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中农民态度分析
——基于安徽田野调查实证分析

2014-08-16 09:36张德元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农地态度土地

张德元,李 静,杨 阳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

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中农民态度分析
——基于安徽田野调查实证分析

张德元,李 静,杨 阳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

通过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利用实地调研的1 010份有效问卷对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中农民持有的流转态度进行研究,得出性别、年龄、社会身份、人均耕地、子女是否外出打工、主要收入来源、对土地流转政策了解程度、承包期限认知、谈判对象、签约对象、流转前后经济转变情况、收入来源变化情况、地域等因素影响了农民的流转态度。最后,提出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体制,建立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因地制宜地寻求合适的流转方式等建议,以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推进。

政府主导;农地大规模流转;流转态度;实证分析;Logistic模型

农地流转不是一个新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与农地流转相关的现象,但总的来说仍是局部现象。2009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后,地方政府逐渐介入并参与农地流转,使之后的中国农地流转呈现出许多新特征。2009年前,农地流转规模小、速度慢;其后,政府主动介入土地流转,导致流转规模和涉及范围扩大,速度加快。

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在农地流转中,流转双方需要根据一个合意的程序进行经济活动,明确的制度保障减少了交易成本。因此,无论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政府介入土地流转,提供相关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严格来说,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但二者又有不同。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政府招商引资。一般的农地流转中,政府是处于中立地位的,流转双方都是自主寻找交易信息进行土地流转;但是,在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中,政府则是主动寻找信息,提供交易平台,吸引外地的种粮大户或者企业到本地进行规模经营投资。(2)政府较多介入和参与农民谈判和签约。一般的农地流转中,农户和转入方进行一对一谈判和签约,而在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中,由于涉及流转的农地规模很大,一家一户与转入方进行谈判和签约效率低、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政府或村委会直接参与甚至代替农民同转入方进行谈判和签约。(3)政府财政支持与补贴。与一般情况的农地流转相比,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中政府会给转入方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农业补贴,就是为了在规模经营初期,经营主体能够站住脚跟,平稳渡过困难期。(4)农民流转意愿被动化。一般的农地流转中,农民意愿完全自主化,但在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中,由于涉及的农地经常是成片流转,单个农民的流转意愿具有较明显的被动性。

随着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的迅速推进,在此过程中,对农民持有的态度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在未来的农地流转中汲取相关经验和教训,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使农地流转有序而稳定地推进,并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

1 文献综述与相关假说提出

1.1 文献综述

已有的关于农地流转的研究多侧重于市场主导型农民自发的农地流转,主要研究成果有如下几方面:(1)农地流转的效率分析。姚洋[1]、曹建华等[2]研究表明,农地流转交易使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增加了土地供给者和土地需求者的福利,提高了经济效率;也有学者[3]认为,农地流转并不会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除非流转后增加了新的生产要素或者原有的生产要素发生了质的提高。(2)农地流转的动力及限制因素。James[4]从非农就业机会增加角度,田传浩等[5]从国家法律政策保证地权稳定性角度,金松青[6]从农户自身资源禀赋差异角度,分别论证了农地流转的动力;叶建平等[7]从非农就业限制角度,Brandt L等[8]从农地不定期调整角度,分别分析了农地流转中存在的限制因素。(3)农地流转现状分析。张红宇[9]、戴中亮[10]通过分析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农地流转速度逐渐加快,农地流转市场初步形成,但离统一、规范、规模化的市场还相去甚远,并且流转市场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4)农地流转意愿因素分析。李启宇等[11]基于成渝地区调查数据,分别研究了影响农地转入和转出意愿的相关因素。何国俊等[12]基于北京郊区6村的实证研究,认为人均收入、社会保障以及外出找工作难易程度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显著。

而关于政府主导农地大规模流转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有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研究。王红婵[13]指出,农地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农地流转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这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于传岗[14]通过把集体主导和农户主导两种农地流转方式作对比,论述了政府主导型农地流转路径与特征、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陈珏宇等[15]通过建立一个政府土地政策制定与农民土地流转决策的两期动态博弈模型,得出农地流转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劳动能力不同以及政府行为前后不一致,进而揭示了影响土地流转速率的内在机制。

