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笔下的江西古村落

2014-08-15 00:55胡小莲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董氏徐霞客乌江

胡小莲

(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北黄州 438000)

徐霞客是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其所著的《徐霞客游记》记载了许多古村落。《徐霞客游记》之《江右游日记》记述其在崇祯九年(丙子,1636)十月十七日由浙江常山入江西,大致经玉山、上饶、弋阳、贵溪、金溪、建昌(今南城)、新城(今黎川)、南丰,又折回建昌后,西行至宜黄、乐安、永丰、吉水、吉安、永新,北行至湘赣边界的武功山,入湖南,此时已是第二年(丁丑,1637年)正月初十。沿途记述了山川景色、村落风貌与风俗民情,为我们展现了一一幅生动的明代江西地理风物画卷。所记胜景主要有弋阳龟岩、贵溪象山、建昌麻姑山、永新梅田洞、湘赣边境的武功山。徐霞客不仅对奇山异水情有独钟,寄意幽深,以浓笔重彩进行描述,而且对途径的村落给予关注,对仅有数户人家的小村落一笔带过,而对人口繁盛、景致独特的大村落均着意描述。

一、曾田村

明崇祯九年(1636)十一月二十五日,徐霞客进入江西乐安境内,游历曾田、流坑两村。丙子年(1636)十一月二十五日记述云:

是日为冬至,早寒殊甚,日出始行。西南五里为药腊。又五里为曾田,其处村居甚盛,而曾氏为最,家庙祀宗圣公。[1]

上引文字中的曾田,即为今江西省乐安县鳌溪镇罗山村。罗山村约有两千人口,绝大部分为曾姓。村子里保存着数十幢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规模庞大,门前青石条长约10米,牌门楼呈燕尾形,为精细木雕,山水、人物、飞禽、走兽无不神采熠然,惟妙惟肖,有双龙盘珠、鱼跃龙门等图案,气韵生动,栩栩如生。柱头、房檐、祖台、鼓门、桁条、石磉,雕刻精细,工艺高超,历经几百年而保存完好。它们对研究宋明清时期江西地方建筑艺术和风俗民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统计,罗山村在宋、明、清三代,共有二十七人考中举人和进士。

二、流坑村

徐霞客游访曾田后,又渡溪、登山、越岭,进入流坑村。十一月二十五日记述云:

从此转而南,渡溪入山,乃中华山之西北麓支山也。中华在华盖西南三十里,从药腊来,循其阴西行,至是乃越而转其西北。又三里为馒头山,见溪边横石临流,因与静闻箕踞其上,不知溪流之即穿其下也。及起而行,回顾溪流正透石而出,始知其为架壑之石也。余之从乐安道,初览其《志》,知其城西四十里有天生石梁,其侧有石转运,故欣然欲往。至是路已南,不及西向,以为与石桥无缘,而不意复得此石,虽溪小石低,已见“天生”一斑。且其东北亦有石悬竖道旁,上如卓锥,下细若茎,恐亦石桥转运之类矣。又南一里为黄汉。又南逾一小岭,一里,是为简上,为中华之西南谷矣。从此婉转山坑,渐次而登,五里,上荷树岭,上有瞻云亭。盖岭之东北为中华,岭之西南为雪华,此其过脉之脊云。逾岭南下二里,至坑底,有小溪,一自东北,一自西北,会而南。三里,出源里桥。又三里则大溪自东而西,渡长木桥至溪南,是为流坑。[2]

徐霞客循中华山北麓而来,过馒头山,观奇石,上荷树岭,渡桥而至流坑。徐霞客描述流坑村云:

其处阛闠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大溪之水,东五十里自郎岭而来,又东过大树岭,为宁都界,合太华、中华东南之水至此,西八里至乌江,又合黄漠之水南下永丰焉。是日午至流坑,水涸无舟,又西八里,宿于乌江溪南之茶园。[3]

此日记中所云“乌江”,其实并非江,而是河,即乌江河。乌江河是乐安县两大河流之一,属赣江水系,发源于吉安市永丰县的中村境内,经该县石马镇流经乐安县,注入永丰县恩江,最后汇入赣江。乌江河在乐安县境内流程大约六十公里,河水清澈见底,河道九曲回环。流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西南部,毗邻江西省宁都县东韶乡。徐霞客在江右游日记中三次提到“宁都”,但终未进入宁都境内,殊为憾事。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建县,是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祖籍地,其先祖孙誗为唐朝东平侯,墓地仍完好地保存在宁都城郊。宁都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境内客家遗存丰富,至今保存有千年古村东龙。宁都客家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有客家傩戏、客家山歌、桥帮灯、马灯、竹篙火龙、采茶戏、半班戏等,其中有的是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坑村群山环抱,三面临水,钟灵毓秀,自成天地。清澈的乌江河自村南逶迤而来,经村东,绕村北,向西北流去,汇入赣江。这种地形在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中,属于“贵格”。流坑村有保存完整、规模阔大的宋明清建筑群,以其工艺典雅、寓意丰厚、技术精良引人关注。流坑村千余年来,村民一直以董姓为主体,聚族而居,是一个拥有800余户、4000余人的古村落。

