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新教材,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

2014-08-18 23:11童九金
考试周刊 2014年47期
关键词:型管石蜡蜡烛

童九金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九年级新教材化学实验的编排中更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整个化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级新课程》目标中针对化学实验教学明确提出: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实验的学习能力。可见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两方面入手。2.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的不同:例如蜡烛燃烧实验,新教材实验步骤清晰、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内容具体、记录方法(表格式)得当。

3.[活动与探究]实验的差异。

a.探究的程序不同:例如碳酸氢铵分解实验;老教材编排的程序—发现问题(化肥变少)—观察实验思考—得出结论;新教材编排的程序—发现问题(化肥变少)—学生探讨提出假设—根据讨论得到的信息证实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联想推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新教材如此编排意图是便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b.实验装置不同:新教材实验装置突出绿色化、安全化、微型化,如粉尘实验。

c.实验步骤不同:新教材更显示步骤简易化,如溶液的酸碱性实验:在同一块点滴板中一步进行实验,便于观察、比较、归纳。

二、认真把握好新旧教材的变化,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

从上述实验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九年级化学实验编排的变化,不论是数量的增多,还是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实验的差异,其编排意图就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抓好开端,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实验的主观愿望。

九年级是开设化学实验的第一阶段,许多学生都把学好化学,成为化学发明科学家当做美好愿望。但是,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一定程度上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使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继而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新教材的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和悬念,因势利导,抓好开端,激发兴趣,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笔者认为激趣教学法十分巧妙,教学效果很好。其做法是:一开始上课,教师就设置问题的悬念:用三个有盖的玻璃杯分别装上无色的石灰水、白醋、酚酞试液三种物质,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猜猜这里边装的是什么?学生一看,回答:“是水。”老师故作神秘地说:“都认为是水吗?”同学们满怀好奇,接着老师把白醋端给学生闻一闻,学生一闻就知道是醋,学习热情高涨;再接着老师往无色溶液(石灰水)中滴加两滴另一种无色溶液(酚酞),一下变红了;再次滴加数滴第三种无色溶液(白醋),红色又消失了,学生看后惊讶不已:“怎么会是这样的?”这时已把学生的情绪推到了高潮。此时,老师就因势利导: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就要学习化学,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学习化学就是这么有趣,在化学实验变化中会产生千奇百怪的现象:如发光、发热、生成新的物质,十分壮观,偶尔也会有爆炸、燃烧,产生有毒物质的实验,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无需畏惧。化学知识就是在千奇百怪的实验变化中,通过自主实验,经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学到的。同学们听后点点头,领会了老师的用意。如此开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消除了畏惧心理,又为学习加热碳酸氢铵实验做了铺垫,调动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实训练、形成技能,培养自主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九年级新教材突出的特点就是实验比较多。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保留旧教材的实验数量外,又增编了8个基础实验,其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抓实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实验技能。其策略是:

1.教师应扎扎实实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重点是体现示范性和引导性,教师应注意演示实验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有利于学生模仿,但此类实验多是由教师在讲台上完成,可见度较差,要让学生真正观察清楚实验现象,演示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方法:

(1)实物展台实况转播:将实验放到实物展台上,对实验进行放大,也可将实物展台的视频镜头调整成实况转播形式,将实验过程展示在大屏幕上,而且可以进行细部观察,实验效果好。

(2)实验与视频相补充:就是实验做完后,配合多媒体将实验视频再放一遍。

(3)与学生实验相配合:即在教师演示完成下,让学生进行模仿实验。

2.基础实验教学要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自己进行操作、体会和训练,实验前的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适当性,切忌过多和过长地讲解,以免影响教学有效性。

