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驰
【关键词】数学课堂 案例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A-
0088-0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数学教师大胆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法,让学生多感官、全方位、立体式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去探索、实践、创新,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但是,一些课堂教学在表面“精彩”的背后却掩盖着一些引人深思的教学形式。以下是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得出的一些思考。
【案例一】《质数和合数》教学片段
师:刚才,大家一起学习了“质数和合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学号与卡片提示的要求相符,你只要说出理由就可以走出教室。(出示卡片:质数)
生:我的学号是2。2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所以2是质数。
(全班有近学生走出教室)
(教师出示写有合数的卡片)
生:我的学号是4。4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约数2,所以4是合数。
(又有近的同学离开教室,只剩下学号是1的学生没有离开教室)
师:哎,你怎么还没有离开教室呢?
生:因为我的学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教师出示卡片“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最后一位学生离开教室)
师:下课!
【教学分析】这一教学设计看似新颖有趣,是在巩固所学知识,并巧妙结束课程的方法上的一种创新,但经认真思考不难发现,该设计明显违背了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教师在出示第一张卡片“质数”时,全体学生都复习了质数的意义,但是当教师出示第二张卡片“合数”时,全班只有约的学生能够参与复习“合数”中,最后在复习“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一重难点知识时,全班只有一名学生参与。这样的设计没能从学生的“学”出发,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中心,而是从教师的“教”出发,是为了设计教学而设计。笔者认为,教师不妨把“请学号符合卡片要求的学生走出教室”这一指令改为“原地起立”,待全班学生全部起立后,教师即可宣布“下课”,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参与知识点的复习中。
【案例二】《百分率的应用》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百分率在生活中的应用。谁能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百分率?
生1:工厂生产时要用到合格率。
生2:检测盐水时要用到含盐率。
生3:考勤时要用到出勤率。
师:今天,我们学校80名教师中有2名因事没有参加教学活动,请同学们算一算我校教师的出勤率和缺席率。
【教学分析】课后,笔者询问了执教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该校全体教师数和请假教师数是否准确。该教师回答:“为了抓住教学中的课堂生成,教师随机举个例子,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笔者立即对该校教师数和请假教师数进行调查,结果这两个数都和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教者在教学中随意编造两组数据,表面上是为课堂增色,也反映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机智,实际上却向学生传达了错误的讯息。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学生知道该校教师的真实数据后,会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数据都可以胡编乱造,必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使学生对数学的科学性产生怀疑,进而降低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当决定利用“教师数和请假人数”这一教学资源时,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做个现场调查,这样既可以得到准确的数据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思考】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践行者,应该使教学设计真正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首先,必须时刻牢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得到应有的发展。切不可为了自己课堂的“精彩”,置学生的权利于不顾。
其次,要善于链接生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教者在教学前的预设要全面,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相关的生活经历有比较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找准生活和教学的最佳链接点,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另外,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是正确的,不能用错误的情境误导学生;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还必须具有生动性和悬念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交流。
第三,教师必须恰当利用课堂生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收集数据,在思考中整理数据,在讨论交流中处理数据,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