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2014-08-16 09:10王介石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霍兰德岗位理论

李 娟,王介石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6;2.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李 娟1,王介石2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6;2.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低专业对口率、高离职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低等现象,倒逼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规划不足、基础薄弱、计划单一、执行“一刀切”、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方面的不足。将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改革符合政府、学生、企业和高职院校四个主体的利益需求。基于该理论,提出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123”总体思路,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围绕专业方向群、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构建了包含课程与活动、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等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并且对实施改革的三个前提和提高成效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动力、职业发展潜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实践教学;金融保险专业

1 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岗位从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虽然给高职教育带来了发展机会,但挑战也日趋严峻。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2届受雇全职工作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中,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为62%,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的有33%[1],毕业生毕业时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笔者针对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就业时70%流向销售岗位,而半年内仍坚守原就业岗位的不足20%,离职的毕业生一部分转到专业所在行业的其他岗位,一部分转到其他行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低专业对口率和高离职率,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下降。作为就业“双向选择”的另一个主体,用人单位针对毕业生“有岗不愿就”“有岗不能就”的现状干着急,常抱怨。分析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有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思想下“跳板心态”问题,也有用人单位“先实习、再淘汰”择人用人思想下的“迂回心态”问题,但根本上是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产品”与市场需求不对称、不适应所致。由此倒逼的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压力日趋加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其份量占到全部课程的50%以上,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规划不足、基础薄弱、资源缺乏[2]以及计划单一、执行“表面化”、“一刀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点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应从实践教学改革着手。本文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从必要性、总体思路、基本框架和实施要求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性研究,从毕业生的职业兴趣发展需要和从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以期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 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

2.1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解析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J·霍兰德认为具有某一类人格特质的人,便会对于同一类型的工作(环境)发生兴趣,从而实现人格特质(人格特质即指职业兴趣)与工作环境相互匹配。职业兴趣对于人的职业定位与选择、激发创造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和稳定性以及提高职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职业兴趣与从事的工作吻合度高时,能力发挥达到其全部才能的80%~90%,且可以长时间处于高效率状态而不疲劳;反之,能力发挥只能达到全部才能的20%~30%[3]。因此,一个人职业兴趣与从事工作的匹配越高,离职可能性就越小,职业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霍兰德将人的职业兴趣分为六类:实用型(Realistic type,简称R)、研究型(Investigative type,简称I)、艺术型(Artistic type,简称A)、社会型(Social type,简称S )、企业型(Enterprising type,简称E)、事务型(Conventional type,简称C),如图1所示。

为了实现人的职业兴趣与从事职业的匹配,依据图1将人的职业活动分为与职业兴趣相对应的六种类型[4],具体如表1所示。

图1 霍兰德职业兴趣六角模型

表1 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与典型职业匹配表

图1显示,六角模型中距离越接近的职业兴趣类型,其一致性程度就越高。如R型和I型相邻,距离最近,说明它们之间的职业兴趣倾向与适合的职业活动最接近;而R型与S型相对,距离最远,拥有这两种职业兴趣类型的人,其行为方式、人格特质等差异最大。在六角模型中,有两条相交的轴线,构成了事务处理、心智思考、与物接触、与人接触四个维度,通过这两条轴线和四个维度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职业兴趣认知的辨识度和准确度。

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上述六种职业兴趣,很少集中在某一种类型上。同样地,适合某一职业活动的个人兴趣类型也不是唯一的,或者说某一职业活动的兴趣类型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在进行职业兴趣测试评价时,根据兴趣强弱的顺序,通常采用最强的三种职业兴趣类型的字母代码来全面描绘个人的职业兴趣[5],再与职业活动的兴趣类型进行匹配,从而帮助个人更加准确地进行职业目标定位和选择。

