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剑兰
摘 要: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描述中国现代社会的长篇小说。林语堂在小说中向西方读者真实生动地呈现了中国文化,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海内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从而显示目的论对文化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京华烟云》 目的论 文化翻译 翻译策略
一、引言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是著名作家林语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9月创作的英语长篇小说。小说虽说是用英文撰写的,但它实际上是创作兼翻译的产物。《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半年内便售出5万多册,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林语堂因为该小说,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林语堂向西方读者进行中国文化的传输,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当然首先归功于他地道、娴熟的英语,同时与他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文化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是密切相关的。下面从目的论视角分析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二、从目的论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翻译策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汉斯·维米尔将Skopos一词引入了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译作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以满足需要的结果,即译文。克里斯蒂安·诺德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指译者用目的语再现源语文化交际内容,包括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工具翻译指译者参照原文,用目的语实现源语文化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功能,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交际内容,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只作参考。换言之,文献型翻译强调源语文化,而工具型翻译强调译文文化。相应地,文献型翻译多采用直译、音译、逐字翻译和“异域情调翻译”;而工具型翻译则多采用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类体裁翻译。
林语堂常年旅居海外,对上世纪东西文化不平等的状态有着深刻的了解。眼看着西方人对东方文化持歧视甚至丑化态度,于是他下定决心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打破东西文化的不平等状态,最终实现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正是由于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目的是让对中国文化不熟悉的西方人了解当时真实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他在翻译中国文化时,便采取以“文献型翻译”为主、“工具型翻译”为辅的翻译策略。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Nida)认为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生态文化(Ecology)、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和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下面从这五个方面分析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
1.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多样化的生存方式,强调由具体生态环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东西方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当然有各自的独特之处,这种特征必然会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表现出来。因此,汉英语言里的很多词汇都体现了各自独特的地域色彩。《京华烟云》里有大量的此类词汇,如:马大人胡同(Matajen Hutung);山海关(Shanhaikwan);泰山(Taishan);西湖(the West Lake);月洞门(moon door)等,林语堂采取就是文献型翻译策略。
2.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处理此类信息时,大多采用的是文献型翻译策略,有时也加以详尽描述或加注解释,真实呈现近代中国独特的物质文化。
(1)Now she still took the dumplings,and she took the lapacho,a gruel eaten on the eighth day of December,consisting of glutinous millet,rice,glutinous rice,red dates,small red beans,water chest-nuts,almonds,peanuts,hazelnuts,pine seeds,melon seeds,cooked together with white or brown sugar.[1]P146
腊八粥是中国人的传统食物,但其在外国人看来却是新鲜奇特的。林语堂在翻译时采用了文献型翻策略,先直接音译,然后对腊八粥的做法和特定的食用时间做了详尽的描述,真实呈现中国文化的同时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异质文化的好奇心。
另外,还有桂圆茶(kueiyuan tea)、炕(Kang or earthen bed)和百褶裙(“hundred-pleat” skirt)等,都是采用的文献型翻译策略。
3.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与基层广大群众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由基层群众创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体特征,并对社会群体施加广泛影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的总称。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的特点和形式,对个人、社会和阶层的习惯称谓等都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
(2)Second,because she believed in tsunghsi,or confronting an evil by a happy event,in short,having the wedding while the boy was ill.(P111)endprint
在这句话中,林语堂对“冲喜”的翻译就是一种典型的音译加注的文献型翻译。既很好地保留中国文化色彩,又不影响读者的理解。
还有如丧葬习俗“守灵”直译成“keeping the vigil,or guarding the soul”,“洗尘”逐字翻译成“wash the dust”等,林语堂都是采用文献型翻译策略。
4.宗教文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中国两大宗教佛教、道家思想都进行了介绍,即为儒道互补。
(3)All things are determined from above.(P23)一切都是天注定。
(4)Buddha will bless you.(P32)佛祖保佑。
在以上两例中,林语堂主要采取文献型翻译策略,直接植入东方文化元素——“天”(自然界的主宰),和佛教元素Buddha,让西方文化的读者对中国的宗教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5.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语言,如:成语、谚语、俗语、俚语等。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对于中国特有的语言,大都采取了直译的文献型翻译策略。
(5)to throw a stone after a man fallen into a well.(P314)落井下石。
(6)As the saying goes,when the big tree falls,the monkeys disperse.(P342)树倒猢狲散。
在上述两例中,林语堂对中国特有的语言所采用的文献翻译策略,促进了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四、结语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中国文化进行翻译时,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策略,用地道、娴熟的英语,真实生动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打破中西文化的不平等状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京华烟云》在国内外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和林语堂所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密不可分。我们在翻译中国文化时,应借鉴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所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2]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李德凤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林语堂.京华烟云[M].张振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林太乙.京华烟云前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基金项目:衡阳师范学院科学基金项目“《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研究”(编号:12A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