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川西地区天然林分布着大量苔藓植物,它们拥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通过对直接利用自然界苔藓植物和建立人工苔藓植物园两个方面应用实践的探索与展望,在生态恢复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通过基于苔藓植物的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来实现藓类植物规模化应用的途径。
关键词:苔藓植物;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Q94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6026304
1 引言
苔藓植物(Bryophytes)是绿色植物界细小而构造上相对简单的一大类群,是种数仅次于种子植物的高等植物[1]。近年来,江苏、湖北、云南、广东等省市相继成立了面向资源开发的苔藓植物研发机构,其研究重点集中在自然界苔藓植物的种群分布、生态价值和人工栽培技术三个方面,但在其综合价值特别是旅游价值开发方面还未取得重大突破。四川省境内的川西山地及高原地区多中高山、高原,有很多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甚至干旱气候区都分布着大量的苔藓植物,与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等地区相比,这里的海拔高差大,气候垂直带明显,从河谷到台地和山顶依次分布着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和高山永冻带等气候垂直带谱[2],而且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风景优美独特,为苔藓植物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里的苔藓植物无论是植被面积还是生长状况,都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特征和环境优势而生长旺盛、景观秀美,形成了大面积的天然苔藓群落,为合理开发苔藓植物资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里还居住着藏、羌、回、纳西、彝等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3],由于对苔藓植物价值的了解不多,导致当地居民虽然有依靠苔藓植物获得经济收入的需求,却没有能够找到合理利用的途径,很多无组织的采集行为还导致了苔藓植物资源的破坏。随着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研究的热点[4]。苔藓植物在川西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不可复制的景观效果,通过深入研究其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结合旅游产业,坚持从自然资源保育需求出发,合理开发其生态旅游价值,为旅游扶贫贡献力量。
2 苔藓植物资源
苔藓植物在中国境内有三大分布中心,其中之一位于西藏、云南和四川交界处[5]。这一地区平均海拔较高,人口相对稀少,工农业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染物的影响相对较轻,苔藓植物成片集中分布现象非常突出。这里的苔藓植物已经明显适应较高海拔立地条件,高山、亚高山苔藓植物分布的生态范围广,群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非常强,很多种类能在高寒、高温、干旱和弱光等其它陆生植物难以生存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并依靠植株与生长基质之间的紧密结合来取得很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如丛藓科、真藓科和紫萼藓科等科中的耐旱种类能长期忍受干燥和阳光直接照射,甚至能生活在裸露的岩石和沙丘上[5]。苔藓资源和景观不仅能够发挥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作用,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也具有其潜在的价值。由于高山、亚高山苔藓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原生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因此难以在其他地区大面积规模化的引种和栽培。这是由于苔藓植物形体微小,结构相对于其它高等植物更为简单,限制了其生物量的积累和对环境污染的抵抗能力,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的敏感程度往往超过种子植物十倍以上,在一些空气或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无法正常生长[6]。因此苔藓群落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栽培的,只有在当地才能充分展现其独特的景观效果,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移植性,如果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开发,有望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而为当地脱贫致富提供新的增长点。
3 苔藓植物资源的旅游价值
