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童谣的特点及功能

2014-08-16 09:36周亚兰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皖北童谣民众

宁 峰,周亚兰

1.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皖北童谣的特点及功能

宁 峰1,2,周亚兰2

1.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对流传于皖北地区的童谣进行了分类整理。依照童谣的内容,皖北童谣可以分为两大类:母歌和儿童在娱乐玩耍时唱的童谣。皖北童谣展示了当地民众的语言、生存状态、情感世界等方面。童谣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实现了游戏娱乐、情感表达和道德教育三大功能。目前,皖北童谣正处在传承乏人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普通话的推广、电视和网络的覆盖率提高、儿童游戏方式的多样化等,有关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现存的皖北童谣。

皖北童谣;功能;传承

1 皖北童谣

童谣“是劳动人民根据儿童的心理、想象、趣味、理解力、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语言特点与表现手法编唱的口头短句”[1],是在儿童之间长期流传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谣,是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谣之一,也被称为“小儿谣”“童儿歌”等。童谣在各个地区都有流传。不同的地区由于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其民间童谣也不尽相同。从古至今,民间童谣以其特有的地域特色、琅琅上口的音韵以及浓浓的乡情,使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民间童谣真实地记录了各区域的语言、习俗、生活等方方面面,为区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皖北童谣是在皖北这块充满灵性与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大多数皖北童谣或涉及一个简单的情节,或单纯集中地描摹一幅日常生活图景,或用简洁有趣的韵语讲述一个故事,但它们却生动地勾画了皖北地区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展现了当地民众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目前,对于由特有地域文化环境孕育出的皖北童谣较少受到民俗学研究者的关注,能找到的有关皖北童谣的文献资料大约只有思良先生的《阜阳风情太和卷》、应连飞先生的《界首民间歌谣集》以及张建同先生发表在亳州晚报上的《皖北传统民谣赏析》等。学界对童谣的研究多侧重于搜集和考证其源流、文义疏通等方面,而对于皖北童谣的特点及功能则较少有人关注。

2 皖北童谣的分类

皖北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皖北童谣就是其中之一。皖北童谣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对当地民众认识成果的概括。依照童谣的内容,皖北童谣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二类,儿童在娱乐玩耍时所唱的歌谣。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独自嬉戏打闹的能力得到增强,开始表露内心深处想要自己游戏活动的愿望,此时他们就可以唱着这些儿歌尽情地玩耍。儿戏之歌亦可以分为三小类:一为游戏童谣,就是描述某种游戏的童谣,它规定了游戏的规则及形式,写出了游戏的过程,如《翻菱角》:“翻呀翻呀翻菱角,一棵秧子结十个。你分多,我分少,咱俩打架儿不得了。金簸箕,银簸箕,打个花棍儿咱过去,打个花棍儿咱过去。”[5]213二为谜语童谣,即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联系,以童谣的形式叙述事物的特征,这种谜语童谣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知识的兴趣,实际上也向儿童传递了许多常识,如“一群小白鹅,秃噜秃噜都下河(谜底:饺子)”。三为叙事童谣,这类童谣通过讲述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儿童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历史知识,如为纪念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所传唱的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6]

3 皖北童谣的特点

皖北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赋予了皖北童谣不同于其他地区童谣的特质。现以文献中所能查找到的童谣文本为基础,辅之以田野调查资料,对皖北童谣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归纳。

3.1 显示了皖北方言的特点

民间童谣都是基于某一地区的方言土语创作和传播的,可以体现出地域语言文化的特点,传唱时可使同一方言区的受众产生认同感。

方言是地域文化差别的重要特征之一,每一种方言里都保存着当地民众的生活体验。童谣的传唱一般在妇女儿童之间进行,文化程度不高的妇女一般不可能对皖北童谣进行过多的文学上的修饰,这就使得皖北方言在童谣里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存,使之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从面域和布局上而言,许昌虽然城市绿地休闲空间数量比较多,但是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其中公园中综合类公园绿地面积180.44万平方米,其他公园绿地面积23.46万平方米,这一比例也是极不协调的,且绿地的空间分布不合理,东北部多整块,西南部零碎分散。

