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做化学实验等于纸上谈兵。从国内情况来看,在课程改革中,尽管涌现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化学课本,但有一个最显著的恒定的趋向是“走向化学实验”。有一句话很恰当地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所以我忘记,我看见所以我记得,我亲手做所以我理解。未来的社会将由“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真正有价值的是人的智力、能力,特别是创造力。以下就谈谈我对在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智力、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掌握科学认识的方法
总之,无论采取何种实验手段,都是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必须的过程,也是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提高化学素质的途径。
二、注重创设情境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除前几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同学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辅助教学的媒体种类较多,因此,要合理科学地选择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良好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中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中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的65%。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并获取知识。例如: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FLASH自制课件动画,模拟Cu-Zn原电池反应,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正负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等特点,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角度求解,发散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免疫学之父巴斯脱在寻找预防疾病的措施中,采用逆向思维,将病毒少量注入人体的方法获得成功。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破缸就是打破思维定势解决问题的典范。再如:将一个铝制的盛饮料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硫气体,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变化,从加入的物质考虑,这是学生因有的思维定势,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NaOH溶液与SO2的反应得出一个易拉罐由凹变瘪的现象。而忽视了容器本身“铝”与NaOH的溶液反应,因此漏了“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当代教育家极力倡导以下学习方式:①基于合作的学习;②基于问题的学习;③基于实践的学习。
因此,化学课程标准应始终将化学实验与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简单的为训练某个技能、验证某个知识而进行实验。此外,课程标准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的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而不局限于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化学实验。
总之,在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前提下,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化学教师必须深刻领悟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精髓,有组织、有计划、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无论化学验证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新颖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感染力,都会不知不觉在学生心里播下创造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