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2014-08-15 00:53宋运来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18期
关键词:鱼缸种子孩子

宋运来

小品是历年春节联欢晚会的重头戏。在这类语言节目中,会听到逗人欢乐的台词:“长得跟闹着玩似的”“长得一表人渣”“长得难看的可以留下”“你觉得像你这种站起来都像没站起来的人都站起来了,我还有什么理由坐着啊”“人是微缩的,内心是猥琐的”“你不也单身么”“你怎么知道啊”“看长相”“管谁叫阿姨,满脸褶子还卖萌”……嘲笑长相差的、嘲笑矮个子的、嘲笑单身的、嘲笑老年人的不一而足。南桥先生针对这种现象批判道:“拿弱势群体取笑的行为,经春晚类高影响力节目的传播,成了一种恶俗传统。”“这类幽默,是一种没有牙齿的幽默,咬不着社会上真正丑陋的人。”

众人皆乐,我独醒。起于特殊教育的梁好先生,有着天然的博爱情怀。他用他那独特的第三只眼睛打量着当下的教育。

我们很多教师看似与学生最亲近,从早到晚,一直与孩子们在一起,似乎跟孩子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其实,在这熟悉的背后却并不一定没有心理的距离。梁好先生发现:熟悉不等于了解,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彼此相融,达到美好的境界。

现实教育生活中,用一套教育模式,去规范,去约束,去要求,去改变个性迥异的孩子。梁好先生看到教育统一性对孩子成长的伤害,呼吁“教育不能削足适履”。因为教育是面向学生的,不应是面子工程,而学生是个性独特的人。如若将学校变成军营,将学生等同于战士一样去训练,那么,绝不是学校德育的成功,而是教育的失败,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严重误区。梁好先生建议:别让统一抹杀了学生个性。从一次小学生虚假的演讲,梁好先生忧虑如何进行“真教育”。从一次儿童电视大人模仿秀,梁好先生感到童真的缺损、童年的迷失,感慨“农村的野孩子们,就像田野里的野百合,透亮,洁白。没有人为的修饰,没有刻意的雕琢,他们是真正的孩子,而只有这些真正的孩子才拥有真正的童年”。由先天专业能力不足的民办教师到成就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梁好先生得出“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育哲理。

梁好先生是位讲故事的高手,善于把复杂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如,他把教育孩子比作播撒种子。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许他们的芽发得慢一些,发得晚一些。教师应该反思:我们种下的这颗种子是否适合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到底适合什么样的种子?我们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种子?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他把教师的生活环境与心境,比作鱼缸与鱼的关系。选择不了鱼缸,可以选择成长;改变不了环境,可以改变自己。打破心中的壁垒,每一只鱼缸都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梁好先生是位“草根”教育时评家。2011年,我在安徽宿州市埇桥区一所学校礼堂里执教语文公开课,课后与当地儿童文学作家张杰先生合影。这时舞台上快步走来一位面目清秀的年轻帅哥,自报家门说:“宋老师,我是梁好。”在这之前我们彼此在博客文字中相识过,但这个瞬间依然让我感到十分惊讶。那位在《中国教育报》佳作不断的梁好先生,竟如此年轻。我感叹有志不在年高,名人就在当下,名人就在我们普通民众中,他们皆发于畎亩之间。

梁好先生的新浪博文,更新非常快。或讴歌,或批驳,或鞭笞,或立论的时文刊发于《中国教育报》等国内30余家期刊,它们宛如鲁迅先生如刀之笔,解剖着当下的教育事件,十分辛辣。他说:“有很多教师,教书不是目的,赚钱才是真理。教育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是一种捞钱的工具。卖教辅、办辅导班,将教育与金钱挂上了钩,将师生关系演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编入本书百余篇一事一议的短文,是他近年来针对教育热点事件、偶发事件、司空见惯事件的针砭犀利之文。

梁好先生用呐喊呼唤教育正能量。他用或温暖或炽热的文字讴歌坚守教育阵地的普通教师们。他对孤岛上常年执教的两位教师,这样赞美道: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又在时刻解构着我们固有的价值体系。我们的教师又有多少个能够像孤岛上的两位教师一样简单地从事这高尚而伟大的教育事业呢?又有多少位教师教书仅仅是为了孩子们呢?他提醒教育同仁:真正的职业幸福,应当源于教师教育行为本身的快乐,而非教育结果的优劣。如果一味放大教育的结果,那么注定会忽略教育过程中师生交往的体验,忽略教育对于教师心灵的自足。对贴着地面行走的教育智者,魏书生、于永正、李镇西、窦桂梅等名师倍加推崇;对眼里只有学生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传奇人物雷夫赞不绝口;发掘陶行知、陈寅恪、杨振宁等大师育人的细节,弘扬他们的人格魅力。

作为语文人的我,时常追问教育是什么?几十年而不得求解。梁好先生却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我们道破了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什么。这可是诸多教育家苦苦求索的命题。

2013年4月6日于南京韧竹斋

猜你喜欢
鱼缸种子孩子
鱼缸里的杀手
鱼缸水
桃种子
家里的小鱼缸
可怜的种子
孩子的画
冰立方鱼缸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