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梅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国内高校入学教育研究综述
吕雪梅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2)
国内对高校入学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包括对我国高校入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客体的研究。近年来,也出现了对国外特别是美国高校入学教育的研究,对入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效性、客体的研究较丰富,但对目标、主体和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欠缺,大多为单个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
高校入学教育 研究 个别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已出现对高校入学教育的研究,多数是概要式的研究。各大高校编写的新生手册,实用性功能较强,通过帮助新生熟悉校园环境和各项资源,了解学校规章制度、校史校情和专业设置,介绍该校典型的优秀学生事迹和违纪学生处分案例,促进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根据自身特点规划人生,应对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引导新生走向成功的彼岸。也有研究高校入学教育的学术性专著,多从入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大多泛泛而谈,不能就入学教育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展开研究。除了这些概要式的研究外,也有对入学教育个别问题的较深入研究,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指引教育的方向,决定教育的内容,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也是评价教育活动的依据。教育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理应成为研究的重点。然而从现有研究成果看,专门就我国大学入学教育目标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能看到的有孙慧哲、方芳和王玲的《读书育人,抓好大学生的入学教育》,文中指出大学应抓好入学教育的育人目标;王凯的《全面发展视角下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指出高校入学教育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但这两篇论文提出的入学教育目标都是笼统的,在现有研究的成果中还没找到对大学入学教育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的研究。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多数从理想信念教育、校史校情与校规校纪教育、生活教育、适应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专业思想与学习方法、学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设计、角色转换与环境适应、心理健康与安全防范等方面论述入学教育的内容。如杜国明的《大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体系探讨》,徐坤鹏和张凯斌的《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竹青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浅析》、王红霞和刘小平的《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等。龙雪鸣的《浅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和内容》指出加强与改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明确入学教育目标,规范入学教育内容。孙彦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与教育模式探讨》提出以做“八种人”为内容的入学教育体系。也有特别强调部分入学教育内容的研究,例如武际荣和王建平的论文《浅析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健康教育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产兵华的论文《人生目标: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人生目标教育应该成为大学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吴文龙和陈小娟的论文《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视野和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提出大学入学教育的不同途径和模式。如刘昕和王振的《学分制背景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途径的探索》、刘锴栋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王建成的 《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思考》、吴文龙的《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等论文,提出通过考试、成功人士专题讲座、校长讲话、各种仪式、体验式教育等途径开展入学教育。也有研究者提出较新颖的入学教育模式,宋玲在《积极开展朋辈教育构建新生入学立体教育模式》一文中指出入学教育应大力加强朋辈教育,能增强入学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标杆示范作用,增强入学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应通过在新生中开展“听学长讲,看我们做”系列活动,为新生班级配备导航员,成立朋辈教育社团等途径建立有效的朋辈教育体系,实施新生入学立体教育模式。[1]朱晨花在《高校“交互式”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初探》一文提出“交互式”的入学教育模式,彭列汉在《高校新生“多维导向式”入学教育模式探讨》一文中提出“多维导向式”入学教育模式,黄祥源在《要倡导互动式的入学教育模式》一文中提出互动式的入学教育模式。
对我国大学入学教育效果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实效性的研究。如王强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谢志远的《略论高校新生存在问题及其教育对策》、欧阳钟井的《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刘钧艳的《浅议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问题》等论文,归纳总结出目前我国大学入学教育主要存在对入学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未形成健全的入学教育工作机制、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性不够、实效性不高、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
