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曦 马璐璐
ZHENG Xi MA Lu-lu
景观综合体作为城市发展媒介的特征与构建探索
郑曦 马璐璐
ZHENG Xi MA Lu-lu
面对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景观所承载的功能、内涵与价值对于城市而言,已经超越了仅仅作为简单的风景式背景和功能较为单一绿地类型的理解,而是作为综合体,成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景观综合体提供了一种针对当代景观和城市关系认知的视角,和一种表述这种关系的语汇与工具。作为城市发展的媒介,景观综合体承载城市功能,并通过协调与重组资源,促进城市生长,成为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的回溯与经验借鉴,结合当代发展,归纳总结出景观综合体的特征:开放与战略性,渗透与弹性,整合与控制性;探讨了景观综合体构建的4种途径:功能转换,尺度拓展,资源配置,数据驱动,并结合案例进行了分析。
城市设计;景观综合体;景观都市主义;城市发展;媒介
面对当代快速城市化进程出现的环境危机,区域景观风貌的迅速变化,以及经济、人口与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景观所承载的功能、内涵与价值对于城市而言,已经超越了仅仅作为简单的风景式背景和功能较为单一绿地类型的理解,而是以综合性的处理方式成为城市空间与形态塑造的推动力[1],这类作为综合体的景观,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媒介。景观综合体成为处理当代城市密度增大、资源减少与环境恶化的有效手段。
(1)综合性是景观的重要特征,把“景观”与“综合体”合在一起使用,是强调景观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场地问题中,所具有的整合多层次、多样的复杂城市功能,协调人工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能力。
景观综合体不是规划设计方法,而是希望提出一种针对当代景观和城市发展关系认知和分析的视角,并作为一种表述这种关系的语汇与工具,或者说是区别于花园设计、功能较为单一绿地设计的不同类型。
(2)景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媒介。选择使用“媒介”,是强调在作为城市背景的同时,景观本身是动态的,具有渗透性和可见性的特点,而与“容器”、“载体”等词汇更趋向于静态的、不具渗透性、不可见的特征相区别。
作为城市发展的媒介,景观综合体承载城市功能,并通过协调与重组资源,促进城市生长,成为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风景园林学与城市设计范畴内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景观作为综合体不是新的语汇,而是基于传统的原则。历史上,从中国古代的城市营建到西方现代工业城市19世纪的社会改良,通过整合雨洪、卫生,交通,地下排水,植被等多样的功能而形成的景观系统推动了城市发展。
然而到了20世纪,由于工业化程度提升导致的行业分离与分工细化,以及受现代功能主义城市等理论的影响,城市景观逐渐与城市的其他要素相分离,从具有媒介作用的综合体蜕变为功能相对单一的绿地与公园营造,这种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2.1 古代的城市景观系统塑造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存在于区域自然系统中,自然资源是城市得以繁衍生长的根源,人工干预引导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而景观的介入,调和了这种干预下衍生的矛盾,为古代城市营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操作方法与框架,成为孕育城市文化和构建宜居环境的重要媒介。
苏州区域景观演变与古城构建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自古以来水患就威胁着这个“水乡泽国”,面对自然的考验,人们兴修水利、开凿水道、引水入城,开始为了顺应自然地理环境而进行适度的人工干预,这种内外互动的建构过程成就了古城景观构架,整个城市运行与资源系统调配都建立在这个构架中,纵横的水道不仅承担着整个古城的引水、排水、运输、防卫、净污等城市功能,也创造了古城独特景观风貌和杰出的地域文化,保证了苏州城的持久繁荣(图01)。[2]
颐和园昆明湖营造与北京城景观水系统完善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作为元大都的北京城建城之初内城水系的水源引自紫竹院内泉水,而后清代在西郊修建昆明湖作为水库调蓄西山汇水,消除水患,灌溉农业,并开凿昆玉河、长河与内城水系沟通,保证了内城水系的水源补给和雨洪调节,同时也保证了与内城水系在城东贯通的,位于下游的通惠河水量补给与水位控制,通惠河是连接京城与东郊通州京杭大运河北端点的人工河道,经大运河漕运运抵通州的南方物资,须再经由通惠河运抵内城。而在昆明湖建成之前,由于上游水源不稳定,且北京地势西高东底,通惠河水位常无法满足漕运要求,船只经常搁浅。可见颐和园昆明湖的修建首要任务是调洪蓄水,为城市生活用水、漕运以及农业提供供给的基础上形成的皇家园林,虽偏于北京城西郊,但对城市发展的意义重大。[3]
2.2 景观作为工业化城市改造与社会改良的手段
18世纪中叶后,工业革命带给城市的负面影响在卫生、贫困、污染等社会问题上日益突出,而逐渐兴起的中产阶级开始对城市开放空间有了更强烈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整合多种功能以缓解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林荫大道和公园出现了,作为一种社会改良措施逐渐兴起,成为城市中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绿色、健康、卫生的活动场所。
