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剑峰
摘 要: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史学界有分歧。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表述模糊不清,这给中学历史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困惑。本文从少了的“半封建”引出问题思考,结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及表现的分析,指出教材表述上的问题,进一步厘清对“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认识,以期解教学之惑。
关键词: 半殖民地半封建 半殖民地化 半封建化
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必修一,下同)关于《马关条约》的影响表述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南京条约》的影响表述为: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影响表述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辛丑条约》的影响表述为: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马关条约》影响里少了的“半封建”给师生带来了疑惑。然而稍以探究,这背后的疑惑又岂止少了这三个字。
一
从概念上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和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包含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两个方面。半殖民地在政治上表现为中国的主权不能完全独立,部分丧失了领土、领海(内河)、外交、司法等主权;经济上表现为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部分丧失关税和贸易主权等。在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也体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就社会形态而言,虽然发生了资本主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在形式上),但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专制统治仍然保持着,故称半封建”[1]。半封建在政治上表现为封建地主阶级已不能完全掌握和行使统治权;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思想文化上表现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二
厘清概念后,再回到教材,我们发现高中历史教材是用四阶段程式(四场侵华战争和相关不平等条约)表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形成过程的。困惑有三:
1.半封建化的过程能否完全说是社会的“沉沦”。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封建帝制终结,封建专制统治受到限制和削弱;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习俗礼仪等日趋文明。所有这些变化不都体现出半封建化是社会的进步吗?教材用“沦为”和“陷入”加以表述,就笼统地把中国的半封建化看做是一种社会的沉沦,实有不妥。
2.半封建化程度能否用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来表明。用四阶段程式表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近代中国半封建化的重要表现是: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严格讲中国半封建社会特征应该是在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呈现的。作为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满足其中之一,强调鸦片战争后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半封建只具象征意义),笔者认为是可以的,但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就不妥当了。由此恰好证明教材关于《马关条约》影响的表述没有问题,如果在“半殖民地”后加上“半封建”则反而画蛇添足。
3.半封建化的形成能否用一个时间节点来表述。“半封建的‘半并不是个数量的概念,而是指封建社会内部发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因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3]。如果仅以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就认定《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是否太片面。比如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等,这些都是半封建化的重要时间节点。显然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要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半封建化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很难用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加以表述。
三
近百年来,史学界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的学者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是可以分割且必须分割的;有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变,这是历史的沉沦,不是时代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4]。史学界的分歧,教材表述的模糊着实给中学历史教学造成极大困惑。笔者认为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一方面不能把本身存在争议的问题复杂化,另一方面对教材前后矛盾、表述模糊的地方必须厘清。
1.要明确对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概括是科学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明确把近代中国定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胜利的实践不仅证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概括是科学的,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5]。
2.要明确作为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半殖民地”与“半封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半殖民地化客观上推动了半封建化,半封建化又为半殖民地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科学地讲,半殖民地与半封建,两者并非属于同一范畴,发展并不同步,表现也不尽相同,不能不加甄别地笼统认识和使用。
3.要明确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存在两个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独立)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半资本主义)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向上发展的趋向。”[6]
参考文献:
[1][3]李时岳.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几点思考[J].历史研究,1988(1).
[2]黄玮.再论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J].安徽史学,2000(3).
[4]汪敬虞.中国近代社会,近代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J].历史研究,1986(6).
[5]聂希斌.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认识[J].学术研究,1992(1).
[6]李时岳.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答记者问[J].学术研究,198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