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农村 自主研修 集团作战——如东县马塘小学教育科研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2014-08-15 00:53曹爱东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育

曹爱东

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对引发学校变革、生成学校自主发展能力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是学校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的有力保证。当前,科研兴校的理念不仅仅是促进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句时髦口号,而且正在成为多数学校校园内蓬勃兴起的文化现象。

什么是学校教育科研文化?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科研文化是在学校实施“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以科学理论为依据,以教育改革为指向,经过长期实践,积淀形成的一种校园研究氛围、管理制度和教师精神,它体现了广大教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一个学校教育科研文化一旦形成,校园内将会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持续地影响和促进一批又一批教师的成长,而不会因为校长的离任和教师的调走而缺失。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小学是一所农村集镇小学,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就开始起步,成立全县第一家教科室,开展课题实验研究。30多年来,学校一直把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在实践中摸索,逐步形成传统品牌,校内教师群体凝聚成一股学习、研究、反思的力量,上升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教育科研的力量不仅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成为全体教师认同和恪守的价值观念,而且重整了学校办学理念,提升了科研品位,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农村集镇学校特点的教育科研文化。

学校在教育科研文化建设上,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立足农村,自主研修,集团作战”的特色。

一、立足农村,形成教育科研文化精神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我们沿海地区,每个家庭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学生人数逐年减少。随着教育区划重新调整和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部分村小、办学点逐步取消,农村集镇小学逐步成为我们江海平原地区的学校主体。这里的教师为人淳朴,工作认真,不怕吃苦,甘守清贫,乐于奉献,唯一缺乏的就是专业引领和文化浸润。我们就抓住农村集镇教师的特点,集中研究农村教师的成长路径,利用教育科研强大的凝聚力和提升力,把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教育科研,引领他们走教育科研之路,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享受成功与幸福,打造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

立足农村的教育科研文化体现农村乡土气息,努力促使教师形成教育科研文化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求教师塑造三种精神:一是“烛光精神”。一次学校组织教师开展沙龙研讨活动,突然停电,引发教师进行“烛光沙龙”,后提升为“烛光精神”,就是奉献精神。作为一所农村集镇小学,教师各方面的福利待遇相当微弱。但是,全校教师豪情满怀,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在教育工作中默默无闻地耕耘。他们不羡慕外面的花花世界,守着一方净土,坚持立足本职,不跳槽,兢兢业业抓教学,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埋头伏案做学问,拿起笔杆写文章,不图名,不为钱,只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了新农村教师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学校有位女教师结婚时不买嫁妆,买电脑。二是“海子牛精神”。海子牛是我们黄海边的一种牛,常年在黄海延绵几十公里松软的沙滩上来回奔走,拖拉海产品,特点是吃苦耐劳,以此比喻教师的吃苦精神。从事教育科研是件苦差事,不仅花费大量课余时间,而且要耗用许多脑力劳动,付出加倍的艰辛。学校教师具有乐于吃苦的精神,他们经常起五更,带半夜,坚持每天读书学习。为了做好教育科研工作,他们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归纳、撰写报告等一系列科研实践工作。有人问他们是否太苦了,他们说,当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一点成果时,特别是当写成一篇文稿公开发表或获奖时,其成功的喜悦使自己感到虽苦犹乐。三是“金点子精神”,就是创新精神。教育科研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贵在有新意,倘若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科研成果难出上乘佳作,更难以发表获奖。学校教师在教育科研工作上肯钻研,坚持做到实践经验新,吸取信息新,挖掘题材新,运用理论新,抱着创新精神去从事研究。学校每年征集两次教育教学提案,并评选“金点子大王”,定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召开“异想天开话创新”座谈会,进行思维大碰撞,发动全校教师为教育教学献计献策,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育科研提供了新视野,为撰写文章提供了新课题。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科研文化一旦形成教师的内在精神,成为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具备文化的品质和力量,就会不仅把教师凝聚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科研的过程中唤醒教师潜能,发挥创造力,开发智慧,最终提升理念,进而转化为行动。

二、自主研修,营造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农村集镇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交通不方便,信息闭塞,教育科研专家、大学教授一般来得少,就是能来学校也花费不起。所以,学校组织教师自己学习教育科研理论,掌握教育科研方法,鼓励教师自学、自研、自我反思和提高,让教师想学、愿学,积极营造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为了鼓励教师读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学校利用早晨的时间,组织教师在阅览室里“早读”,营造了教育科研文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鼓励通过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逛书店,自由购买教育理论书籍,回来后学校凭发票报销,教师人人享受自由购书权,购书积极性非常高;给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每天至少看报或上网一次,一周至少看一本教育期刊,一个月至少看一本教育书籍,每学期摘录教育科研卡片100张,让读书成为教师课余的一种生存方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勤奋读书,请图书室管理员统计借阅情况,每学期评选一次读书积极分子,让图书馆里的每一本书都有人读;到教师家中拍摄藏书情况,评选藏书家,让教师家庭溢满书香。自发购书、自愿藏书、自觉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兴趣爱好,促使每一位教师洋溢着书卷气。