1832年的巴黎霍乱流行病为巴黎启动城市重建工作提供了动力。豪斯曼(Haussmann)1852至1870年间的改造包括拓宽巴黎街道、修缮下水道和城市供水系统、修建大型房屋和豪华旅馆等(图02)。让巴黎从布满小巷、形状不规则、陈旧的中世纪小城,转变为街道宽阔豪华、空间疏落有致的工业革命时代现代都市。通过宽阔的林荫大道作为媒介,整合了下水道、供水系统、交通与城市景观系统。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混乱、城市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规划设计的波士顿公园系统,恢复了波士顿盆地中查尔斯河流域的自然状态,从而达到控制洪水泛滥和改善河流水质的目的,同时整合了潮汐减灾,行车道路,房地产开发等城市功能与一体,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景观空间框架,推动了城市有序健康发展(图03)。[4]
景观综合体通过对城市资源(自然与人工资源)的统筹和调配,推动了城市更新与发展,这在更广泛的层面被理解为能够行使“城市”功能的媒介,显现了开放与战略性,渗透与弹性、整合与控制性的发展特征。
3.1 开放与战略性
景观逐渐从较为单一功能、内向性的结构中解脱出来,通过在尺度与功能上的拓展,获得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开放性,以此构建向城市完全开放的综合性景观框架,与整个城市发展相协调。[5]
在这个过程中,开放性使景观与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并上升到城市战略层面,在有效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同时,挖掘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促进恢复地区的活力,成为城市发展媒介。
3.2 渗透与弹性
城市的空间形态是人工干预自然资源的深刻反映,在干预过程中产出的矛盾导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景观综合体作为媒介,能够促使自然过程与城市发展的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综合的人工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为城市环境增强了自净能力,提升了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凸显了生态的渗透性。这种生态功
能为景观综合体在自恢复能力方面具有了弹性发展的特征,这里的自恢复能力指的是一个系统在历经干扰后仍能动态的保持其基本功能和结构的能力。[6]
3.3 整合与控制性
景观在不同规模的区域尺度范围内,依据城市特有的自然、地理、经济、人文、历史和本土文化等属性,通过合理协调和调配多元化的城市功能,例如交通网络、市政设施、自然要素等,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自然与人工干预之间的矛盾,体现了作为城市发展媒介的控制性和整合复杂关系的能力。[7]
景观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空间,也介入城市结构,成为行使城市功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综合体,本文对景观综合体构建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4.1 功能转换作为发展的基础
景观综合体介入城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构成景观的元素由原有较为单一的功能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功能转变,例如植被、水、地形等构成要素。这种转变需要从景观综合体的视角,重新审视既定组成元素的多功能性的拓展,并进行重组,以承载景观综合体的复杂性和多功能性需求,作为承担和引导城市发展的基础要素。
加拿大多伦多市当斯维尔(Downsview)公园设计竞赛一等奖方案“树城”,强调了对原有景观要素“树”的功能转换(图04)。方案中没有设计具体形式,而是提出用树木代替建筑作为城市扩张的催化剂,通过自然植被的延伸在城市中创造密度,以持续不断地种植为城市发展增加财富,最终使公园形成一个由自然元素构成的城市领域——树城。通过场地中自然系统的发展,以及人的活动对场地造成的影响,来逐渐形成公园景观的形式。[8]
4.2 尺度拓展作为生长的框架
不断拓展的尺度在当代景观实践中推动了解决更为复杂问题的方式。大尺度景观项目的面积大多跨越几十到几百公顷,且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融为一体,对于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整合复杂城市功能、控制城市生长提供了框架,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宜居、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9]
英国伦敦2012年奥运会选址在伦敦东区一个破败、萧条的贫民工业区,在奥运会结束以后,这里将成为新区,并以建设欧洲最大的公园——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重塑该区域的公共景观系统,巨大尺度的景观综合体推动了新城区发展(图05)。2014年4月,经过景观改造后公园重新开放,外围新城的地产开发也随之启动,建设的第一阶段还包括保障性住房、零售空间,游乐区和公共花园。
4.3 资源配置作为协调的手段
当代景观实践的关注重点从对某个地块具体方案的解决策略逐渐转移到对区域尺度的资源配置上来,通过对多种类型的环境要素进行重新调配,可以实现对破碎化城市肌理的缝