根据已故苔藓植物学泰斗陈邦杰教授的研究成果,川西北森林地区“地势高亢,气候干燥、寒冷,雨量少。除部分地区有真叶林外,其余大部分皆是亚高山灌丛草地,苔藓植物多集中生长于森林地带[5]”。天然的常绿阔叶林往往伴随着林下和林间发育良好的苔藓层,苔藓层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使土壤对雨水更具有渗透性,有苔藓层地段同裸地相比,其径流较为缓慢和均匀。苔藓与森林之间也是一种和谐共生的机制,苔藓群落是森林土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子之一,在保持水土、形成小环境和昆虫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然苔藓群落具有很强的吸水和保水能力,并能在降雨的间期,通过慢慢地向土壤中释放水分,来维持湿润的环境,调节着水分的径流量与蒸发量。由于土壤中的速效氮很容易流失,导致苔藓植物基本无法持久地加以利用,因此其自然状态下的生长主要依靠从临近植物的凋落物和降雨获得氮素,基本上依靠森林中其他植物掉落物来提供氮素的滋养。
川西森林地区山高坡陡,农业用地少,牧业和林业用地较多,农户参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较多,依赖林业的程度高,因此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农民家庭生活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7],导致当地居民对发展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有着迫切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为依托的,而天然林之所以比人工林地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旅游开发价值,就在于天然林具有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8],可以开展森林观光、避暑、度假、野生动植物观赏、登山、探险、漂流等多种旅游项目。这些资源的开发和项目的开展,都依赖于天然林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更新。而森林中高山苔藓植物的生长状况是森林健康状态的重要指针,苔藓群落的发育是否完全,能否大面积地覆盖地面并形成多层次的立体景观是亚热带常绿天然林区别于同样立地条件下生长的人工林地的一个重要标志。当高山、亚高山苔藓集中生长在一定地域时,往往形成自然地理中的植被奇观。它们集中密集生长的地段往往位于森林的深处,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林间杂草的生长,形成极具震撼力的视觉效果。比如都江堰、汶川、茂县、黑水及其周边地区的天然苔藓群落往往与天然林成交错分布,呈现为天然林本底中的独特斑块,极大地丰富了森林的景观形态。例如龙门山一带就集中了大量的苔藓群落,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天然苔藓园。这些天然苔藓群落与当地核心旅游资源距离适中,龙池、卧龙、三江等保护区内超过3000km2的天然苔藓园与周边主要交通线平均距离在12~30km以内,满足普通人群徒步到达的空间距离要求,具有可开发的观赏和科普价值。endprint
4 基于苔藓植物的旅游产品开发
生态观光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川西地区在四川省境内乃至全国的苔藓植物开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和资源优势,只要在保护的同时充分加以利用,就能向市场提供一大类全新的集观光、购物、科普于一身的产品。
4.1 天然苔藓植物科考旅游
苔藓植物与地衣、藻类一起,被喻为植物界的开拓者,其个体虽然微小,但一旦形成植物群落,对于自然界特别是森林的作用和意义却非常巨大。对高山、亚高山苔藓植物无形的生态价值的宣传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其科普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将其作为旅游产品开发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成规模分布的天然苔藓植物群落是一种独特而宝贵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是难以再生的,由于其形态和生理方面的局限性,比林木更容易遭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和破坏。因此苔藓植物科考线路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与周围森林资源及其科考产品的结合并尊重苔藓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比如应该精确计算徒步到达和穿越天然苔藓园的距离,穿越苔藓园的道路应该以步行栈道为主,同时为了防止过多和过于密集的道路网对苔藓植物群落及其生长环境造成破坏,防止人、畜、宠物和游人携带的植物种子对其生长繁育构成威胁,应该尽可能做到远距离观赏。苔藓植物的观赏价值主要体现在微小植物的群体生命力,一般来说不鼓励游人在数十厘米的近距离上观察苔藓植物,因此为了满足一部分游览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应该在天然苔藓园的入口处设置一定数量的解说牌或标本,对于一些难以企及但观赏价值、科普价值较高的群落,应设置瞭望站点,通过望远镜来观察。部分距离城镇和聚居点较远的观赏点可以在就近设置露营地,由于露营地可能带来水和空气污染,还应该考虑其方位、高差、朝向等因素。对于靠近民族村寨等聚居点的观赏点,有必要建设简易的苔藓植物观测点或小型博物馆,观测和记录与当地苔藓植物生长相关的土壤、水分、气象等指标,集中介绍本地苔藓植物的种群特征和环境特征,并可以结合人工栽培的苔藓植物制作和销售相应的纪念品。四川九寨沟县于2003~2005年连续两年进行了真藓群落人工繁育和栽培试验,并在九寨黄龙机场的应用中取得了初步成效,试验证明在合理的人工干预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藓丛的繁殖速率,并进一步实现其观赏和生态防护价值[9]。这是苔藓植物在我国规模化应用于风景区工程建设实用开发的第一次探索。九寨沟县和雅安市还是国内第一个进行苔藓植物模拟草坪成坪试验并予以评分的试验地,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果[10],为规模化人工栽培真藓类种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4.2 苔藓植物园观光旅游
