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忠
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提倡自主学习,课改内在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然而,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不足,表现为重“灌输”,轻“启发、引导”,更轻学法指导;重“记忆”轻“思维”;重“单一口授”,轻“多种教学方法并用”;重“研究教材”,轻“研究学生”;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许多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例如:开展思想品德活动课小组讨论,教师帮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依据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这样的课把学生牢牢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课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演,从表面看课堂气氛活跃,但实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以上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
2.提倡自主学习,时代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受教育者不再是听话温顺的而是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小学品德与社会新教材的问世等都要求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
3.提倡自主学习,减负客观要求。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教育的大形势,要在减轻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就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二
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呢?
针对当前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从改革教法方面突破,在指导学法上下工夫,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其课堂主体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知识、能力、觉悟同步提高,课堂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成效。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激发兴趣,促进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指一个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与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针对此,提出:(1)针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活动性强的心理特征,以及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教材实践性强、行为训练突出的特点和要求。如教学《春天的盛会》时,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中寻找春天,从而促使孩子们更深刻地认识春天这一美好的季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教材的理论要求,并理解认识,最终内化为习惯。(2)经过低年级阶段的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教师可根据中年级教材跟学生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特点,为充分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置课前5分钟“说说身边事”或“谈谈所见所闻”等活动。如在教学《我爱我家》时,我让学生畅言自己的家乡。在这过程中,有的同学讲述家乡的特产,有的讲述姓氏的来源,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同学竟能对影响力颇大的民俗小说《梅影仙踪》娓娓道来,引人入胜。(3)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能力、分析能力,而教材是关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国情等内容的教育(如六年级下册《被掠夺的中国国宝》),教师可以开展“3分钟《我的中国梦》演讲”主题活动,以激发学生探索社会的热情,端正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对概念原理的探究,应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之后才能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但是教师在创设了情境之后设置的问题,应该有利于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深刻认识,不宜“单刀直入”设计结论性问题,以免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渠道。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思想品德课教师除了自己设置问题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反问、学会设置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这是课堂互动的需要,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3.讨论交流,精讲解惑。
在学生的探究之后,让学生广泛交流、讨论,使他们对于某些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规律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敢于争论。讨论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一是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一般是针对某些重点问题,或某些易混淆的问题;二是在教师精讲中穿插讨论,这种讨论往往是师生集中精力突破难点;三是实践提高环节的讨论,在了解基本事实和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者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组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这样,才能给学生留有思维和想象余地。要善于化抽象为形象,要求教师的讲授内容精要,分析精辟,语言精练,节奏精美。
4.巩固延伸,反馈提高。
这个环节以实践为主线,使学生灵活运用和掌握知识,深化知识,获得提高。必须特别关注实践环节,这是本教学法的升华。教师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进行课堂练习,目的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识记、理解”目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