2.2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应用于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宋剑祥指出,运用职业性向理论,围绕“人职匹配”开展教育教学,对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学生的职业规划与职业能力培养等都具有现实意义[6]。高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从业能力的核心环节。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落实政府行政部门要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推进校企协同发展的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首先,有助于落实政府行政部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学校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要求,高等学校要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实践教学改革是落实政府行政部门要求的有力措施,是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笔者对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大二年级70名学生开展了就业方向调查,选择继续深造的占15.71%,选择从事本专业一线技术工作的占45.71%,选择从事销售工作的占21.43%,选择自主创业的占4.29%,选择参加基层项目就业的占7.14%,选择从事商务助理类工作的占4.29%,1.43%的人表示未定。而在计划专业非对口就业的学生中,有67.57%的学生表示几乎没做任何准备。同时,通过瑞格心理测评系统,对这70名学生开展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结果显示:R型、I型、A型、S型、E型、C型主导的职业兴趣类型比例依次为42.86%、11.43%、4.28%、12.86%、18.57%、11.43%。结合表1,对比就业方向调查和职业兴趣测试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就业方向的多样化倾向与职业兴趣类型总体上呈现很大程度的相关性,且主导职业兴趣类型与其就业方向选择基本一致。如职业兴趣主导类型为R型的学生,其就业方向选择一般为从事本专业一线技术工作。因此,从职业兴趣的角度为学校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而“量身订做”实践教学课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职业兴趣导向下的实践教学,能切实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个人职业能力发展要求和进行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将缩短学生就业磨合期,降低求职成本和职业转换成本,提高就业满意度。

再次,有助于深度推进校企协同发展。人才是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资源变量,因此,如何为岗位选择合适的人、如何挖掘员工潜力等,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在员工选拔方面,企业除了考虑学历、职称和经验外[7],往往还根据职业兴趣测评,分析求职者的职业兴趣类型与应聘岗位的匹配程度;在员工培训方面,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能力提升课程,加强人岗能力供需的对接程度;在员工升迁方面,主要依据员工的职业兴趣进行升迁路线的设计与安排,而不是一味地提拔至管理岗位[3]。研究发现,目前利用“人职匹配”来提升员工绩效和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做法和通用准则。因此,高职院校根据职业兴趣筹划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根据职业岗位发展学生的能力,将会更好地满足企业选人、育人、用人工作的基本要求,将为企业降低用人成本和离职率,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协同的内驱力,从而逐步实现校企协同发展的共赢要求。

最后,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职生源规模、结构的变化,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将是未来高职教育竞争的根本,而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将成为竞争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事实上,当前的“一刀切”“粗放式”实践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岗位和学生能力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将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应用于高职实践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特征、职业能力发展需求和未来从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展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实行“点菜式”教学,将会增强学生能力发展的能动性,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协同发展的主动性,可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

3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3.1 改革的总体思路

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实践教学改革,应以专业所在行业领域内可能的就业岗位分析为背景,以某一专业为具体实施对象,在科学构建学生职业兴趣倾向的专业方向群和专业所在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职业兴趣倾向的职业岗位群[8]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内协同、校企协同和校校协同效应,从而为学生量“身”订做符合其职业兴趣发展而配套的实践教学课程与活动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提供开放的“点菜式”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明确能力发展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学校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总体思路如图2所示,可概括为“123”模式,即“一个背景、两种思想、三个互动”。在行业就业的这个背景下,坚持开放和协同的思想,实现学生发展需求、岗位要求和课程活动的互动。

