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遗产廊道保护与设计研究进展综述

2014-08-16 13:50邓冰丽等
绿色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风景园林景观设计

邓冰丽等

摘要:分析了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廊道景观相关概念及京杭运河现状,对国内外运河遗产廊道景观设计相关的研究动态及京杭运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京杭运河的景观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的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6004803

1 引言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城市景观规划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专家学者对有关城市河道景观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方面的文献相对丰富。从2004年后,与运河有关的研究文献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倒计时阶段,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逐渐被人们重视。关于运河的国内外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运河历史演变、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河与城市人文建设的关系等方面,专门针对运河遗产廊道景观设计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2 相关研究动态

2.1 我国运河遗产发展变迁的研究

通过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搜索和整理发现,关于大运河历史进程研究成果包括以下一些方面。①《京杭运河史》、《大运河的变迁》、《京杭运河工程史考》等文献对京杭大运河开发历史、水利工程、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面貌进行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性。通过分析这类著作的研究成果可知: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萌芽于春秋,完善于隋代,昌盛于唐宋,竣工于明清。迄时的运河,漕船可由杭州直通大都,是现京杭大运河的前身。运河经历了多次改道与修缮,由于受到黄河、长江、相关湖泊的影响,沿线形成了特殊的人文历史景观。②关于运河一定时期的发展变迁也有着丰富的文献资料。例如:《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乡经济的影响》、《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等。除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外,关于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漕运也有着丰富的研究专著,包括《明清漕运史》、《漕运与古代社会》等。

除关于运河历史研究的文献外,有关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也是相对丰富的。成果包括《中国运河文化史》、《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大运河城市文化模式初探》、《水运交通对经济的影响——以京杭大运河的兴衰为例》等相关的文献,为分析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的构成提供了可靠的借鉴。其中关于运河山东段文化的研究居多,特别是《运河文化》、《山东运河文化研究》等文献中,对运河在山东境内的发展变迁,以及沿岸的历史事件、遗址、建筑群、村落景观等做了详尽的描述。除山东段文化研究外,杭州文化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其中著作《杭州运河丛书》,为杭州的运河遗产研究奠定了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运河与城市建设之间关系密切,相关文献也是比较充裕,包括《运河与城市变迁》、《运河景观品质提升与杭州城市品牌建设探析》、《扬州古运河旅游资源展示系统研究》等。运河与城市建设方面的文章主要以某个城市为例进行分析,其中以杭州段、江苏段在这方面的研究最为丰硕。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运河发展史、运河文化、运河与城市的发展等方面的文献著作相对丰裕,基本是:①对运河历史文化相关资源进行整理,集中对运河已有的资源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整理;②围绕运河对沿岸城市影响展开研究,对城市品牌的定位。这些研究成果都为建设运河遗产廊道景观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2.2 城市运河遗产保护和开发的研究

随着运河遗产廊道景观保护再生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从2008年开始,关于遗产廊道开发规划方面的文献增多,包括《京杭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京杭大运河沿岸聚落区域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城市运河景观的场所精神研究》、《基于空间整合的古镇改造模式研究》、《遗产廊道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等。从中可以发现,关于遗产廊道的研究,不仅从概念、价值、构建、保护等方面出发,而且还涉及廊道的旅游开发、遗产聚落分布、城市空间规划等方面。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包括历史学、哲学、地理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等方法。从宏观上为京杭大运河的遗产保护和开发带来一定的启发。

在《京杭大运河廊道景观遗产的考证和研究》一文中,杨东东运用了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法,以时间为导向,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浅析:①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运河廊道线性特征、滨河景观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介绍了历史演变中南方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变化及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特色景观;②选取明清时期的扬州城、临清城作为典型城市,分析运河城市的人文景观特征,将自然景观属性与人文景观特征相结合,为展现京杭大运河廊道景观全貌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邵璐、李小兰、刘虎翼在《基于文化视角的旅游功能区空间布局特色探索》一文中,介绍了常州市古运河(钟楼区)总体规划强调在运河南移工程完工的基础上,以保护开发为重点,挖掘古运河内涵,重现古运河的辉煌,提出旅游功能空间的布局原则:①传承文化,凸显特色;②因地制宜,错位发展;③多元业态,协调有序。