1.2 相关假设

农民对政府主导大规模农地流转持有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里将多种因素分为四个方面提出研究假设。

1.2.1 个人特征与农地流转态度

首先,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差异会影响其经济行为,不同性别的农民对农地流转持有的观点可能有差异,刘妍[16]、刘晓昀等[17]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中性别差异具有显著影响;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由于社会认知、身体状况以及对土地的依恋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农地流转持不同的观点;再次,不同的文化程度所体现的不同人力资本积累也影响了农民的理性决策以及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可能性,滕建华[18]指出,人力资本差异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具有显著影响;最后,由于在农地流转推进中,不同社会身份的农民,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需要考虑的问题以及各自目标不同,对农地流转的态度自然而然会有差异。鉴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个人特征对农地流转态度具有显著影响。

1.2.2 家庭特征及经济状况与农地流转态度

家庭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单位,在农业经营生产中亦具有重要作用。贝克尔[19]认为,家庭作为一个产权单位,它的行为受理性指引以获得家庭受益最大化。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不同的人均耕地数量、子女数量、外出务工状况、收入来源状况以及相对收入状况会影响到他们对政府主导的农地流转持有的态度。于是,可以在家庭特征方面作出如下假设。

假设二,家庭特征及经济状况对农地流转态度具有显著影响。

1.2.3 农地流转期望与农地流转态度

Kahneman 等[20]指出,在不确定风险存在的前提下,人们会选择一定参照组,理性地预测可能产生的收益及损失,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政府主导的农地流转并非一蹴而就,适度规模的稳步推进及协调各方利益博弈等决定了它是一个渐进过程。在此进程中,农民对农地流转政策了解程度、承包期限认知、谈判和签约对象、流转前后家庭经济状况转变、流转过程是否产生矛盾等农地流转相关情况的不同,决定了各自对农地流转带来的预期成本和收益的估计也是不同的,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农地流转持有的态度。于是,可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三,农地流转期望对农地流转态度具有显著影响。

1.2.4 地域特征与农地流转态度

假设四,地域特征对农地流转态度具有显著影响。

2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2.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表1 样本基本情况(N=1 010)

注:①、②、③中由于选项不互斥,所以比例加总超过100%;④中由于有的未签约,所以比例加总未到100%。

从表1可以看出,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农地流转具有如下特征:

(1)总体上群众较为支持。数据显示,有42.57%的被调查农户非常支持政府主导的农地流转,而持不大赞成的只占到16.83%,其他40.59%则未持反对态度。这说明大规模农地流转并未遭到较大抵制,并且实践中已在较稳定状态下推进。

(2)公共权力涉入程度高。与村干部进行土地流转谈判的农民占到调查对象的83.18%,与乡镇干部进行土地流转谈判的农民占到调查对象的7.91%。而与之相对,与转入方企业谈判的农民仅占调查对象的16.12%。在签约对象方面,与村两委和乡镇政府签约的占到总数的60.54%,大大高于与转入方企业签约的26.41%。这说明在所调查的4个县(区)中政府对大规模农地流转具有绝对的主导作用。

2.2 变量选取及定义

根据前文提出的相关假说,从四个方面定义了35个相关变量。个人特征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社会身份、文化程度;家庭特征及经济状况方面变量有人均耕地、子女数量、子女是否外出打工、主要收入来源、相对经济状况;土地流转相关情况方面变量有对土地流转政策了解程度、对承包期限认知、谈判对象、签约对象、流转前后家庭经济转变情况、流转前后收入来源变化情况、流转过程中是否产生矛盾;地域方面变量即为地理区位。为进一步分析相关变量如何影响农民对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的态度,将农民态度为无所谓、性别为女性、年龄为18~30岁、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人均耕地为1亩以下、子女未外出打工、相对经济状况为一般、对土地流转了解程度为有所了解、对承包期限看法为正好、土地流转前后家庭经济状况转变为差不多、流转后主要收入来源没有产生变化、流转过程中没有产生矛盾、地域范围为长丰及肥西设置为参考组。

