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
在刚刚结束的莫斯科世界石油大会上,土耳其卡迪尔哈斯大学教授沃肯·艾迪加教授的讲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过去200年人类经历了两次大的能源转型,从薪柴到煤炭,再从煤炭到石油,人类正在进入第三次能源转型期,谁会是下一个“能源皇帝”,答案还不清晰。
艾迪加教授展示的数据表明,1881年前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重超过50%,开始替代薪柴,能源进入煤炭时代,煤炭登上了“能源皇帝”的宝座;1965年,石油比重超越煤炭,成为新的“能源皇帝”,世界进入石油时代。
从1881年到1965年,能源的煤炭时代为84年,1913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70%,到达顶峰。从1965年至今,能源的石油时代经历了49年,顶峰在1973年,峰值為45%。
2014年BP能源统计报告显示,石油仍然是第一能源,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2.9%,但其市场份额连续14年下滑,目前市场份额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值。
谁是下一个“能源皇帝”?业界、学界、政界绝大部分人会把选票投给天然气。过去十年,化石能源中发展最快的是天然气,最洁净的也是天然气。美国的页岩气革命,LNG技术进步、LNG贸易迅速增加和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等,都在强力提升天然气份额。国际能源署(IEA)高声喝彩“天然气黄金时代”的到来;美国政府大力推动LNG的出口全球贸易;还有俄罗斯开发远东,天然气管道向东铺设……
但是艾迪加教授的答案却与众不同:“煤炭也许复辟皇位,中国因素至关重要,因为中国对环境并不那么在乎。”
对中国人而言,这个答案相当刺耳。他发言时我在场,我和他是同一个圆桌论坛上的发言嘉宾。我当场就回应说:“中国人现在重视环境,非常重视”,听众哄的一下笑了起来,气氛很是热烈。
虽然很不受用,但艾迪加的话不无道理。煤炭是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在2013年占到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30.1%,是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中国,煤炭仍然是绝对主导地位的一次能源,份额高达67.5%。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8亿吨,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7.4%,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占到世界的50.3%,当年新增煤炭消费量更是占到全球煤炭消费增长量的67%。
艾迪加教授展示的PPT上清晰显示,2015年石油与煤炭能源占比曲线将再次相交,交会点为30%-31%之间。石油比例下降,煤炭比例上升,煤炭将重登“能源皇帝”的宝座。BP的2012年至2035年能源展望报告,也部分支持艾迪加的结论。但这并非人类之福。
过去两次能源转型的特征,一是从高碳到低碳。薪柴的分子结构大致是一个氢十个碳,煤炭是一个氢两个碳,石油是两个氢一个碳,天然气是四个氢一个碳,可再生核能和水电几乎无碳;二是从低密度到高密度。同样体积的煤炭热值比薪柴高,石油比煤炭高,核燃料比石油高,天然气转化为LNG或GTL后同体积热值比石油高。
看起来,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不符合上述这一规律,我以为核心问题是电的存储技术还有待突破。核原料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是很低的,经过技术加工后人们可以获得浓度极高的核燃料。页岩油、页岩气在储层里的丰度远低于常规油气,由于开采技术的突破,我们在可接受的成本下可以大量开采低丰度的页岩油气,并可将页岩气液化后实现全球贸易。在此逻辑下,储能技术的突破必将引发下一轮的能源革命。
艾迪加教授还指出了能源转型的另一个现象:能源第一消费大国将主导所在时代的世界事务,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经济大国、政治大国。煤炭时代,英国是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事务的主导国;石油时代,美国是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和世界事务主导国。
那么,下一个该轮到中国了吗?思考问题的逻辑显然不能如此简单。世界发展到今天,必须同时考察能源消费与能源效率两个指标。能源消费与一国的工业产出、国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成正比。能源效率与一国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成正比。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家的硬实力相关联,而能源效率则与国家的软实力相关。能源消费总量越大、能源效率越高的国家,竞争能力就越强,国际影响力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