2.3 我国运河遗产廊道景观构成要素的研究

从运河遗产保护建设研究至今,关于运河遗产景观构成要素这一部分的研究较完善,研究大多结合具体某一段的调查进行。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从历史、文化、属性等角度着手,针对构成要素在景观方面运用途径的文献相对较少。

在傅峥嵘《京杭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的硕士论文中,以嘉兴段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性、历史性、完整性等角度出发,提出其构成主要的五个方面:①运河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相关物质遗产;②运河两岸人类生活的聚落环境;③运河两岸生态和景观环境;④不可移动依运河而生的文物;⑤运河应运而生的文化资产。

从奚雪松博士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演变及其遗产廊道构成》中,关于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文化资产、自然生态资产、社会资产。文化资产又可以分为运河水利工程遗产、运河相关物质文化遗产、与运河间接关联的其他文化遗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资产是指运河廊道支持系统,包括解说系统、慢行线路、其他公共设施等。endprint

2.4 运河保护与再生途径的研究

运河遗产廊道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于保护与再生途径方面研究的理论更加完善。线性景观跨度大、延伸长,很多景观穿过了几个城镇。研究大多以点、面的形式展开。

硕士论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西段三个粮仓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中,通过研讨运河粮仓遗址的保护对策,提出了3种保护方式:①划定保护区域;②制定保护与整治的措施;③展示利用模式。其中展示利用可以运用整体利用和局部利用的两种模式。整体利用包括遗址公园、旅游景区和农业园区;局部利用包括遗址展示区、遗址博物馆。

《城市线性滨水空间的建设——以天津武清北运河为例》文中,在分析了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武清北运河滨水区设计的优化策略。策略包括:①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及滨水区的历史遗产,将文化物化于景观设计中,以城市文化资产为设计出发点;②建立慢行系统,加强滨水区的可达性;③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滨水区与居民日常生活的联系;④改善道路系统,完备滨水区景观节点的延续性;⑤景观节点适当加入滨水广场或者公共建筑群的设计;⑥修建兼顾景观与功能结合的桥梁,成为滨水区的标志;⑦根据不同段落廊道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建立解说中心,通过水上线路、慢行系统、机动车移动媒介等解说传递项目。

2.5 国内外优秀廊道景观规划实践

近年来,滨水景观的设计在各个国家掀起热潮。很多拥有独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或两者兼具的河流湖泊得到优质的开发,从而推动了滨水城市的发展。其中,滨运河景观设计在国内外也有着一些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韩国ChonGae运河修复工程是韩国首尔一项重要的重建工程。ChonGae运河位于韩国首尔中心商务区。在设计中,不仅强调绿色廊道的建立,而且要求体现朝鲜和韩国在未来的统一。设计主要从2个方面出发:环境恢复工程和公共景观聚集地的建立。该项目的亮点:①设计主题的传达,使用了韩国及朝鲜8个省的石材,运用于广场以及8个径流源点,通过组成多种石雕,象征未来的统一;②区域环境的恢复,将原有的高污染区域拆除,建立一个城市的自然流域,小环境形成的更大风速,降低了空气污染程度,从而减轻了热岛效应;③恢复了场地的生态环境,新建的水质净化设计能够承担雨季最高负荷的要求,地表和路基的雨水径流有效收集,引入ChonGae河道,污水则通过独立的净化系统处理;④亲水平台的建立,在河道附近通道设计步行区,造型独特的倾斜石质踏步使得人们可以领略不同水位水景的同时,也提供了近距离开展亲水活动的可能性图1 。

