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香
两年前,会计毕业,公考热度不减。虽无志从政,却也参加了这让我们视为铁饭碗的公考。无心插柳,却最终获得了这一让小伙伴羡慕的岗位。自觉专业不错的我,被安排到办公室工作,自此专业荒废。每天为领导送报纸、杂志成为工作的一部分。就这样,我近水楼台先得月,与《齐鲁周刊》相遇了,每周与她必有一个约会。
近读第29期《齐鲁周刊》,赫然看到了“爱情承诺史”这一专题。爱情这一亘古的话题,承诺也伴随之时代变迁。“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我所喜欢的,与其说是承诺,更多的是两人对爱情的坚守。
读完周刊此专题中所列每个人的爱情态度,对她们中的每一个都充满敬佩。无论是视爱如命,还是豁达看开,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历经爱情,美好或痛苦,各番滋味在心头。
感性的我不能没有爱情。在每一段爱情中都努力地去爱,倾尽所有,亦收获幸福与忧伤。高中时那青涩美好却又揪心的感觉,永远无法替代。当时情窦初开,我们互生情愫,好强与责任,但又怕因此影响学业。就这样,一直在纠结中爱着。班主任三番五次阻挠,想结束,那年轻、热情、冲动的心却欲罢不能。如今,却再也无法找回那指尖轻触,片刻间全身触电般的酥麻;再也无法体会相拥背后饱含的泪水。最后的最后,是距离,是时间,让我们害怕、猜疑、分开……
害怕孤单,害怕一个人。在一次社团活动中,遇到了那个风趣、幽默的他。他是女孩子梦里的坏男孩,除了不怎么标准的体形和不怎么英俊的面容,其他感觉都好,于是我便无法自拔地爱上他。大学空闲的日子里,像所有热恋中的情侣一样,我们陪彼此上课、吃饭、看电影、打牌、去海边吹风,恨不得一天能够24小时不睡觉,那样的轻松畅快真是一种享受。美好的时光虽如烙印般深深刻入我们的内心,但毕业这个伤感的话题终究不能逃过。于是,伤心的泪水奔涌而来。这泪水是我们爱情的见证,也是我们爱情的结束。
工作后,和大部分人一样,相亲成为生活中的乐子。身边的每个人都在扮演红娘的角色。家庭条件、工作、车子、房子,这些成为见面与否的因素。爱情被明码标价,出售,不再是婚姻的必需品……
我依然幸运着,没有被相亲所拌,依然珍惜爱情。近期,又突然遇到《齐鲁周刊》这一期的“爱情承诺史”,更感幸运。这精神食粮带来的慰藉,任何情人都替代不了。只有彼此保持独立,却又产生共鸣,那才是最好的爱。因此,默默感谢《齐鲁周刊》每周如期而至,我与她的约会从来不会迟到,亦没有人先走。如果爱情也亦如此,才可谓人间幸事。
我与周刊15年
□张大庆
1999年的9月,喜爱读点报纸的我在洪家楼七里堡菜市场门楼一个报摊上购买《南方周末》时,突然发现了印有桑特拉奇带领山东鲁能夺得双冠王封面的《齐鲁周刊》。随手翻看,一下被版设计和里面的文章所吸引。
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齐鲁周刊》取代了每周五的《南方周末》,成为我的最爱。
不知不觉,周刊陪伴我度过了十五个春秋,如今因为每个周五的牵挂与期盼,都会为买一份《齐鲁周刊》而寻找报摊,偶尔错过时间,也会跑到长途车站去寻找。
正如作家莫言所题:在这里阅读齐鲁。山东是文化大省,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省会应该有一份与其对应的报纸承载厚重的文化。因此,只有《齐鲁周刊》能担此任。这些年,无论是走过五十六个民族还是对大事件的深度报道,都体现了周刊的责任与内涵。之前《消失的济南府》,让我想到当初老火车站被拆时,如果有周刊一样的媒体出来呼吁,也许就留住了文化与文明,而不是留下耻辱和无知。
15年与《齐鲁周刊》每周约会,曾经让妻子醋意大发。于是,我一边在周刊文化的墨色香气里徜徉,一边玩笑般地告诉妻子:“爱周刊,更爱老婆,这样的男人才是好男人。”
其实,能被一份刊物吸引15年,是缘分,也是幸福。在金钱横行的今天,有谁能与你相伴15年?而且还用文化浸润你的情怀,还在睡梦中与你“私奔”。当然,爱到极致必有瑕。有时也会对着某一期周刊生疑:为什么不扩大人文版面?为什么不多些厚重的文化选题?质问过后自己笑了。好的东西都会有瑕疵,少年期的周刊激情无限,有所得也有所失,但其敢于追梦15年,让我喜欢让我爱。
“我与《齐鲁周刊》”
征文启事
2014年9月1日,是《齐鲁周刊》创刊15周年华诞。
15年来,我们坚持独立品格,坚持品牌意识,从“关注国计民生,服务千家万户”到“批判、建设”见长;从“中产阶级文化读本”到“关注主流人群,关注精英人物”,秉承“有意义、有价值、有意思”之主旨,形成了周刊独特的文化沉淀,使其品牌个性深入人心。
我们坚信,文字是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彼此的心灵。
我们坚信,文字的力量与理想的光芒能够更新我们的生活。虽然有时无力,有时慷慨,但无论前行或者驻足,我们都能感受到您的目光温度。
15年的成长历程,凝聚了我们的智慧和心血,也承载了您的支持和厚爱。为喜迎《齐鲁周刊》15周年华诞,即日起推出“我与《齐鲁周刊》”有奖征文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共同回味《齐鲁周刊》成长的点点滴滴。真诚希望您用您的文字或创意,描述15年来与《齐鲁周刊》温情的瞬间和难忘的记忆。
让我们重温《齐鲁周刊》一路走来的欢喜与感动;
让我们一起翘首《齐鲁周刊》明天的发展和灿烂。
征文要求每篇不超过1200字,围绕15年来与《齐鲁周刊》有关的人和事,可回顾往事,可追忆收获,可畅谈心得,本刊将择优发表。来稿请发至:
xieyongmin0301@163.com
ywjywj001@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