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文章须创新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4-08-15 00:53蔡李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14年22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语言

蔡李萍(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最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可谓是变幻无穷,社会各界对考场作文的评价也层出不穷,使得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变得非常困难.“创新”几乎成了每一位语文老师作文教学中最喜欢用的话语,也可以说是目前作文评价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纵观多年中考作文,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要有所创新,也就是要在选材、立意、结构、形式、语言等多方面出彩出新.因此,在平时写作训练时,很多语文老师到处寻材料,找例文,想方设法让学生“出新”,学生就埋头拜读例文,抄好词好句,千方百计“造新”,更有厉害的是,在中考前的一段时间里,有不少语文老师让学生突击背诵佳作范文,用来期待在中考中能够幸运地碰到相似的作文,以期提高学生作文的成绩.结果常常是一个作文题目出来,一批学生拿出例文来模仿.好不容易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一看一查,却又有着抄袭别人的作品的嫌疑.这样多次反复,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已经深深陷入为了“出新”而“造新”,为了“出新”而“抄新”,为了“赋新词”而“强说愁”的怪圈.仔细比较这一类所谓的“造新”作文,它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认为结构上的新奇就是创新.有一次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当中,我居然发现全班45位学生,居然有22位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原因仅仅是因为我曾经在讲解例文的时候所用的一篇范文,它的结构形式就是采用小标题的样式.仔细看看学生们写的文章内容,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写作中仅为了结构的新奇而新奇,单纯追求新形式,内容空洞无物,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其实,作文的内容和形式就像人的身材与衣着,只有“合身”的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结构上的创新当然是有限的,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对形式的创新,我们不能在打破一个旧模式的时候,同时又不自觉陷入另一个新的模式.真正的创新应该是要注重内容、语言、思想上的创新.

二、认为语言上的异化就是创新.张开思维之网,恰当地引用生活中的新鲜词语与外来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用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是值得提倡的.然而在有些学生看来,在文章里多插入一些洋文,多插入一些新词,多插入一些半文半白的文字,就可以使文章语言活泼,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这样可以提高自己语言的品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些语言垃圾迅速泛滥开来.文章中不时出现“爽死了”、“酷毙了”、“帅呆了”、“I和YOU”等词语.大量使用长句,不用标点符号,甚至滥用一些文言文.一篇这类文章看下来,评卷老师不知所云.这样的文章表意都不清楚,还谈什么创新?

三、认为立意上的反向就是创新.在有的学生看来,创新就是要与众不同,就是要标新立异.一切中规中矩的行为都是落后的,都是应该反对并打破的.因此,反向立意的文章在那些学生看来就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你讲“开卷有益”,他则讲“开卷未必有益”;你说“读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他就说“写作不用读书,而是个人独创”.这样的立意,实在让人感到担心.

四、认为情节曲折动人就是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真实性可谓是作文的第一生命,文章要想真正感动读者,首先内容必须真实.可有的学生在写作时为了求新求奇,不顾事实地随意加工,甚至脱离实际地胡编乱造,结果使人一看这篇文章就是假的,又怎能打动读者呢?如请以“感动”为话题,自命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学生编造出自己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青年见义勇为,为保护人民财产,和歹徒奋力搏斗,最终献出宝贵的生命……如此千篇一律的内容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到底什么才是“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创新不是猎奇,不是单纯的求新求异,不是不顾客观现实的胡思乱想.那么创新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是自己最擅长的写作优势和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的体现.这个情感、技巧和个性的综合创造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结构、选材、语言、立意、形式、视角、修辞、想象等写作技巧的训练,都是写作创新的重要方面.在此,我仅从少数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选择材料

作文素材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品味和高下,体现作者作文水平的高低.鲁迅先生告诉我们“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然而中学生的生活圈子极大地局限了他们的视野,每天差不多“三点一线”单调的生活经历又让他们难以找到写作的动情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在千篇一律的生活中找出“下锅之米”,不经过悉心提炼真的是不太可能的.那么,作文写作时应该怎样做到慧眼选良材呢?