合与重塑,[11]带动整个城市的更新和发展。
北郊森林公园地区在北京市总体规划中作为四大郊野公园之一提出,涵盖了北京北部近郊地区约500km2的山区和平原区。从市域看,北郊森林公园地区是联系北部山区和市区的关键连接体和生态过度地带,由于位于盛行风方向,也是市区的核心氧源地,这些资源需要重点维护完整性(图06)。
通过选择关键资源要素即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气候气象、土地利用、风景、生境、环境质量、交通、特殊价值等作为影响因子,对区域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估(图07),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现状用地性质,最终选择了该地区8块用地作为郊野公园的具体建设区,形成了北郊地区的郊野森林公园群。通过郊野森林公园群把区域内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与再分配,实现了地区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近郊地区城市化的综合性媒介(图08)。
北京市朝阳公园面积约278hm2,是四环内最大的城市公园。园内以大尺度的水体、树林为基底,融合了公共艺术馆、体育运动项目、后工业景观、时尚休闲等活动设施与景观类型,突出了综合性与参与性,并突破了公园界限本身,对所在的城市片区内相对分散且各自独立的资源进行了再组合和再配置,如外国使馆区,高端住宅区,购物餐饮区和精品商业区等,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益。
朝阳公园作为综合性景观,推动了城市片区动态发展与健康生长,并衍生和开发出了更多经济类型与新兴产业,增强了吸引力和魅力,使得整个片区成为北京市最具活力、经济效益最好,最吸引人的城市区域之一。
4.4 数据驱动作为整合的工具
利用场地各类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已经成为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由于当代景观实践呈现出巨大尺度,土地状况复杂多样,会获得大量基础资料与基础数据。如何把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有效整合进行分析,运用数据作为项目进展的驱动,以合理的调配现有资源、最大化的发挥场地潜能,得到更具说服力和更具解释性的最佳方案,是当代景观实践中的重要内容。
作者参与的北京市大西山地区绿化景观提升与林相改造项目。项目基于林木小斑数据资料(图09),利用GIS技术对区域关键资源,如道路视域(六环路、北清路、游客视点等)、坡度等因子进行叠加,划定了重点植被彩化提升区域。并根据林地小斑资料的郁闭度、土地使用权、盖度等级、灌木优势种、优势树种等关键因素,将其主要依据林地郁闭度分成3个改造等级,兼顾各面域期望所达到的整体效果,制定出不同的林相改造策略(图10、表01)。同时将区域内分散的行政机构、复杂的土地权属、林木权属与景观斑块协调整合,重塑了各区块间的联系,增强了景观延续性,完善了自然、人文风景区与城市共生发展关系,成为实现区域资源调配的重要战略媒介。
当代景观实践越来越表现为尺度巨大、功能复杂、内容丰富的特点,受到社会更多的期待与关注。景观综合体可以被看作是对景观与城市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的回应,提供了一个视角和一种表述的方式。
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只有通过积极拓展思路,探索从不同的视角认知,并进行清晰的专业表述后,才能够创造性的提出专业的策略,构建框架以指导新的实践,解决新的问题。
致谢: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李雄教授在项目实践中的支持与指引,感谢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鑫同学的GIS技术支持,感谢文中所列作者参与实践项目的项目组所有成员的支持。
注释:
图01引自参考文献[2],由马璐璐改绘;图02引自Howard Saalman.Haussmann:Paris Transformed[M].wer press,1971;图03引自Cynthia Zaitzevsky. Frederick Law Olmsted and the Boston Park System[M].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图04引自Julia Czerniak. Case:Downsview Park Toronto, Harvard Design School [M].Prestel Verlag,2001;图05引自James Corner, Landscape Architect,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Repurposing the South Plaza of the Olympic Park[DB/OL]. Ebookbrowsee,(2013-10-06)[2014-01-01].http:// ebookbrowsee.net/repurposing-the-south-plaza-of-the-olympicpark-james-corner-landscape-architect-james-corner-fieldoperations-0-pdf-d593273125;图06、08由董晶晶绘制;图07、09、10由王鑫绘制;表01由马璐璐绘制。
[1]James Corner.Landscape Urbanism In The Field,The Knowledge Corridor,San Juan,Puerto Rico[J].Topos-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2010,71:25-29.