3.2 体现了皖北某些风俗民情

民俗是民间生活的浓缩,是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皖北童谣通过寥寥数语将皖北地区民众生活场景进行浓缩,其涉及面相当广泛,反映了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俗、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等多种风俗民情。每一首皖北童谣就像是一幅描绘当地民众生活情状的风俗画,从某种意义上说,皖北童谣给予了皖北地区民众日常生活一个展示的平台。

皖北童谣将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以质朴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如《老公鸡》:“老公鸡,上磨盘,发嫁闺女不作难。一碟豆腐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爹也哭,娘也哭,嫂子喜欢地拍屁股。”[8]210爹娘哭是因为闺女出嫁,即将分离,且不知闺女日后福祸如何,心里担忧。而嫂子笑却是缘于小姑出嫁,家里再无眼中钉,心情愉悦。仅仅四十来字,在一哭一笑的对比中,将姑嫂、婆媳间的嫌隙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出当时的皖北地区姑嫂、婆媳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再如《晃椿树谣》:“椿树椿树爹,椿树椿树娘,你长粗,我长长。你长粗来做大梁,我长长来穿衣裳。椿树椿树爹,我长你歇歇,我长你歇歇。”[5]136晃椿树是在当地儿童之间流行的一种民间游艺习俗。在皖北地区,每年农历大年初一五更,与同龄孩子相比,较为矮小的儿童就会偷偷地抱住椿树,边摇晃椿树边唱此童谣,期望自己可以像椿树那样快速健康地茁壮成长。

3.3 演绎了一些动物形象

童谣是儿童知识的大宝库,它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能在律动的艺术演唱中开拓联想能力。在幼儿心目中,小动物们是亲密玩伴。在皖北童谣中,活跃着众多小动物,它们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人物形象,如《小针夹,纳鞋底》:“小针夹,纳鞋底,外甥来了要杀鸡。鸡说:俺能下蛋来会抱窝,恁咋不杀那只鹅?鹅说:俺嗓门高来脖子长,恁咋不杀那只羊?羊说:俺四条白腿向前走,恁咋不杀那条狗?狗说:俺夜里看门白天瞧,恁咋不杀那只猫?猫说:俺逮个老鼠活剥皮,恁咋不杀那头驴?驴说:俺磨白面来吃麦麸,恁咋不杀那头猪?猪说:俺是阳间的一道菜,恁要杀俺俺不怪。”[7]这首童谣以七段式的拟人问答形式,将儿童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鸡、鹅、羊、狗、猫、驴、猪七种动物刻画得十分逼真,儿童能在幽默诙谐中掌握这些动物的习性特征。

此外,皖北童谣中的动物形象大多被拟人化,赋予了人的行为动作,在吸引儿童传唱的过程中,给儿童带来无穷的乐趣。不仅帮助儿童认知动物形象,而且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如《小花鸡,上磨盘》:“小花鸡,上磨盘,一挠挠个大皮钱。又打酒,又秤盐,又娶媳妇又过年。”[7]这首童谣将民众的行为举止安插到小花鸡身上,通过动态的描写,将一幅生动热闹的民间生活场景艺术地展现出来。

3.4 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皖北童谣常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叙事、抒情,这既能强化意义的表达,又有助于节奏及韵律的和谐之美,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顶真是连珠体童谣中运用较为普遍的一种修辞法,如《板凳板凳落落》:“板凳板凳落落,里头坐个大哥。大哥出来卖菜,里头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头坐个毛猴。毛猴出来作揖,里头坐个公鸡。公鸡出来打鸣,里头坐个豆虫。豆虫出来爬爬,里头坐个蛤蟆。蛤蟆出来蹦蹦,奶奶吓得一愣。”[7]这则童谣上一句的尾词是下一句的首词,句子之间衔接紧凑,传唱时节奏感和韵律感都很强,颇有些绕口令的意味。