3.适当地安排重复实验,让学生经过多次训练,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

4.教师可安排如趣味性实验、实验竞赛、实验考试等多种形式,增强训练的趣味性,优化训练效果。

(三)抓紧创新,改进实验,培养自主实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鼓励学生通过改进实验,大胆设计和创新实验,自制实验仪器用品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蜡烛燃烧——焰心部分的探究实验:课本中是取一小段粗玻璃管置于火焰中,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焰”说明火焰中存在石蜡蒸汽,这一实验并没有验证蜡烛的主要成分和颜色(白色),也没有验证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初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实验中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提出问题(如什么物质可以燃烧,五颜六色的蜡烛主要成分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燃烧后变成什么)。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引导学生创新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验证各种颜色的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火焰焰心有石蜡蒸汽,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则此实验的说服力倍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实验前,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废旧物品:注射器、白色玻璃小药瓶(装注射药品的)烧剩的不同颜色的蜡烛、T型管等。当完成用玻璃管引出“白烟”说明火焰中存在的石蜡蒸汽实验后,教师立刻随机引导:除上述实验方法“引出白焰”说出火焰中存在石蜡蒸汽外,你能否利用自己收集的用品和仪器(小药瓶、T型管、注射器等)想出别的办法验证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什么物质能燃烧,蜡烛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什么颜色,等等)吗?此时学生思维活跃,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动手,结果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很好:方法一:点燃蜡烛将T型管插入焰心部分,下端管口伸入小药瓶中,小药瓶中加入少量水,且T型管下端距离小药瓶中液面0.5cm,在T型管中可以明显看到白焰,到T型管另一端白焰很少或已凝固,可以将T型管迅速移走,在移走的同时,可以看到在插入焰心的T型管一端产生明亮的火焰,在小药瓶的水面上有一层白色的蜡膜,证明石蜡是白色的,石蜡蒸汽可以燃烧。方法二: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将蜡烛火焰焰心中的石蒸蒸汽慢慢吸入,可以明显看到注射器中有白焰,立刻又将白焰推出对准蜡烛火焰点燃,可以明显看到白焰燃烧的火焰,并且吸入白焰冷却后,可以在注射器中看到有白色石蜡固体,或将注射器中的白焰对准小药瓶中的冷水推出,便可以在水面上看到白色的石蜡膜,证明石蜡是白色的,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如此创新设计的实验,装置简便、微型、环保、安全、便于操作,适合学生分组探究及进行家庭小实验。同时,学生经过收集、设计、实验等一系列独立思考活动,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既认识了实验现象,又学会了实验方法;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既开阔了视野,又掌握了操作技巧和发展了思维。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做有心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持之以恒地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科学实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endprint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九年级新教材化学实验的编排中更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整个化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级新课程》目标中针对化学实验教学明确提出: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实验的学习能力。可见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两方面入手。2.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的不同:例如蜡烛燃烧实验,新教材实验步骤清晰、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内容具体、记录方法(表格式)得当。

3.[活动与探究]实验的差异。

a.探究的程序不同:例如碳酸氢铵分解实验;老教材编排的程序—发现问题(化肥变少)—观察实验思考—得出结论;新教材编排的程序—发现问题(化肥变少)—学生探讨提出假设—根据讨论得到的信息证实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联想推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新教材如此编排意图是便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b.实验装置不同:新教材实验装置突出绿色化、安全化、微型化,如粉尘实验。

c.实验步骤不同:新教材更显示步骤简易化,如溶液的酸碱性实验:在同一块点滴板中一步进行实验,便于观察、比较、归纳。

二、认真把握好新旧教材的变化,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

从上述实验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九年级化学实验编排的变化,不论是数量的增多,还是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实验的差异,其编排意图就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抓好开端,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实验的主观愿望。