[2]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侯仁之.北京城的生命印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尤传楷.“翡翠项链”是合肥人的骄傲——从波士顿“宝石项链”说起 [J].中国园林,2001,(5):13-14.
[5]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 2010,(11):6-11.
[6]杰克·埃亨,张英杰.可持续性与城市:一种景观规划的方法[J].中国园林,2011,(3):62-68.
[7]聂进.景观资源的整合与创新[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8]张健健,王晓俊.树城:一个超越常规的公园设计[J].国际城市规划,2007,(5):97-100.
[9]James Corner.Shelby Farms Park [J].Topos-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2009,66:16-21.
[10]Fawcett Eleanor,Jones Nathan.London's OlympicLegacy Landscapes [J].Topos-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2011,75:72-77.
[11]Jane Amidon,Two shifts and four threads Economic and ecologic challenge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J]. Topos-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2012,80:16-20.
郑曦/1978年生/男/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北京 100083)
马璐璐/1990年生/女/山东人/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专业2012级硕士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北京100083)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in Practice of Landscape Complex as Urban Development Medium
Facing the current rapid urbanization, as far as city is concerned, the functions, meanings and values of landscape have gone beyond the original understanding merely as simple scenic background and single functional greenbelt. Instead, landscape as complex, has become urban development impetus. Landscape complex is a kind of cognitive perspective or len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mporary urban landscape and urbanism; it is also a kind of rhetoric or approach to express the relationship. As a medium for urban development, landscape complex carries the urban functions and promotes urban growth by coordinating and restructuring the resource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fabric. Through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cases and the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complex: openness and strategics, penetration and flexibility, integration and controllability.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four approaches for landscape complex establishment with cases study: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scale expansion, resource reallocation, and data-driven.
Urban Design; Landscape Complex; Landscape Urbanism; Urban Development; Medium Foundation item: 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Team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Academic Research "(TD2011-3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术研究团队建设”(TD2011-35)
TU986
A
1673-1530(2014)02-0016-06
2014-02-01
修回日期:2014-04-15
风景园林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