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摘 要: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推荐阅读书目和阅读总量。“名著导读”作为全新的板块写进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教学也随之进入初中语文课堂。然而,在教学一线,“名著导读”教学状况并不乐观,甚至处于被忽略的境地。教师教学功利性、随意性强,学生阅读缺少动机和兴趣,阅读时间少,阅读急功近利,阅读只读不思、不写。实际上这种现状是可以改变的,教师努力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本文对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具体对策和方法举例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 名著导读 现状分析 对策
“名著导读”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人类优秀作品,与经典对话,携手大师同行,获得个性化阅读体验,培养优秀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朱永新教授说:“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对共同成长的伙伴。”师生要一起做踏踏实实的阅读者,研读名著,欣赏名著。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初中“名著导读”的教学意义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受中考考试大纲和中考题型的束缚。将名著的相关内容分门别类,看似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实际上束缚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抑制了学生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2.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名著导读”教学近六七年才进入语文课本,教师尚未找到固定的教学模式,也很少有优秀经验借鉴。通过调查,很多学校都是新学年前的寒假和暑假布置学生读下一学期的名著,写读后感,大考前背要点,而在平时教学中很难给名著时间。
这样的名著导读教学,最终导致名著文本被搁置,学生只记住用来应付考试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及应对的典型情节,对读名著缺少耐心和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而且形成投机取巧的学风。
(二)初中生“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阅读名著的动机和兴趣。在最近的一份调查中,我校初三学生中考前能将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全部读完的不超过30%,还有5%的学生未读过任何名著。究其原因,学生认为很多名著离生活的年代太遥远,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学生很难对这些书籍感兴趣,更不要提领会其中的精髓了。对于学生来说,漫画、言情小说、时尚杂志更受他们青睐。
2.学生阅读名著急功近利。相对于名著来说,学生更喜欢看感官直接的改编电影,确实很多学校也将改编电影作为名著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快餐式”阅读泛滥的今天,声像技术以鲜明的直观性、趣味性给学生带来立体的、多感官的享受,学生怎么愿意下工夫读难懂的原著呢?这种急功近利的变相阅读,无法引起学生对名著的深刻思考,名著阅读边缘化将日益严重。
3.名著阅读时间安排不合理。一些学生由于各科应试考试的压力,闲暇时间里安排给名著阅读的时间不多,往往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投入时间和精力,时间难以持久、稳定。年级越高,用于阅读的时间就相应减少,到了初三,中考压力极大,主动或被动的无法安排阅读是假。究其原因,就是从初一开始没有制订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同时教师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的激励措施。
4.名著阅读,读而不思,读而不写。在“快餐式阅读”盛行的今天,阅读资料俯首皆是,而真正的精读思考却少之又少。受此影响,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难以平静心态读书,深度阅读文本。阅读中引发的思考应该及时批注、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名著阅读,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价值,更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理解和感悟,乃至有自己的思想。
二、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的应对策略及方法举例
(一)教师要树立引领学生“回归文本”的理念。
教师首先要明确文本和作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他已经突破孤立的存在,是融会了读者及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的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题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人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关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题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改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教师要让学生在名著中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就要深入研读文本。只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紧扣文本与同学、教师交流讨论,发挥文本的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钻研文本,与文本发生交流、碰撞和对话,读出独特的体验,积极思考,完成个性化阅读。
(二)教师要率先垂范,吃透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集体指挥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必须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1.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研读文本。据调查,有些名著教师自己都没有读过,可以说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而且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所谓权威的对文本的解读,要认真品读、个性思考。教师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就要率先垂范写读后感,做学生的榜样。endprint
2.教师要博览群书,丰厚底蕴。教师要广读有关参考书籍,及时更新文学观念,不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而且要养成对参考资料研读和思考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建立文学解读体系。