多种修辞方式的综合运用,如《月姥娘搬板凳》:“月姥娘,搬板凳,搬不动,叫哥送,一送送到高山上。鸡叼跑,狗撵上,气得小妮哭一场。”[8]208这首童谣综合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王一川先生曾在《美学与美育》中提到:“辞格巧妙而富于创造性的成功运用,往往产生多方面的艺术效果,既能强化意义的表达,又有助于造成节奏和音律之‘美’,使形象鲜明生动,意义含蓄隽永,从而增强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染力。”[10]皖北童谣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童谣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接受心理,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传播知识,教育儿童。

4 皖北童谣的功能

“民间诗歌,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它是民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文化工具,具有最直接的人民性,并有多方面的功能。”[11]皖北童谣作为民间歌谣中的一种,是皖北地区民众情感宣泄、心声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当地民众生活的艺术缩影,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在皖北地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具有多种功能。

4.1 游戏娱乐功能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娱乐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在儿童的世界里生活和游戏是密不可分的。“游戏娱乐功能可以说是童谣的首要功能。所有童谣的创作和传承无不以娱乐、游戏为基础,这是童谣本体的一种目的性。”[12]孩童在玩耍中唱的诸多游戏歌谣正是儿童创造性潜能的一种显现。

皖北童谣中大量的游戏类童谣就是儿童伴随着一定的游戏动作传唱或接唱的,常附带有一些奖罚措施。它们随韵接合,节奏明快,在意义上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只是为了组织游戏、协调游戏动作、完成游戏,如《盘脚盘》:“盘,盘,盘脚盘,脚盘底下卧蚰蜒。蚰蜒羔,磨大刀,大刀快,切梗菜,梗菜梗,切辣饼,辣饼辣,籴芝麻,芝麻贵——小花脚,一对!”[5]137这首童谣是儿童在进行名为“盘脚盘”的游戏时传唱的。若干个儿童围坐成一圈,脚板相抵,依次拍脚唱,每唱一句时拍一下脚。当此童谣唱完时,若有儿童还剩一只脚未拍,则视为输,需要接受大家的惩罚。该则童谣具有明显的游戏娱乐功能,适应儿童活泼爱玩的天性,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传唱此童谣可以放松身心,使得游戏饶有趣味地进行下去。游戏童谣随意性较强,不要求深刻的思想内容,但却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儿童在传唱时可以增强社会认知水平,促进其自我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与同辈、长辈之间的交往能力。

4.2 情感表达功能

万建中先生曾言:“歌谣的诞生是发自真情和生活中自我表达之需要,《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说‘言者,心之声也,歌者,声之文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13]由此可见,歌谣在产生之时是民众情感的表达。皖北童谣作为歌谣中的一种,自问世以来,就是皖北地区的民众借助儿童之口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如《过年难》:“卖孩子,谁可怜?卖母鸡,谁下蛋?卖公鸡,谁叫唤?卖老婆子谁做饭?!”[8]209这首童谣描述的是贫穷人家在过年之时,为了能吃上一顿年夜饭,苦思冥想有什么东西可以卖掉换钱,思前想后,却发现孩子、母鸡、公鸡、老婆都卖不得。从中不难想象,当时社会贫穷人家的生活艰难。整首童谣语言直白,浅显易懂,四句问话问得直接,问得合情合理,但听者却能从中感受到一股忧愁、愤懑之情。这是以童谣的形式,借助儿童之口来表达民众对生活难以为继的忧愁,对当时掌权者的愤懑,是民众真情实感的自然表露。

千百年来,普通民众虽然丧失了代表社会正统的主流话语权,但从未放弃自我情感的表达,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抒发内心的各种情感,童谣就是其中的一种。皖北地区的民众通过童谣表达心中的情愫,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压抑的情感得到调节,使隐藏于心中的欲求得到宣泄,使长久以来积存的痛楚得到舒缓,从而获得心理的平衡和心灵的慰藉。

