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峰
摘 要: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和自觉运用比较,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学会在同一文本、不同文本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地比较,是理解文本深层次内涵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比较 阅读教学 阅读分析能力培养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感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有很好的点化作用,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和迁移鉴赏的能力。主要有相同文本间前后比较和不同文本之间比较两种方法,下面我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说明。
一、同一文本内比较
素材在同一文本中反复出现,这样的内容在阅读文本中很常见,而呈现的方式不外乎两种:素材的反复出现与素材矛盾式的出现。
例如:《背影》中,文中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四次写到儿子的流泪。“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从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里“背影”、“眼泪”反复出现,通过比较,儿子那“触景生情的悲哀伤心”、“被父亲深厚、真挚的爱感动”、“离情别绪,悲伤惆怅”、“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的感情,对父亲的感激、理解,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之情借助有形的“背影”、“泪水”表现了出来。
又如:文中出现四个“终于”、三个“嘱”、两个“再三”、两个“踌躇”、两个“忙着”等。“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通过比较,学生不难体会出父亲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周到、细致的关怀。
再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前后态度,矛盾式的素材很值得比较、赏析。
前文: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后文: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文中菲利普夫妇前后对于勒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前面是“好心的、有办法的”,后面却是“贼、流氓”,这变化的根源在于于勒是否有钱。前后一比较,会很清楚地发现夫妇二人虚伪冷酷、唯利是图的嘴脸,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的严重。
同样的例子在很多文本中都有,《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台阶》里的父亲造房子前和造房子后的变化,如果在比较中分析,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感情倾向,作品中的很多东西就内化成学生自己的。
二、不同文本间比较
对于不同文本间的比较,我们要指导学生同中求异,在比较中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试看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对于紫藤萝的描写:
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季羡林《幽径悲剧》)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宗璞《紫藤萝瀑布》)
这里描写的对象都是藤萝,“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和“还有淡淡的芳香”、“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和“一片辉煌淡紫色”、“只是深深浅浅的紫”都是从嗅觉、视觉的角度写出紫藤萝的清香、色彩的艳丽,写出藤萝花灿烂奔放且充盈蓬勃的生命活动力。
但是,《幽径悲剧》一文中,作者在“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时,感受是“顾而乐之”;藤萝们遭浩劫时,心中是“悲愤、惆怅”;看到“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时,得到“一点安慰”,“嗅到淡淡的幽香”时,“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由此发出“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的呼喊,表现了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体现老人矢志不移的决心。
《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同样如此,当作者回首那不堪的十年动乱,把眼前的美好与过去的黑暗联系到一起,“焦虑和悲痛”油然而生,把对这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触。写紫藤萝是为了阐发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样的内容在教材中屡见不鲜,朱自清的《春》和梁衡的《夏》同写春草春树,作者的表述和用意不尽相同,朱自清在于用小草和蜂蝶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赞美春天的美好;而梁衡的用意在于用春天的柔美衬托夏天的蓬勃与热烈,表达夏的赞美。写作材料相同,但主旨各异,究其根源,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不同。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将厚书读薄,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及逻辑思维能力。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将薄书读厚,从而取众家之长,丰富阅读感受。恰当地运用上述比较阅读方法,让学生长期坚持在比较中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评析能力,发展学生的比较、思考能力,让学生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大有裨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