九年级是开设化学实验的第一阶段,许多学生都把学好化学,成为化学发明科学家当做美好愿望。但是,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一定程度上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使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继而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新教材的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和悬念,因势利导,抓好开端,激发兴趣,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笔者认为激趣教学法十分巧妙,教学效果很好。其做法是:一开始上课,教师就设置问题的悬念:用三个有盖的玻璃杯分别装上无色的石灰水、白醋、酚酞试液三种物质,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猜猜这里边装的是什么?学生一看,回答:“是水。”老师故作神秘地说:“都认为是水吗?”同学们满怀好奇,接着老师把白醋端给学生闻一闻,学生一闻就知道是醋,学习热情高涨;再接着老师往无色溶液(石灰水)中滴加两滴另一种无色溶液(酚酞),一下变红了;再次滴加数滴第三种无色溶液(白醋),红色又消失了,学生看后惊讶不已:“怎么会是这样的?”这时已把学生的情绪推到了高潮。此时,老师就因势利导: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就要学习化学,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学习化学就是这么有趣,在化学实验变化中会产生千奇百怪的现象:如发光、发热、生成新的物质,十分壮观,偶尔也会有爆炸、燃烧,产生有毒物质的实验,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无需畏惧。化学知识就是在千奇百怪的实验变化中,通过自主实验,经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学到的。同学们听后点点头,领会了老师的用意。如此开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消除了畏惧心理,又为学习加热碳酸氢铵实验做了铺垫,调动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实训练、形成技能,培养自主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九年级新教材突出的特点就是实验比较多。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保留旧教材的实验数量外,又增编了8个基础实验,其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抓实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实验技能。其策略是:

1.教师应扎扎实实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重点是体现示范性和引导性,教师应注意演示实验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有利于学生模仿,但此类实验多是由教师在讲台上完成,可见度较差,要让学生真正观察清楚实验现象,演示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方法:

(1)实物展台实况转播:将实验放到实物展台上,对实验进行放大,也可将实物展台的视频镜头调整成实况转播形式,将实验过程展示在大屏幕上,而且可以进行细部观察,实验效果好。

(2)实验与视频相补充:就是实验做完后,配合多媒体将实验视频再放一遍。

(3)与学生实验相配合:即在教师演示完成下,让学生进行模仿实验。

2.基础实验教学要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自己进行操作、体会和训练,实验前的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适当性,切忌过多和过长地讲解,以免影响教学有效性。

3.适当地安排重复实验,让学生经过多次训练,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

4.教师可安排如趣味性实验、实验竞赛、实验考试等多种形式,增强训练的趣味性,优化训练效果。

(三)抓紧创新,改进实验,培养自主实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鼓励学生通过改进实验,大胆设计和创新实验,自制实验仪器用品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蜡烛燃烧——焰心部分的探究实验:课本中是取一小段粗玻璃管置于火焰中,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焰”说明火焰中存在石蜡蒸汽,这一实验并没有验证蜡烛的主要成分和颜色(白色),也没有验证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初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实验中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提出问题(如什么物质可以燃烧,五颜六色的蜡烛主要成分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燃烧后变成什么)。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引导学生创新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验证各种颜色的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火焰焰心有石蜡蒸汽,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则此实验的说服力倍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实验前,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废旧物品:注射器、白色玻璃小药瓶(装注射药品的)烧剩的不同颜色的蜡烛、T型管等。当完成用玻璃管引出“白烟”说明火焰中存在的石蜡蒸汽实验后,教师立刻随机引导:除上述实验方法“引出白焰”说出火焰中存在石蜡蒸汽外,你能否利用自己收集的用品和仪器(小药瓶、T型管、注射器等)想出别的办法验证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什么物质能燃烧,蜡烛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什么颜色,等等)吗?此时学生思维活跃,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动手,结果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很好:方法一:点燃蜡烛将T型管插入焰心部分,下端管口伸入小药瓶中,小药瓶中加入少量水,且T型管下端距离小药瓶中液面0.5cm,在T型管中可以明显看到白焰,到T型管另一端白焰很少或已凝固,可以将T型管迅速移走,在移走的同时,可以看到在插入焰心的T型管一端产生明亮的火焰,在小药瓶的水面上有一层白色的蜡膜,证明石蜡是白色的,石蜡蒸汽可以燃烧。方法二: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将蜡烛火焰焰心中的石蒸蒸汽慢慢吸入,可以明显看到注射器中有白焰,立刻又将白焰推出对准蜡烛火焰点燃,可以明显看到白焰燃烧的火焰,并且吸入白焰冷却后,可以在注射器中看到有白色石蜡固体,或将注射器中的白焰对准小药瓶中的冷水推出,便可以在水面上看到白色的石蜡膜,证明石蜡是白色的,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如此创新设计的实验,装置简便、微型、环保、安全、便于操作,适合学生分组探究及进行家庭小实验。同时,学生经过收集、设计、实验等一系列独立思考活动,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既认识了实验现象,又学会了实验方法;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既开阔了视野,又掌握了操作技巧和发展了思维。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做有心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持之以恒地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科学实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endprint