苔藓植物的人工栽培和繁殖技术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为建设人工苔藓园奠定了技术基础。由于川西地区环境污染相对于工业发达地区轻得多,为苔藓植物的人工繁育奠定了环境基础。国内已有研究者对部分苔藓种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栽培试验研究,为苔藓植物规模化人工栽培奠定了基础。通过人工栽培,很多苔藓植物能够像草坪一样覆盖地面,密集生长的苔藓植物相互连接,形成大片的地毯状绿化效果。而且与普通草坪相比,大多数苔藓耐荫性更强,养护管理规模及其需要投入的机械设备更少,视觉效果更加美观。国外作为园林地被应用较普遍的有金发藓属(Polytrichum)、桧藓属(Rhizogonium)、提灯藓属(Mnium)、白发藓属(Leucobryum)等。由于天然苔藓园需要严格加以保护,不能随意采集,因此人工苔藓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天然苔藓园的不足,为到访者提供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优美的视觉享受。
人工苔藓园的建设应该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天然苔藓群落往往以其独有的气势震撼人心,人工苔藓园则应该突出独到的匠心和韵味,比如利用苔藓植物制作盆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工艺之一。古诗中 “雨滋苔藓浸阶绿” 就是对庭院中苔藓的生动描述,由于形态微小,质感细腻,传统园林中苔藓植物多作为山石盆景的点缀或背景,营造“一拳太华千寻,一勺江湖万里”的审美意境。苔藓植物体繁殖速度相对于维管束植物慢,但其后期养护管理成本低廉,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观赏效果。苔藓植物人工生产的结皮层有着一般的人工草皮所无法具备的优点,如更加耐荫,恢复期需水量少,无严重病虫害,质感细腻等。而且生产单位面积的苔藓结皮层无论是直接生产成本还是运输成本、人工铺设成本都比生产同样面积的草皮卷成本低得多,并且在荫蔽、潮湿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取得更好的观赏效果和经济效益。
4.3 基于苔藓植物的旅游商品
分布于川西森林地区的苔藓植物极为丰富,其栽培不需要深厚的土壤,农家的簸箕、凉席即可提供良好的栽培条件,并能实现立体栽培,采集和加工技术也易于培训和掌握。因此,苔藓植物不仅仅大量应用于中药五倍子生产,其自身还可以作为民间单方或复方中的成分加以应用。比如市场上常见的泥炭藓,川西拥有大量的天然资源,其保水能力是普通药棉的10倍,并且具有止血、杀菌功能。利用苔藓植物制作的食品古来有之,例如四川地区民间称为“地木耳”的食材,就属于典型的苔类植物。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青苔”不一样的是,苔藓植物的颜色异常丰富,仅绿色的层次就非常明显,如鲜绿、暗绿、褐绿,有些种类呈蓝灰色、黄褐色、褐色、红色或黑色,有些种类具光泽。这些特点使得它们被制作成工艺品之后往往具有独特的魅力。川西地区的天然苔藓资源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优越,空气污染胁迫很小,因此长势良好,形态秀美,质感细腻,是制作工艺品的良好材料。除利用鲜活植株外,干燥的苔藓植物可以加以染色,定形,制作工艺品。当地少数民族村落还有用干燥的苔藓纳鞋底、铺床垫、做枕头的习俗,都是对苔藓植物合理有效的利用。在利用现代工艺加工制作微型植物玻璃工艺品方面,苔藓植物也有其形态微小和质感细腻等优势。
5 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天然群落的产品开发主要应强调以保护为基础,在保护中考察和观光,严格遵守国家及部门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对其生长环境和植物群落的破坏。由于天然林中的苔藓植物不属于乔、灌、草中的任何一层,基于航拍的森林调查和林业样地调查难以摸清其实际分布,更难以判断其生长状况和景观特性,因此应该在森林资源调查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区域进行实地考察,结合走访当地居民,获得其分布范围、面积大小、群落组成、生长状况、景观品质等第一手资料。水环境和空气质量的优良是苔藓植物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为了可持续利用自然界的苔藓群落,必须在开发相应旅游线路和产品的同时,规划设计一定数量的监测站点,适时或定期对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进行监测,保证环境因子被控制在苔藓植物能正常生长繁衍的范围以内。由于对苔藓植物的美学评价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客观标准,可以参照草坪和地被植物景观的评价指标。从苔藓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的三江、卧龙、都江堰等地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看到目前对天然苔藓植物资源观赏价值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不少游客对于苔藓植物的印象还普遍停留在“青苔”这一层次,还需要有关部门通过深入详细的调查规划,合理开发配套科考旅游产品,积极引导当地社区参与,提升天然苔藓植物群落的旅游吸引力,为推动当地扶贫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endprint