3 模型、计量结果及分析

3.1 模型选择

将农民是否支持政府主导农地大规模流转作为因变量,将农民的态度分为“非常支持”“不大赞成”“无所谓”三类,自变量分为四类共35个变量(表2),由于因变量是三分变量,所以文章将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农民对政府主导农地大规模流转态度的影响因素,其一般形式为

logit(P)=α1X1+α2X2+…+αsXs+β

(1)

其中,P为因变量发生概率,X1,X2,…,Xs为自变量,α1,α2,…,αs为自变量系数,β为常数项。因变量三类结果可记为:

表2 变量定义

以第三类作为基准组,因此该三类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可表示为:

上述方程组中共有2×(s+1)个参数,其中s为自变量的个数。等式(2)表示第一类与第三类类比的Logit,α1i表示第一类与第三类类比,Xi改变一个单位时,比数比发生的对数值;等式(3)表示第二类与第三类类比的Logit,α1j表示第二类与第三类类比,Xj改变一个单位时,比数比发生的对数值,其中i,j=1,2,…,s。

因为

=(α21-α11)X1+(α22-α12)X2+…

+(α2s-α1s)Xs+(β2-β1)

=g1(X)-g2(X)

(4)

即logitP(2/1)可以用(2)式和(3)式之差得到,又因为:

P(Y=0|X)+P(Y=1|X)+P(Y=2|X)=1

(5)

所以只要给出两个Logistic函数,第三个可通过减法得出。

3.2 模型计量结果

运用统计软件Eviews6.0对logitP1/0和logitP(2/0)进行回归分析,在显著性水平为10%的情况下,采取向后逐步选择法检验变量,模型最终化简结果见表3。

表3 回归结果

注:*、**、***表示在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0%、5%、1%上通过检验。

由表3可以看出,两个Logit方程的P值均小于0.001,对此回归模型相关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VIF值均小于10,VIF平均值远小于10,所以回归方程多重共线性不明显。综上,此模型可以接受。

3.3 结果说明

第一,农民的个人特征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身份对其态度有显著影响。

性别对农民态度有显著影响,男性更偏向于支持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农地流转,因为男性可以更好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其他部门,而女性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大,她们更倾向于保守,更愿意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担心流转后的生活状态和收入来源的不稳定性。“年龄3”和“不大赞成”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年龄为60岁以上的农民由于养老需要而对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依赖更强,倾向于反对土地转出。社会身份方面,“身份1”和两个因变量都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持“赞成态度”的农民非常支持,而持“不赞成态度”的农民非常不支持,出现了极化现象;党员和村干部更倾向对政府主导的农地流转持“不大赞成”态度,这与笔者的预期相反,这可能是政府主导的农地大规模流转使党员和村干部的相关责任加重,在无经济动力刺激以及未完成任务可能会受到惩罚的压力下,他们便对此政策持一定的抵触态度。

第二,家庭特征中人均耕地、子女是否外出打工及收入来源对家庭成员的态度有显著影响。

人均耕地较多的家庭倾向于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较多的人均耕地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所以担忧土地流转出去会减少收入。子女外出打工变量与“不大赞成”这一态度呈负相关,这是因为子女外出打工可获得非农收入,使得种田农民对农业的依赖程度降低,土地流转出去可能造成的损失可由子女的非农业收入进行弥补。收入来源方面,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的农民更倾向于持非常支持态度,这与笔者的预期相反,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其他工作,农业劳动更加辛苦,且收入也比较低,流转出去以后收入结构会发生变化,农民也可以腾出劳动力从事其他行业,以寻求新的增加收入途径。