中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九年级新教材化学实验的编排中更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整个化学科学习的重要内容。《九年级新课程》目标中针对化学实验教学明确提出: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实验的学习能力。可见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知识的需要,更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那么,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推进,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两方面入手。2.实验现象观察与记录的不同:例如蜡烛燃烧实验,新教材实验步骤清晰、观察目的明确、观察内容具体、记录方法(表格式)得当。

3.[活动与探究]实验的差异。

a.探究的程序不同:例如碳酸氢铵分解实验;老教材编排的程序—发现问题(化肥变少)—观察实验思考—得出结论;新教材编排的程序—发现问题(化肥变少)—学生探讨提出假设—根据讨论得到的信息证实假设—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联想推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新教材如此编排意图是便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b.实验装置不同:新教材实验装置突出绿色化、安全化、微型化,如粉尘实验。

c.实验步骤不同:新教材更显示步骤简易化,如溶液的酸碱性实验:在同一块点滴板中一步进行实验,便于观察、比较、归纳。

二、认真把握好新旧教材的变化,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

从上述实验教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九年级化学实验编排的变化,不论是数量的增多,还是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实验的差异,其编排意图就是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如何培养呢?

(一)抓好开端,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实验的主观愿望。

九年级是开设化学实验的第一阶段,许多学生都把学好化学,成为化学发明科学家当做美好愿望。但是,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危害性,一定程度上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使学生认为化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继而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想法。教师必须灵活运用新教材的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和悬念,因势利导,抓好开端,激发兴趣,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笔者认为激趣教学法十分巧妙,教学效果很好。其做法是:一开始上课,教师就设置问题的悬念:用三个有盖的玻璃杯分别装上无色的石灰水、白醋、酚酞试液三种物质,摆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猜猜这里边装的是什么?学生一看,回答:“是水。”老师故作神秘地说:“都认为是水吗?”同学们满怀好奇,接着老师把白醋端给学生闻一闻,学生一闻就知道是醋,学习热情高涨;再接着老师往无色溶液(石灰水)中滴加两滴另一种无色溶液(酚酞),一下变红了;再次滴加数滴第三种无色溶液(白醋),红色又消失了,学生看后惊讶不已:“怎么会是这样的?”这时已把学生的情绪推到了高潮。此时,老师就因势利导: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就要学习化学,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学习化学就是这么有趣,在化学实验变化中会产生千奇百怪的现象:如发光、发热、生成新的物质,十分壮观,偶尔也会有爆炸、燃烧,产生有毒物质的实验,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无需畏惧。化学知识就是在千奇百怪的实验变化中,通过自主实验,经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学到的。同学们听后点点头,领会了老师的用意。如此开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消除了畏惧心理,又为学习加热碳酸氢铵实验做了铺垫,调动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抓实训练、形成技能,培养自主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

九年级新教材突出的特点就是实验比较多。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保留旧教材的实验数量外,又增编了8个基础实验,其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抓实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实验技能。其策略是:

1.教师应扎扎实实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重点是体现示范性和引导性,教师应注意演示实验时速度不能太快,要有利于学生模仿,但此类实验多是由教师在讲台上完成,可见度较差,要让学生真正观察清楚实验现象,演示时建议教师采取以下方法:

(1)实物展台实况转播:将实验放到实物展台上,对实验进行放大,也可将实物展台的视频镜头调整成实况转播形式,将实验过程展示在大屏幕上,而且可以进行细部观察,实验效果好。

(2)实验与视频相补充:就是实验做完后,配合多媒体将实验视频再放一遍。

(3)与学生实验相配合:即在教师演示完成下,让学生进行模仿实验。

2.基础实验教学要将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自己进行操作、体会和训练,实验前的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适当性,切忌过多和过长地讲解,以免影响教学有效性。

3.适当地安排重复实验,让学生经过多次训练,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

4.教师可安排如趣味性实验、实验竞赛、实验考试等多种形式,增强训练的趣味性,优化训练效果。

(三)抓紧创新,改进实验,培养自主实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鼓励学生通过改进实验,大胆设计和创新实验,自制实验仪器用品是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蜡烛燃烧——焰心部分的探究实验:课本中是取一小段粗玻璃管置于火焰中,从蜡烛火焰中引出“白焰”说明火焰中存在石蜡蒸汽,这一实验并没有验证蜡烛的主要成分和颜色(白色),也没有验证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初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实验中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会提出问题(如什么物质可以燃烧,五颜六色的蜡烛主要成分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燃烧后变成什么)。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引导学生创新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验证各种颜色的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火焰焰心有石蜡蒸汽,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则此实验的说服力倍增。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实验前,教师提前布置学生收集废旧物品:注射器、白色玻璃小药瓶(装注射药品的)烧剩的不同颜色的蜡烛、T型管等。当完成用玻璃管引出“白烟”说明火焰中存在的石蜡蒸汽实验后,教师立刻随机引导:除上述实验方法“引出白焰”说出火焰中存在石蜡蒸汽外,你能否利用自己收集的用品和仪器(小药瓶、T型管、注射器等)想出别的办法验证在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什么物质能燃烧,蜡烛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什么颜色,等等)吗?此时学生思维活跃,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动手,结果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很好:方法一:点燃蜡烛将T型管插入焰心部分,下端管口伸入小药瓶中,小药瓶中加入少量水,且T型管下端距离小药瓶中液面0.5cm,在T型管中可以明显看到白焰,到T型管另一端白焰很少或已凝固,可以将T型管迅速移走,在移走的同时,可以看到在插入焰心的T型管一端产生明亮的火焰,在小药瓶的水面上有一层白色的蜡膜,证明石蜡是白色的,石蜡蒸汽可以燃烧。方法二:点燃蜡烛,用注射器将蜡烛火焰焰心中的石蒸蒸汽慢慢吸入,可以明显看到注射器中有白焰,立刻又将白焰推出对准蜡烛火焰点燃,可以明显看到白焰燃烧的火焰,并且吸入白焰冷却后,可以在注射器中看到有白色石蜡固体,或将注射器中的白焰对准小药瓶中的冷水推出,便可以在水面上看到白色的石蜡膜,证明石蜡是白色的,石蜡蒸汽可以燃烧。如此创新设计的实验,装置简便、微型、环保、安全、便于操作,适合学生分组探究及进行家庭小实验。同时,学生经过收集、设计、实验等一系列独立思考活动,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既认识了实验现象,又学会了实验方法;既理解了知识,又培养了兴趣;既开阔了视野,又掌握了操作技巧和发展了思维。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做有心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持之以恒地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科学实验,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型管石蜡蜡烛
体积占比不同的组合式石蜡相变传热数值模拟
浇不灭的蜡烛
b型管板与筒体温差应力的分析计算和评定
内置加劲环T型管节点抗冲击承载力计算
Study on the Letter Words and Letter-word Phrases under Language Contact Theory
Montgomery T型管置入术治疗声门下气管狭窄失败三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二元低共熔相变石蜡的制备及热性能研究
世界石蜡市场供需现状及预测
空间大载荷石蜡驱动器研制
神奇蜡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