为了让教师能够得到专家和名师的指点,学校鼓励教师登门拜师,寻求理论指导。除了在校内拜师外,更多的是鼓励教师向校外的教科研专家学者拜师。特别是倡导鼓励教师利用参加研讨会和培训学习的机会,走访朋友同学,拜访领导和专家,主动递交文章,征求意见。学校要求教师外出期间尽量做到一不看电视,二不打牌,三不游玩,将时间和精力花在培训学习上。外出教师回校后要求做到“四个一”(上一节汇报课,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一条建议,写一份收获体会,在学科组内作一次汇报),最后经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签字后才能报销出差费用。人本的管理和硬性的制度促进教师形成职业良知和行为自觉,逐步成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风格和姿态,有效地保证了外出研讨学习的实效。

青年教师有朝气,有活力,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建立了青年教师研究组,利用每周星期三晚上时间,开展“相约周三”校本研修活动,集中全校青年教师在一起开展学术沙龙、即兴演讲、网上写作、博客论坛等活动,学校给教师搭台子,促进相互交流切磋,引领反思,提高科研水平,使他们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和格局。

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催生了厚重的教育科研文化,浸入到教师的思想意识与实践行为中,继而内化为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新生的文化力量——克服自身惰性,促使他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长此以往,在这样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中,教师的兴趣逐步向教育科研转移,并成为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也促进了教师的素质在科研中提升,一批又一批原先素质一般的农村集镇小学教师逐步成长为科研型教师、学者型的教师。教师的成功在科研中得以体现,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科研能手。

三、集团作战,落实教育科研文化策略

教育科研文化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它的形成是学校教师集体参与、共同打造的结果。一两个专家、三五个名师可以引领教师,但很难形成科研文化的主流。只有将教师无序的、自发的个体研究发展为有序的、自觉的群体研究,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和精神,形成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追求,才能推动学校教育科研文化的发展和形成。

截至目前,马塘小学教师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4300多篇,论文获奖2600多人次,被有关媒体誉为“全国之最”“马小现象”。其实,学校采用的就是集团作战的教育科研文化策略,具体体现在三个“100%”:100%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100%的教师有文章发表,100%的教师有论文获奖,校内形成了一个勤于研究的科研型教师团队,一个善于笔耕的教师研究共同体。4300多篇文章不是几个教师写出来的,而是教师全员参与、长期笔耕不辍的结果,就连档案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和校医也分别有10多篇文章发表。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教师的发展只能算作学校的1%,只有全体教师的成功才能铸就100%。

如何形成集团作战的态势,并且取得大面积丰收的科研成果?学校要求教师一是要树立大教育观。研究问题范围要广,研究内容不仅仅是本学科教学,还要涉猎学校管理、德育、班队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二是循序渐进。让教师埋下头来,潜心教育教学研究,不要想一口吃成大胖子,不要认为问题小而不去研究,不要认为文章小而不写。哪怕是豆腐块的文章,哪怕是在学生报刊发表,都是教师在教育科研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三是因人而异。学校要求教师每月投稿至少一次,每学期参加论文评选至少一次。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有差异,学校就对教师实施分层要求,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科研成果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要求。例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的科研成果分别要求在省级、市级和县级以上不同层次获奖或发表。全校教师人人立军令状,限期达成。四是集体打造。学校组织对青年教师的文章进行集体评点、修改,集中寄送参评,确保文章能发表或获奖。五是注重激励。学校除了根据科研成果的档次颁发奖金、赠送教育报刊等物质奖励外,重点突出了精神奖励和信息奖励。学校编印《马小简讯》、《马小教苑》、教师论文集,定期公布教师发表文章、论文获奖以及参加教学比赛获奖的情况,交流内部信息,相互了解,相互激励,达到教师间你追我赶的教育科研态势。学校通过评选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颁发“曹玉兰教育科研奖”、评选“教海扬帆”教育教学成果等途径,开展科研成果展评,精心布置了学校科研成果展览室,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台,供来宾参观。让教师人人争学校科研成果的一席之地,最终全校科研成果达到座无虚席。

回顾30多年的办学历程,马塘小学牢牢抓住教育科研办学特色,着力打造教育科研文化,带来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不仅锻造了一支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而且培养了一批批肯钻研、会劳作、有智慧的学生。学校先后培养了3位特级教师、4位全国科研型校长、3位全国科研型教师和100多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为县、市输送了50多位优秀教育行政管理人才。市县教育部门誉称马塘小学为“人才的摇篮”“领导干部的黄埔军校”。在科研型教师的影响和悉心指导下,学生先后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章1900多篇,在全国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2600多人次,原国家副主席王震给学校题词:“科学育人”。学校教育科研文化的打造不仅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促使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后劲十足,得到中学教师的一致好评。学校连续多年在全县小学综合评估中位居领先地位。因为教育科研工作成绩显著,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其从全省成千上万所农村集镇小学中脱颖而出。1978年学校被列为江苏省14所重点小学之一,1981年被定为江苏省第一批实验小学。学校连续十一次蝉联省文明单位,四次蝉联省模范学校,三次蝉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国红花集体、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素质教育先进集体、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数十项省级以上殊荣,被誉为“中国农村小学教育一枝花”。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