刘妍的《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刘建文的《大学生入学教育实效性调查与分析》、孙传辉的《高校新生入学之校规校纪教育实效研究》、刘鑫的《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姜宇和曲云进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等论文专门就入学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研究,普遍指出目前大学入学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目前对大学入学教育效果的研究基本没有涉及构建大学入学教育有效评价体系的问题。
对我国大学入学教育客体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如孙从远的《大学新生“失重”心理及其诱导》、郑晓明《大学新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教育》、李幼辉的《大学新生人格特征及心理状况调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马俊的硕士论文《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训练研究》等,都指出新生进校后存在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
也有对新生思想行为特征的研究,普遍认为大学新生具有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生活问题、自我意识问题等。如宋广文和王志华的《谈大学新生的特点与管理》、陈利江和沈晓华的《大学新生群体特征初探》、杨青的《大学新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王明贵的《浅议大学新生思想行为的特征》等。赵惠敏、喻萍的《浅谈大学新生的特点及教育方法》一文指出大学新生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的焦虑与不安、不适应新环境的孤独与无助、贫困生的自卑感、优秀生的失落感、学习方面的挫折与承受能力较弱、强烈的表现意识与成就意识等特点。[2]有研究者特别关注了“90后”大学新生的思想行为特征,高涛的论文《“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指出“90后”大学新生具有创新意识强,协作能力差,时代感强,价值观功利化,心理防线脆弱及抗挫折能力差,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维权意识的特点,决定了9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不但要讲形式,更要讲求效果。[3]
21世纪初,学者的眼光开始投向世界,出现对美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FYE计划的研究。苏州大学蔡伟仁2004年硕士论文《大学新生经验的新取向: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共同体》是较早的一篇对美国大学新生教育的研究。后出现较多对美国新生教育研究的论文,如高飞的《美国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活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屈林岩和王向红的《美国大学FYE及其启示》、崔蜜蜜的《美国高等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与启示》、庆承松和张勇的《美国高校新生教育发展及启示》、张红霞的《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等,大多是对美国大学FYE计划相关内容或个别大学FYE计划的客观介绍,尤以美国大学新生研讨课的介绍居多,所提及的启示大多泛泛而谈,停留在较简单的层面。韩映雄和林倩仪的专著《创造有意义的大学新生经历》前九章是对美国大学新生体验计划(FYE)的兴起、发展、具体活动、评估等内容的客观介绍,只有第十章讲到我国大学入学教育的概况、主要内容、实施情况、问题和对策,作者的研究重点是对美国大学FYE计划的客观介绍。[41]
2011年国内出现中国入学教育和美国大学FYE计划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有江声皖和廖结林的《电大入学教育和美国大学FYE的比较研究》、马桂兰的《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比较研究》、胡媛和彭欣的《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身份认同教育》和罗俊艳的《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比较研究》。这四篇论文有就中美高校新生教育某一方面内容的具体比较,也有纲要式的比较,然而中美高校新生教育比较研究远非一篇几千字的论文能分析清楚。真正对中国新生入学教育和美国新生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的是中国计量学院吴雨涵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中美大学新生教育比较研究》,对中美新生教育的比较集中在发展历程和差异性两方面。差异性比较粗略,概要式列举了历史沿革、新生教育目标、新生教育内容、运行机制、新生教育主体五个方面的差异,只占整篇硕士论文的三页,未对两国在新生教育中开展的具体活动进行比较。[5]
总之,以上研究大多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人员的研究成果,由于工作权限限制,大多是小范围研究,缺少影响力,无国家层面的研究和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对国内大学入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实效性、客体的研究较丰富,对目标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还相对欠缺,目标研究没有细化和量化,没能构建出一个系统的入学教育评价体系,对大学入学教育主体的研究则几乎空白。这一研究还未形成基本观念与目标,缺少系统的理论,有待深化和系统化。
[1]宋玲.积极开展朋辈教育构建新生入学立体教育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5):58.
[2]赵惠敏,喻萍.浅谈大学新生的特点及教育方法[J].昆明大学学报,2004(02):62-63.
[3]高涛.“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6):6.
[4]韩映雄,林倩仪.创造有意义的大学新生经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吴雨涵.中美大学新生教育比较研究[D].杭州: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本文为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课题(项目编号CSZ1302)、西华师范大学2013年科研资助专项课题(项目编号为13D046)“美国大学FYE计划对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启示”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