(一).选择你所熟悉的风景,以“活”取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选材上有一条避俗性原则,要求学生在选择材料时要尽力避开大家都可能会选择的素材,应该另辟蹊径,选择较为新颖的素材.但也不是说为了新颖就选择自己不熟悉的素材.例如学生对“学校生活”这一题材可能比较熟悉,但为了与众不同,却放弃学校生活背景,而去选择社会生活方面的题材,像这样避熟就新,是不可能挖掘得深的.

(二).选择曾经打动过你的镜头,以“情”取胜.在记忆的长河里,肯定有不少精彩的瞬间、动人的镜头、感人的场面曾经是那么深深的震撼过你、感动过你.岁月可以淡化人的记忆,然而这些东西却会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那样长久留在你的记忆之中,而且会时常撞击着你的心扉,使你会情不自禁地盼望流露.在学生理解了以“情”取胜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有意识的筛选一些话题.比如选择反映家庭生活的题材,我曾做过下面的引导:“你们一家都有哪些家庭成员?他们每个人都喜欢看怎样的电视节目?……”话题一出,学生们一下子就沸腾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之后,纷纷拿起笔……在这样的气氛下,《憨憨的爸爸》 《能干的妈妈》 《逞能的我》等反映学生家庭生活的好文章就这样出炉了.因为是学生自主情感的抒发,作文材料真实有趣,情感真切感人.这真是选好材,抒真情,感动人啊.

(三)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小”取胜.初中生的生活范围大大地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作文中就不太可能出现多少惊天动地的大题材.怎样“小中见大”,是作文选材的关键.很多经典作品,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姜孟之的《一双手》、萧乾的《枣核》等没有一篇不是以小见大从中取胜的,所以在作文训练的时候,只要善于选择,合理选择,细微处也是可以出新意的.

二、语言

好的文章需要有文采,有文采的文章在考试中也越来越受到青睐.“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好文章离不开文采,那么,作文语言应该怎样出彩呢?纵观近几年的高分作文,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得到一些启发:

(一)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排比、对偶可使语言显得有气势和富有节奏感;比喻、拟人可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美感;设问、反问可使文章具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魅力……例如:生活就是一方沃土,你播种什么,你就收获什么: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这些比喻和排比的使用使文章顿生光彩,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言辞隽永优美.

(二)名言警句的引用.合理巧妙地引用名言警句,可给人以深度感,也是获得读者好评的好办法.例如:为了表达生命的崇高,有学生用了这一组句子:古时就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豪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很有文采,恰当地折射出学生的文学积累和文化底蕴.

(三)哲理性语句的提炼.不管是哪种体裁,议论文、记叙文,富有哲理性的语言都是对文章品味的提升.比如下面两例:“大海的宽广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心因为宽容显得真实,爱因为宽容才被看见;宽容是智慧,是力量,是深藏爱心的体谅,是对生命的洞见.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宽容了别人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等于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又如:“寒梅无法选择季节,但却傲视冰霜;秋菊无法选择时令,却代秋天发言.无法选择并不代表整个的毁灭,内部的意蕴也可以绽放花朵;无法采摘选择结出的花朵,但可以培育希望的幼芽,用勤劳的养分,让其最终成为最美的花朵.”文章关键处有警策,于形象中见哲理,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蕴真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是提炼文句的好方法.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找到源头活水,才能焕发出清新隽永的文采.“作文有法,写无定法”,要想在写作领域渗透创新思维、张扬创新个性,只有从心理上易写,从兴趣上乐写,从方法上会写,从技巧上善写,从创新上巧写,力求打造考试作文的亮点.“我手写我心,我文言我情”,让创作激情在笔尖自由纵横挥洒,让苦心孤诣在文卷上尽情幻彩绽放,这样我们方能真正走上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语言
语言是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