4.3 道德教育功能

《礼记·本论》说:“童谣乃有声母乳,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深。”皖北童谣是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凝结着皖北地区民众的集体智慧,它不仅能娱乐儿童、表达情感,同时能够对儿童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

百善孝为先,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倡导和弘扬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人类社会理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皖北童谣中关于孝道内容的如《小白菜,叶子稀》:“小白菜,叶子稀,爹娘有病要吃梨。哪有闲心去赶集,哪有闲钱去买梨。小白菜,叶子稀,爱妻有病要吃梨。急急忙忙去赶集,三天赶了九个集。左手拿着焦烧饼,右手拿着黄酥梨。吃口烧饼咬口梨,梨核埋得深深的。别叫爹娘知道了,爹娘知道可不依。”[4]此首童谣采用白描手法,浅显平易,爹娘和媳妇生病想要吃梨,作为儿子和丈夫的男人却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做法,深刻地讽刺、批判了那些娶了媳妇忘了娘的不孝之子。通过该童谣的传唱,巧妙委婉地对儿童进行教育:要孝顺父母、敬爱长辈,切不可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此类童谣运用民间生活语言,儿童容易识记,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形象地烙印于儿童的大脑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5 结束语

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学样式,皖北童谣凝聚着皖北地区民众的智慧和经验,涵盖了当地民众生活的诸多方面,它是反映皖北地区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当前,皖北童谣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普通话的推广。皖北童谣是用皖北方言传唱的,其中包含了诸多皖北地区独有的方言土语,如缺乏一定的方言基础,对于童谣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困难,自然也就不愿意传唱。如今的儿童在日常交流中多采用普通话,而家长也乐于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而让他们更多地学习使用普通话,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皖北童谣的传承。其次,电视和网络的覆盖率提高,儿童的游戏方式增多,与仅能念唱的童谣相比,儿童更愿意将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动画片等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娱乐方式上,这也影响了皖北童谣的传承。此外,教唱者乏人,传统童谣的内容没能与时俱进等因素,都使得皖北童谣的传承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为保护现存的皖北童谣。首先,当地政府应该充分重视,给予皖北童谣更多的关注。如尽快组织力量全面搜集记录民间流传的传统童谣,对其中的优秀作品慎重整理之后加以推广。其次,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将优秀的皖北童谣引入文化教学之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此外,还可以尝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优秀的童谣制成音像作品或改编成其他文艺形式,便于儿童传唱。

皖北童谣曾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儿童的成长,是皖北民众的集体记忆,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和社会变迁,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只要经过合理的挖掘和利用,暂时沉寂的皖北童谣一定会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应有的贡献。

[1]马超.昆明童谣的分类及其文化价值[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1):70-73

[2]刘绪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46

[3]张建同.皖北传统民谣赏析:二[N].亳州晚报,2013-01-25(13)

[4]张建同.皖北传统民谣赏析:四[N].亳州晚报,2013-02-22(12)

[5]思良.阜阳风情:太和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6]郭艳.阜阳剪纸艺术形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1:9

[7]张建同.皖北传统民谣赏析:一[N].亳州晚报,2013-01-18(11)

[8]思良.阜阳人说阜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16

[10]陈朝珠.北海童谣的修辞艺术特征[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4):60-62

[1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22

[12]蔡根畅,李涛.温州民间童谣的文化功能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2):85-89

[13]万建中.新编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31

(责任编辑:李力)

2014-06-24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皖北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基于皖北区域民俗文化的创意产业发展研究”(SR2012B621);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嬗变与构建:近代淮河文化发展研究”(A2014054);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作用研究”(AHSKQ2014D79)。

宁峰(1978-),江西宁都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学。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2.014

I207.8

A

1673-2006(2014)12-0049-04

猜你喜欢
皖北童谣民众
摄影·美好安徽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童谣里的童年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快乐童谣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