我国的大运河通州城市景观设计将运河文化与通州新城的建设相结合,不仅再现了昔日繁华的运河文化,也提升了通州的城市品牌。①以历史文脉为脊梁缔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以地面雕刻的方式展示了运河1000多年来的历史,以一种新颖的表现形式串联了沿河的各个景观节点;②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设计中通过旱井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减少纯铺装面积,特别是广场水景的营造,将其设计成浅池,池底为拼花硬质材料,夏季池面如镜,冬季铺装广场;③整合运河沿岸的建筑及建筑群,保留了原有的3座牌楼,大胆借景,借地段西北方向通州的地标——“燃灯塔”,成为该运河广场的标志性建筑;④多样化的滨水空间,每隔四五百米的滨水长廊就有一处亲水平台,供游人驻足休息,设计多个形式变浅水区,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⑤意象性的设计手法结合小品处理,场地中的小品设计,灯柱造型源于漕运中的帆船,围栏设计借鉴了船锚的形式,场地中雾气的设计仿佛将游客带入漫漫历史岁月中,令人赞不绝口。

通过了解和学习国内外滨运河景观成功的规划和设计案例,可以得到以下启示与借鉴:①注重功能需要,始终从人本需要的角度出发,满足周围居民生活需要的同时,促进城市的旅游开发,将充满文化气息的运河景观打造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②适当保留了设计区域内有价值的历史地段,包括水利工程设施、生态环境、古遗址、古建筑和聚落群;③将非物质文化(包括民俗、传统工艺、民间传说、戏曲歌舞等)通过景观小品或博物馆等形式,将市井文化体现于景观设计中,丰富景观内容;④滨运河景观强调历史与现代的结合,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提供更多的亲水区域,提供了多形式寓教于乐的开放空间;⑤通过自然系统、遗产系统、支持系统复合,将景观建设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恢复、文化气氛浓厚、休闲与教育为一体的运河遗产廊道。

3 研究展望

运河周边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桥梁的翻新和新增、周边工厂的迁移、老城居住区的拆迁、风景区的建设等。即使这样,运河两岸依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不同时 间的文化。但是,运河面临着漕运功能向休闲游憩的功能转化,如何保留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甚至是20世纪70~90年代的不旧不新的船闸、建筑、道路等,如何使它们完好地保留但是又不会阻碍城镇的发展,这方面的课题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 飞, 宋金平, 马继刚. 廊道遗产旅游品牌塑造与区域营销研究[J].商业研究, 2010(11)

[2]姚汉源.京杭运河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3]绍 华.大运河的变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1.

[4]欧阳洪.京杭运河工程史考[M].南通:江苏省航海学会出版社, 1988.

[5]孙金浩.2011.清中期以后京杭大运河衰落对运河地区城乡经济的影响[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

[6]钱克金.明代京杭大运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7]杨秋生.运河与城市变迁[D]. 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2.

[8]张 渊.扬州古运河旅游资源展示系统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9]杨冬冬.京杭大运河廊道景观遗产的考证和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0] 武剑锋.城市线性滨水空间的建设——以天津武清北运河为例[D]. 天津:天津大学,2012.

[11]刘 慧.城市运河景观的场所精神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2]谭徐明,于 冰,王英华.京杭大运河遗产的特性与核心构成[J].水利学报, 2009, 40(10).

[13]邵 璐,李小兰,刘虎翼.基于文化视角的旅游功能区空间布局特色探索[J].江苏城市规划,2012(10).

[14]傅峥嵘.京杭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构成与价值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15]奚雪松.京杭大运河历史演变及其遗产廊道构成[J].景观设计学,2012(23).

[16]吕 图.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再利用——以杭州热电厂改造为例[J],浙江建筑,2010(10).

[17]龚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西段三个粮仓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18]彭文浩,朱 强.遗产廊道解说系统构建探讨——以江南运河工业遗产廊道为例[J].景观设计学,2012(23).

[19]池田靜夫.杭州运河丛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 2006.

[20]李 泉,王 云.山东运河文化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 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风景园林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历史课程中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教学实践
京杭大运河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京杭大运河历史演变和文化遗产价值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