行独立分析,并完成解答。

行程问题是应用题中的精髓,在处理行程类应用题的教学中,应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特点及学生本身的认知特点,应用电脑的动感技术及交互能力,直观地展示行进过程,学生依据观察,并转化成用数学的方式分析出解题要点。整个过程动画与现实结合,以学生观察为主、教师讲解为辅,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新奇、严谨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整个课堂充满灵动之感。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题直观题目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走近打折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