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海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肯定和信任,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该予以鼓励和表扬。教法如下。
一、鼓励勇挑毛病
学生“唱反调”,即是求异思维的体现。地质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被已成学说压倒。”因此,凡是“爱挑毛病”的学生,多是肯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生。如:我给学生讲完《庖丁解牛》的故事后,问他们:“受到什么启发?”大多数学生回答:“要顺乎自然,不能硬拼蛮干。”“省时间、省力气、省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启发我们要讲究学习方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但有少数学生“唱反调”:“庖丁钻空子,投机取巧。社会上有少数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耍小聪明,干投机倒把的勾当。”我因势利导,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他们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这样既使学生明辨是非,又使他们敢于“挑毛病”,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我借机表扬了这些“爱挑毛病”、“爱唱反调”、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二、鼓励质疑问难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学贵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为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随风转舵。学生有不同意我的看法的,我允许保留意见。有一次我讲作文课,几个学生问我:“老师,人们总是选择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正面形象的植物或动物等来描写,如:松、竹、梅、老黄牛等,为什么没人描写粪便垃圾呢?”“粪便垃圾同样对人类有贡献。没有它们养活庄稼,我们吃什么呀?”学生争先恐后发表意见。为了鼓励他们提问,我带头鼓掌,并一一做了正反两方面的解释:大千世界,光怪陆离,万事万物都有相辅相成、相克相依、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有的美中不足,有的丑中藏美,都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苹果树下的思索:“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飞到天上去?”因此,凡是遇事问个“为什么”的学生,不仅要理解对方的见解和意图,而且在深思熟虑自己的想法之后能发表独到的见解。
三、鼓励创造性思维
英国大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心理学》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在语文课上分析意境时,我以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不快不慢的语速,悦耳洪亮的声音,热情激昂的情绪,从容自如的教态,借手势、仿动作、现表情、揣心理,描绘出一幅幅风土人情、诗情画意的画面,让学生细嚼慢咽,深入品味。然后将他们脑海里的画面逐一描述出来,并给每一个画面拟定一个题目,学生回答类似的问题必须借助创造性想象。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读写”、“扩写”和“缩写”,这有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如:讲《伤仲永》后,要求学生写作《反“伤仲永”》并提示:“方仲永先天聪明,由于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结果与平常人一样;假如我们先天并不聪明,但由于自己勤奋好学,又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将会怎样?”又如:我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一天中午,天突然下大雨,一个小女孩因她妈妈外出未归而在雨中哭天喊地地叫妈妈……请想象描述过路人看见小女孩时的心理、语言、表情和行为。”再如:讲《初春》,要求学生写《秋后》。让他们想象人生之路:“假如我走邪路……”、“我若成才……”,都让学生展开创造性想象。
四、鼓动比较鉴别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鉴别,善于将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比较,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入微的辨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而且能使其逐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我写“一尘不染”时,故意在“九”上加一点,写成“丸”,并强调“染”是形声字,“丸”是音符。大多数学生按照“师傅画墨,徒弟打眼”的老习惯,原本照抄,却逃不过几个细心学生的慧眼,指正:“染”字多一点。我故意争辩:“哪里有错,你们平时不都是这样写的吗?”大多数学生讥笑指责少数学生:“充能干,老师写的哪会错……”“就是错了,不信查字典!”“我还记得,木质在水里浸九次……染是会意字。”我歉然一笑:“少数同学说得对:大家应学习这种仔细比较鉴别的好品质。”并讲了古代因没有洗洁粉剂便用“皂角汁”染布的故事。接着,我一口气写了“庆、德、武、庄、丧、坚难、刻服”等十几个极易混淆的错误别字词,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学生一连写了几十个、上百个错别字词;有的还把极易模糊和形似的字编成顺口溜:“己(空)已(半)巳(全封),(点)戌(横)戎(空心)戊,戌(字在当中)。”于是,我给写得最多而笔画极难发现差异的错别字的学生和最好的编汉字顺口溜的学生每人发一份“错别字词卡”,以资鼓励,并诱导他们对近似的字词和相似的事物(如:海洋、山与丘、骡与马的区别)进行比较、分析鉴别,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探同,找出极其细微的差别或共同点,使之永志不忘,达到良好效果。
由此可见,教师坚持表扬、鼓励教学,对学生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细心发现、高度珍惜并及时给予鼓励,从而达到潜移默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