3.教师要转变观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名著导读”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就像一张白纸,等着师生书写全新的篇章,又好似一个全新的舞台,等师生上演全新的剧目。教师要开动脑筋,研发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期打造有效的“名著导读”课堂。
(三)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创建“书香校园”。
1.加强对图书馆的建设。学校要切实利用图书馆,让学生每周保证至少有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到图书馆阅读。另外,还要将传统纸质文学作品同电子作品有效结合,方便学生的阅读。还要完善学生阅读的桌椅等硬件条件,让图书馆成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美妙天堂。
2.充分利用走廊、连廊等空间。可以在这些地点挂名人图画和简介,建成经典人物长廊,让书香溢满整个校园。也可以让这些地方成为学生的流动图书馆,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建立图书角和名著学习园地等。
3.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广播可以成为名著阅读的宣传阵地,可以开设“经典小说联播”、“名人点评”、“名著推荐”等节目,让校园书声琅琅,点亮学生的心灵。
(四)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1.为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名著阅读目标。读书未始,目标先行。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大纲从识记、理解、运用这三个能力层次进行了设定,随着学生阅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标应该有层次。例如:七年级上学期以摘抄为主的知识卡片,以诵读和复述故事为主,初步对阅读名著感兴趣,下学期要学会理清故事线索,复述小说故事内容,初步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并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写法。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名著导读,不可能教师一篇篇教给学生,这不科学,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名著导读教学,教师不能也不应该代替学生,充分做好引导,授之以渔,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赏析文本。
七年级上册就在“名著导读”前的“关于阅读名著”中介绍了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一是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二是略读与精度相结合。三是做点读书笔记。四是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宁夏的尤屹峰老师提出了运用“十读法”对学生进行扎实系统的阅读训练:一读,即快速感知性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二读,即理解领悟性读,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三读,即筛选研究性读,让学生自习筛选研究课文中精彩段落的精妙之处;四读,即质疑批判性读,让学生客观指出课文的不足之处或局限性。五读,即审美品读性读,让学生对作品作纵深的挖掘和剖析,作深入的理解和鉴赏,领略课文的美好境界;六度,即积累记忆性读,让学生积累记忆古今中外重要的文化知识,获得真正的语文本领;七读,即借鉴迁移性读,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视野,获得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实现语文学习的跨越式发展;八读,即致用提高性读,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广泛应用于平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九读,即创新再生性读,使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十读,即精神建构性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满足心灵深处的饥渴,满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获得精神享受和升华,达到阅读者与文本相融、相生、“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
很多大师对阅读也有许多独到的心得,语文老师应该采用最适合学生学情的方式。
左贞柏老师的名著赏析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将整本书的章节用章回体“回目”样式,令人耳目一新,便于学生掌握。第一章:恶神父教室逞私威小保尔食堂做工作;第二章:平静小城骤起风云智勇少年安度险关;第三章:柯察金钓鱼逢雅女纨绔子寻衅遇强手……
此种做法,不失为很好的借鉴。
(五)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深化名著阅读。
1.利用课前演讲讲述名著主要情节。我采用过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水浒传》。提前将重要情节分给班级的每一位同学,学生按顺序每天一位课前五分钟演讲。演讲的效果出乎我的想象,学生用精美的课件协助生动的演讲,并抒发阅读感受,无形中形成有效的竞争意识。利用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名著的热情,同时深化了学生对名著的把握。教师可以多开展类似小巧而效果好的课上活动。
2.开展朗诵比赛。一些名著,如《繁星》《春水》等非常适合朗读。通过开展名著朗读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营造良好的学习名著的氛围。
3.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手抄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并适时给予指导,学生间小组合作,确定主题,分工合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归纳整理和合作能力。
4.读书笔记展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教会学生从人物评价理解、作品结构特点探究、分析名著语言等方面评价。先在班级张贴展评,之后可装订成册供同学交流学习。
5.开展名著“课本剧”表演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举办课本剧表演活动。学生选取名著中感兴趣的片段写成剧本,在老师指导下排演成小品、相声或朗诵。在排演、表演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名著中人物、情节等的理解,遇到不同意见,相持不下时,就引导学生查资料,从而拓展了学生学习名著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批判性思考,获得审美性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廖湖生.读文学名著讲人物故事写心得体会——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尝试与反思[J].中学语文,2008(15).
[3]王剑平.中学生名著阅读对策浅谈[J].语文教学通讯,2004(32).
[4]李卫东.名著阅读.语文教学的“正规站”[J].语文教学通讯,2008(02).
[5]王君.以经典为纲,建设学生高品位的阅读生活[J].语文教学通讯,2008(2).
[6]张翠英.浅谈阅读名著[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0(01).
[7]徐明.拥抱经典,获益匪浅——由中考名著阅读题所想到的[J].新课程(教师版),200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