图2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图

3.2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

依据图2所示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以专业所在行业领域职业岗位群的初次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发展岗位的技能要求为基础,构建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实践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围绕职业技能要求,开发和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与活动;二是围绕职业技能要求,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类实践教学课程与活动所达到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进一步进行整合和完善。总体来讲,学校要积极发挥校内协同、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效应,将专业实验、模拟实训、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报告讲座、学科竞赛[9]、社会调查、兴趣协会参与、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考试[10]等融为一体,最终构建出一个技能导向、兴趣倾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现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笔者走访调查了芜湖市金融保险专业所涉行业的部分用人单位,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信托公司、投资公司以及相关的政府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企业等。根据走访调查,并综合文献[11]和文献[12]的研究结果,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对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表2中,职业岗位群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划分均以某一职业兴趣类型为主导,不作绝对划分。如营销岗位,与E型相匹配,指的是E型倾向的学生相比其他类型更加适合(不是指只有E型才适合)。如股票交易模拟实训课程,相对其他类型来说,对R型倾向的学生更加重要,要求更高,而不是说,对非R型倾向的学生没有价值。这就要求学校利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时,应对不同专业方向群的学生有不同的侧重点,对某一专业方向群的核心课程实施需要更加系统和深入。

3.3 实施的具体要求

类似表2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实施依赖于三个前提:一是学校要下决心打破固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教学课程体系、活动体系等重新“洗牌”,重新整合。二是学校要对学生职业兴趣进行科学的测评和评估,对专业所在行业领域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准确的划分。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职业兴趣的科学评估,科学的标准化测评工具和专业水准的测评人员是关键。而对职业岗位群的准确划分,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调研人员的专业性至关重要。三是学校要建立一套灵活的学生评价体系。在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践课程和活动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各类课程和活动进行分级,比如,参加一个实训课程2个学分,通过职业资格考试2个学分,参加一个比赛活动1个学分等。其次,对学习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如模拟实训课程需考核学生是否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比赛活动需考虑学生获奖情况等。最后,将评价结果计入实践教学的总成绩,结合学生在学习和活动参与时的态度给出总体评价。

提高改革的成效同样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职业评估人员要充分理解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内涵,动态跟踪并正确对待学生职业兴趣的变化,不能一锤定音。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职业兴趣类型可能会发生一些迁移,甚至是相对关系的迁移,如A型向C型的迁移,这就要求职业评估人员及时跟踪学生职业兴趣的变化并提供支持,帮助学生完善职业技能提升方案。二是学校要紧密追踪专业所在行业的发展,构建实时的岗位群数据库,瞄准行业需求,完善课程体系,实现实践教学课程活动与就业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三是要着力构建协同机制。在整合校内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构建开放、多元、共享的校校协同和校企协同机制,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个性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提供全面、及时、高效的“点菜”服务。

4 结束语

职业生涯理论中的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研究近年在各大高校兴起,同时被广泛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然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上升到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运用于教学模式改革和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较少。究其原因,不仅与职业生涯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关,还与近年来高职院校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动力不足有关。本文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做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并以金融保险专业为例,系统地构建了实践教学改革基本内容框架,并提炼出实施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但在推进改革系统性举措、实施细则制定以及实证性研究等方面尚需要进一步完善。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杨劲松.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刍议[J].江苏教育研究,2013(9):73-77

[3]赵冬芝,施俊琦.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06(12):46-48

[4]赵鑫,王艳.霍兰德职业人格:工作环境类型理论及其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3):66-67

[5]李可.霍兰德兴趣类型理论与大学生专业、职业选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9):96-98

[6]宋剑祥.职业性向理论研究对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10

[7]宋剑祥.从人才招聘视角看职业性向理论的应用[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88-93

[8]梁润华.基于职业兴趣、校企联动的大专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6):65-68

[9]孙玉.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作用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4):124-126

[10]徐金玲,关放.职业兴趣导向的高职国商专业“双证制”课程设置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34-35

[11]严伟,黄晓兰.建立素质本位的高职金融保险课程体系[J].农村教育研究,2009(24):45-46

[12]李晓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3):209-212

(责任编辑:刘小阳)

2014-04-26

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金融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手段改革”(2013jyxm111);安徽省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以‘创新+应用’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3jyxm109)。

李娟(1982-),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保险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投资组合理论。

10.3969/j.issn.1673-2006.2014.07.035

G642.0

A

1673-2006(2014)07-0110-05

猜你喜欢
霍兰德岗位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荷兰“家畜养老院”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被纵容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