第三,土地流转相关情况中了解程度、流转期限、谈判和签约对象、经济状况转变及收入来源变化形成的不同预期对农民态度有显著影响。

了解程度方面,“不大了解”与“不大赞成”呈显著正相关,且系数较大,这是因为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流转政策缺乏了解,造成农民产生诸多顾忌,从而偏向于持否定态度。但是,“非常了解”与“非常支持”却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这与笔者的预期相反,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农民对农地流转政策了解程度的增加,他们更容易预期到农地转出可能会带来的风险。在转出期限认可方面,认为流转合同期限太长与非常支持呈负相关,因为农民担心过长的流转期限可能会造成其原先所具有的土地承包权的丧失。在谈判对象方面,与乡镇政府进行过谈判的农民有更低的机率持不大赞成态度,原因是在谈判过程中农民更加相信代表国家权力的乡镇政府;在签约对象方面,与村干部签约的农民更倾向于支持农地大规模流转,而与转入方企业签约的农民却有更高的倾向持否定态度,原因是签约过程中农民更愿意相信与之关系较密切的、可能具有宗族关系的村委会干部,并且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介入给农民提供了一种风险规避保障,一旦土地流转出现问题,农民可以求助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在流转前后经济状况转变方面,认为经济状况改善的农民更加倾向于持支持态度,相对应的,认为经济状况有所下降的农民则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对于一项政府政策,农民所考虑的主要还是其是否能够为他们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在土地流转前后收入来源变化方面,收入来源有所变化的农民总体倾向于持非常支持态度,这是因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增加了农民获取收入的渠道,也更有利于他们抵御不可预测的风险。

4 结论与启示

一是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在大龄农民群体中的表现还是较为明显的,要保证农地流转后他们正常的生活,配套的农村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体制必须尽快地建立和完善。另外,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基层党员和村干部的积极作为,一方面要让他们深入了解农地流转政策实施的规章制度和对应程序,另一方面不能给他们施加过多的政治压力,以免其产生抵触情绪。

二是政府需要积极地提供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使得准备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可以寻求到较满意的非农就业岗位。另外,需要加快本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之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

三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切不可以命令和强制的形式使农民顺从,应当积极宣传相关政策。政府应和农民较为平等地协商,让他们放下心中的种种顾虑,在他们充分了解相关政策后再考虑是否进行土地流转。国家要承诺农民长久稳定的承包权,一次性合同中规定的流转时间需要适中,进而解决农民担心过长的签约时间可能会导致自己承包权丧失的顾虑。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的归宿还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点必须要从根本上坚持,一项农业政策的实施能否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给农民带来切身的经济利益。政府在农地流转中切不可本末倒置,不能只追求片面的农地规模经营,而忽视了是否真的能够给广大农民带来福利。

四是政府主导的农地大规模流转不是万能灵丹,在农地流转到底是政府主导还是让位于市场主导这个问题上千万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区域特征和自身情况,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农地流转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适合当地情况的流转方式,这才是政府在农地流转中应持的态度。

[1]姚洋.土地、制度和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55

[2]曹建华,王红英,黄小梅.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5):54-60

[3]贺振华.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率分析[J].改革,2003(4):87-92

[4]JAMES.Of-f farmlabor markets and the emergence of land rentalmarkets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395-414

[5]田传浩,贾生华.农地制度、地权稳定性与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理论与来自苏浙鲁的经验[J].经济研究,2004(1):112-119

[6]金松青,Klaus Deininger.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及其在土地使用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含义[J].经济学季刊,2004(4):1003-1027[7]叶剑平,蒋妍,丰雷.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调查研究:基于2005年17省调查的分析和建议[J].中国农村观察,2006(4):48-55

[8]Brandt L,Huang J K,Li G,et al.Land rights in China:Facts,fictions,and issues[J].China Journal,2002(47):67-97

[9]张红宇.中国农地调整与使用权流转:几点评论[J].管理世界,2002(5):76-87

[10]戴中亮.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5(1):27-29

[11]李启宇,张文秀.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户农地经营权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5):47-54

[12]何国俊,徐冲.城郊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分析[J].经济科学,2007(5):111-124

[13]王红婵,农地流转中的政府主导作用探析[J].福建论坛,2012(5):38-41

[14]于传岗.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分析[J].江汉论坛,2011(6):82-87

[16]刘妍,李岳云.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20-27

[17]刘晓昀,Terry Sicular,辛贤.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J].经济学,2003,2(3):711-720

[18]滕建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性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4):30-34

[19]贝克尔.家庭论[M].王献生,王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1-49

[20]Kahneman D,A Tverskey.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1979,47(2):263-291

(责任编辑:周博)

2014-10-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研究”(08AJY04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政府主导型农地大规模流转问题研究”(12CJY052)。

张德元(1962-),安徽舒城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2.001

F321.1

A

1673-2006(2014)12-0001-07

猜你喜欢
农地态度土地
我爱这土地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态度决定一切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兼论农地分类所有制的建构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