苔藓植物人工栽培需要从自然界采集种质资源,在采集的过程中也必须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避免在采集过程当中对自然生长的苔藓群落造成严重破坏。解决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延长资源圃内植株繁殖时间,即自然生长的苔藓尽量少采,通过延长栽培时间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观赏等应用价值;二是利用苔藓植物个体较小的特点,通过立体栽培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量。人工栽培产品还应遵循科学开发的流程,避免松散经营,以形成统一的品牌和形象。比如规模化的人工栽培必须依赖种质资源的搜集和配子体繁殖试验,要及时将研究成果在基层推广形成实际产品并带来收益,鼓励当地居民发展立体栽培技术,利用人工栽培成果加工制作衍生产品,同时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手段和工作规则,避免过度采集以保护天然群落。在此基础上可根据不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观赏价值建立一定规模的苔藓植物园,并争取建成西部地区第一个以科普、观赏用途为主的苔藓植物繁殖基地和苔藓植物开发研究所。在经营苔藓园的同时,通过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开发机构的交流,建立组织培养室等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配套设施,筛选可育性强的种类,研究孢子繁殖的途径,从中选出繁殖力强、观赏价值高的种类,为进一步的规模化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人亮. 苔藓植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35;
[2] 周华明.四川西部高山高原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技术对策[J].四川林业科技,1999,20(4):56~61.
[3] 王雪梅.论四川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 .川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0):41~45.
[4] 彭德成,潘肖澎,周 梅.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研究的十个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2003,3(6):76~82.
[5] 吴鹏程.苔藓植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8,179.
[6] 吴玉环.苔藓植物生态功能及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J].中国沙漠,2003,23(3):215~220.
[7] 徐 薇.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四川农村社区的影响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01(1):45~50.
[8] 胡宪文.森林旅游——迈向21世纪的林业支柱产业[J].江西林业科技,1998,2(5):38~41.
[9] 孙俊峰,陈其兵.苔藓植物联合乡土草种应用于植被恢复工程的初步研究[J].四川草原,2005(3): 16~18.
[10] 孙俊峰,陈其兵.基质和遮阴对真藓群落栽培成活率的影响研究初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1):123~124.
Primary Study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Values of Mosses
Resources in Natural Forests of Western Sichuan
Sun Junfeng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610041, China
)
Abstract: Moss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natural forests of western Sichuan area and have high ecological and ornamental values. Based on the practices of using natural mosses and establishing artificial mosses botanical garden 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the mosses in western sichuan's forests more attractive,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the systematic exploi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sses tourism products through studying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ultivated experiments of mosses.
Key words: mosses; tourism; exploita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