流坑村座落在距县城37公里的乌江河之畔,建于五代时期南唐昇元年间(937-942),面积约3平方公里。宋代以董氏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右聚居的大家族,元代遭毁。明代以降,兴教办学,修谱建祠,逐渐形成了一横七纵的八条街巷,族人按房派宗支分巷居住。巷口建有门楼,各巷门楼间以砖墙围合。巷内鹅卵石铺地,地下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流坑村现存500余幢建筑中,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0处,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为二进或三进,装饰考究,有木雕、砖雕、石雕和彩画,并有匾额180多方,楹联72幅。有书屋、宗祠、戏台、牌坊、古水井、庙宇、风雨亭、古桥、码头、古塔等。古民居虽有局部损坏,但基本保存完整,街巷仍为传统风貌,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是江右文化的代表和中国古典民居建筑的标本,中国古代农村文化的样本。

流坑村董氏家族人才辈出,最杰出的要数伟大革命家董必武。据麻城董氏宗谱记载,董必武为流坑董氏合公第36世孙,红安董氏第20世孙。具体是,流坑董合第11世孙董邦辅由今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徙居本县镇的牛田村,董合第17世孙董奉高从牛田村迁往湖北麻城,董合第22世孙董级从湖北麻城迁至湖北黄安(今红安)。清光绪十二年(1886),董必武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城内城南街的一个秀才家庭。

三、磁龟村

徐霞客记述南城之磁龟村云:“又一里,始下,下一里,则磁龟在焉。磁龟者,罗圭峰玘之所居也,在南城西南九十里,据李文正《东阳记》,北阻芙蓉,西阨连珠峰,南望军峰,东则灵峰迤逦,有石在溪桥之下,而不甚肖;其溪亦不甚大;自西而东,夹溪而宅,甚富,皆罗氏也。”

徐霞客上述“磁龟”,就是今之南城县株良镇的磁圭村,是一个隐居深山的古村落,与宜黄县之南源乡相邻,距南城县城40公里,为宋明时期的繁华村落,史载“户至千四百,屠肆至七十,楼观相望,弦歌之声不绝。”[4]

上述“罗圭峰玘”,即南城人罗玘(1447-1519),字景鸣,号圭峰,明代学者、散文家,成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以气节名重一时。明正德七年(1512)致仕。罗玘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著有《罗圭峰文集》三十卷,《四库全书》收录。

“磁龟”村保留了具有江南风格的明清古建筑,青砖黛瓦,美轮美奂。主要建筑有“环山草堂”、“悟轩”、“大夫第”。建筑物上饰以雕纹,以木雕为主,辅以砖雕、石雕。雕纹内容以吉祥花卉、动物为主,如牡丹、芙蓉、松、桂、梅、菊,鹤、鹿、黄鸟、玄蛇、貔貅、夔牛,辅以福、寿、康、宁等吉祥文字。多为镂空浮雕,实为雕刻之精品。

四、其他村落

徐霞客在江右的足迹所至,主要是山川胜景,但是所经村落,皆落于笔端,不管大小,都照实写来。其笔录云:

丙子(1636)十一月十八日:“五里,石坪。山环一谷,随水峡而入,中甚圆整,万山之上,得此一龛,亦隐居之所,惜为行道踏破云帏耳。居民数十家,以造纸为业。”[5]

丙子(1636)十二月二十八日:“又七里,上二滩,为周原山,中洋壑少开,村落倚之,皆以货薪为业者也。”[6]

丁丑(1637)正月初二日:“见山峡中田塍环壑,又二里,始得居民三四家,是曰卢子泷……五里,北越岭而下,又得平畴一壑,是曰十八都,又三里,有大溪亦自西而东……又直上十里,盘陟岭头,日炙如釜,渴不得水。久之,闻路下淙淙声,觅莽间一窦出泉,掬饮之,山坳得居落,为门家坊。”[7]

丁丑(1637)正月初五日:“东南越一岭,五里下至平畴,是为大陂。居民数家,自成一壑。一小溪自东北来,乃何家坊之流也。”[8]

丁丑(1637)正月初九日:“路随之东入山峡,又二里为龙山,数家倚溪上。”[9]

上述所记村落有居民几十家者,有数家者;有的记述了村名,如石坪、卢子泷、十八都、十九都,有的只一笔带过,如“居民数家”、“数家倚溪上”。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现代建筑样式、居住文化及现代科技对农村的强力冲击,古典式生态村落正在逐渐消失,诸如江西省乐安县流坑村一类的千年古村落所剩无几,至今已显得异常珍贵。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自然也包括对特色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2]褚绍唐著,吴应寿整理.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46.

[3]、[5]~[9]褚绍唐著,吴应寿整理.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7; 139; 155; 159; 161;165.

[4]梅体萱.同治南城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189.

猜你喜欢
董氏徐霞客乌江
又见乌江
“意”与“法”—董其昌的书家维度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自刎乌江(二)
自刎乌江(一)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董氏开胃贴治疗湿食困脾型厌食症的实验研究
跨越八省区市的爱心接力
——记董氏膏方微商爱心团队
乌江,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