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卫娟,史宏灿,郑 英,陈轶群 (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扬州 225001)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成为英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措施,逐渐被世界各国高校接受并推行。导师制一直是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末将这一模式应用于本科生教育,发现该模式在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医学生的过程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扬州大学医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临床医学专业推行全程本科生导师制,对实现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1 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需求 卓越医学人才的特征是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初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具有批判和质疑精神,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专业人才[1,2]。长期以来,5年制医学本科生存在学业负担重、基础课程枯燥乏味、临床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往往导致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差强人意。另一方面,本科阶段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自控能力差。因此,导师制采取“一对少”的教育方式,不仅有助于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使医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1.2 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的需求 国内目前的教育体制常常把“教书”和“育人”看作是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专业教师传授知识,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品德工作。事实上专业教师在学生思想品德、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情怀的培养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导师制的实施很好地实现了教书育人的二合一,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辅助手段。导师制具有双向互动、参与式、启发式的特点,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导向、以交流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医学本科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组合在导师的团队下,高年级学生可以向低年级学生交流学习经验、临床操作能力等;低年级学生可主动培养自己在知识、技能、人文交流沟通上的能力,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1.3 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法偏于呆板,质疑甚少;师生关系过疏,交流不够;注重技术传授,忽略人格陶冶。由于高校教师晋升职称的要求、以及教师绩效的考核更多偏重于科学研究工作,且教学工作更多仅仅停留在数量上,缺少科学有效的质量考评措施,导致教师主观上“重科研、轻教学”。导师制的实施,给教师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思想政治以及学业状态提供了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自觉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并主动关心学生的成长状态。导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广泛的医疗经验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在与学生的直接接触中做到游刃有余。另外,当导师与思维活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学生接触过程时,会在精神上更年轻、学识上更丰富、品性上更端庄,这种积极的互动将达到教学相长的共同目标[3]。
2.1 合理的顶层设计 扬州大学在2000年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近年来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全程实施导师制。学院制定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强调实施导师制的意义,明确导师与辅导员工作的区别、导师聘任条件、工作方法等。学生工作实行以班级为基础的管理,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辅导和教育,而导师全程参与育人工作,主要负责学生专项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从而成为本科生的“人生向导”。
2.2 完善的工作机制 导师的选拔经过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初筛,以及与学生的双向互选过程完成。导师必须师德高尚,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懂得教育规律,知晓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规定。导师还应具备较高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学习指导能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老师均可担任导师。在与学生双向互选前,首先将各位导师的个人简历公布于学院网页,学生在了解导师情况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选择自己的导师。为保证质量,每位导师仅能指导2名学生。
学院明确导师的职责。导师在学生道德素养、学业生活、临床思维与技能、科学研究、考研就业等方面全程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和有效果。掌握学生课内外的各项学习动态,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智力和能力发展,作出恰当评价和建议。导师要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深厚的学术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医学职业特殊心理品性的培养。
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学科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及其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包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导师可对学生进行临床指导,低年级时跟随导师诊治病人,增加对疾病症状的感性认识;高年级时可熟悉医疗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增强实习适应能力;实习阶段中,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临床实践,医患沟通训练。导师可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还可对学生的继续深造和就业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策划。
2.3 科学的管理制度 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承担导师任务的积极性,以及确保导师指导质量,学院制定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如导师带教本科生将计为绩效工作量,并作为优秀教师的评选条件之一。导师带教本科生的工作与研究生带教名额的分配挂钩。为保证导师与学生联系的稳定性,导师的每届任期为5年,本科生导师隔年承担带教任务。学生每学期至少3次(包括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向导师专题汇报学业情况。导师针对每位学生,填写本科生导师指导情况记录。
学院本科教学委员会每学年对本科生导师考核一次,考核内容涉及指导学生的工作态度、指导方法的科学可行性、学生对指导老师的评价等方面评估导师履职情况。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种,并计入教师年度考核档案。对工作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导师,学院给予表彰和奖励,且与教师聘任与晋升挂钩;对工作不负责任者进行批评教育直至取消其导师资格。
2.4 学生的培养成效 导师制的实施在临床医学专业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从学生角度看,与自己敬佩的老师直接接触,是令人激动并鼓舞人心的。从教师角度看,有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培养其临床专业特长和科学研究能力,从而某种意义上可以培养本领域的“后起之秀”。从学院层面来看,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率维持在40%-50%之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成绩逐年提高。特别是2013年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考试成绩超过国家平均成绩18%,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每年可获得至少3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5项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在2013年举办的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医学院学生首次获得二等奖。与过去相比,取得明显进步。
3.1 精细化运作 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之间推行导师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导师的素质以及工作态度。因此从学院层面精心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来遴选优秀的导师、调动导师的工作热情、科学评价导师的工作成效等,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使老师认识到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从而增加工作热情,最终在师生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形成“一心向学,一心育人”的良好氛围,为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提供重要保障[4]。
3.2 动态化管理 由于专业教师的职称、高教年限情况的不同,导师本身对该项工作认识的差异,导致指导学生的成效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管理层面要加强过程管理。定期对导师进行培训,改变观念。有的导师仅仅看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不注重人格的培养。教学管理部门须定期了解导师的情况以及学生反映的情况,而不能出现将学生分配给导师,直到毕业时才进行评估的情况。学院注意对优秀指导案例的挖掘,进行宣传和报道。加强优秀指导老师的评比,对学生反响意见较大的导师,要进行批评甚至更换导师。导师出国超过3个月以上,也必须合理安排好带教工作。
3.3 合理化奖惩措施 导师指导本科生工作,一定要在物质待遇上进行体现。另外,大多数导师比较重视研究生的招生,因此将研究生带教与本科生带教工作挂钩,将促使导师重视本科生带教工作。导师不履行其职责的,将不给予其研究生招生名额,并在当年度不能参加职称评审。优秀本科生导师将作为教学名师评比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些措施将为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效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合理的顶层设计下,基于完善的工作机制以及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将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向社会输出德艺双馨、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医学人才。
[1]施建明.医学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74.
[2]龚卫娟,史宏灿,王劲松,等.省属综合性大学卓越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初步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6):605.
[3]张宝,郁昊斌,刘飞,等.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及过程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13.
[4]孙丽君,朱嘉琦,周凌,等.本科生导师制在临床医学院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