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凡 陈 驰
(景德镇学院艺术系,江西景德镇 333000)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是由我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亲自发动的,被林彪和江青反革命利用,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生活等都受到了长时间的政治运动的影响,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在划分文革的时间段上,历史学界普遍认为“文革”是从1966年“五一六通知”开始至1976年打倒“四人帮”结束。回顾历史,我们发现文革时期产生的艺术作品是很独特的,文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属于另类,其艺术题材大多是人物,具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今天很多收藏家开始关注文革瓷,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陈设瓷开始在市面上出现,其中的釉上彩瓷,制作工艺精美考究,内容独特,所以对文革瓷进行研究与收藏具有一定的意义。
釉上彩是指在已经烧制好的素面瓷器上进行彩绘,然后再经过低温760℃左右二次烧成。釉上彩最早出现的是金代的红绿彩,发展至今釉上彩包括五彩、古彩、粉彩、新彩及雕塑上的釉上彩绘等。文革时期的釉上彩瓷是指在文革十年间,为了满足时代背景及人文美术下烧制出来的瓷器作品。文革瓷的出现并不是偶然,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极左的政治思想,是它萌芽的土壤。在瓷器的绘画内容上,参与政治,批斗现实,生活斗争的题材内容大大增多。人物形象主要是主席像、英雄人物、先进的技术工人、农民、社会主义大团结等内容,表现出来的人物积极向上,心态乐观及干劲十足的精神面貌。在绘画风格和装饰图案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即使是花鸟山水类的题材,也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
文革瓷同文革美术一样,在文革时期产生的艺术作品是十分另类的,但也有十分精美的瓷器。在文革彩瓷中,必须提及的当然是“7501”瓷。在1975年的春天,中央办公厅向景德镇下达了一个重要文件,为主席设计一套专用陶瓷器皿,就如同以前的御窑瓷一样,代表着中国最高的制瓷水平。其中许多大师参与了这次创作,如陶瓷界的泰斗王锡良、古彩大师戴荣华、“汪派山水”第二代传人汪桂英等诸多陶瓷艺术家,经过多番讨论设计,选用上好的瓷土,艺术家们亲自执笔绘画的“水点桃花”装饰纹样,最终才烧造出精美的“7501”瓷,其外形简洁大方,装饰的纹样清新典雅。但是,由于它是毛泽东专用瓷器,因此它并不能称之为文革彩瓷中的典型代表。
文化大革命十年间,陶瓷上的传统花鸟和人物题材被视作“封资修”进行批斗,内容上大多是当时的真实人物题材,花鸟与山水则少之又少。在人物题材中毛主席是绘画最多的人物,其次有样板戏、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等,人物形象的特点为“高”、“大”、“全”,面部表情严肃、动作统一、色彩多用红色,画面追求“光”、“亮”、“感”。在多个人物的画面中,主要人物尤其突出,且画面夸张地强调主要人物,善于使用对比的手法,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浓重的政治因素。文革美术声称要认真执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艺术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陶瓷艺术家因此在瓷器的创作上,只能片面地满足当时的政治需求,抛弃了艺术自身的精神,从而导致艺术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文革彩瓷的题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因素,绘画内容要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追逐个人名利。许多传统题材如仕女图、帝王图、婴戏图等都被认为是封建思想,不能创作,只能画革命红色题材,强调一切艺术都要为工农兵服务。文革釉上彩瓷的内容同样紧跟文革的步伐,社会主义大团结、工农兵、知青等都是陶瓷绘画的题材内容。
1966年,红卫兵的力量快速膨胀,全国爆发了一次红色革命浪潮,“红宝书”与“红袖章”是当时的流行语,他们歌颂毛主席、破四旧、批斗资产阶级、贴大字报等。釉上彩瓷也确实记录了这方面的内容,如《红卫兵宣传毛泽东思想》彩绘瓷瓶,绘画者采用了写实记事的手法展现出红卫兵当时的高涨热情,他们崇拜领袖,激情四射。描绘工农兵也是釉上彩瓷绘画的一部分,那是毛泽东提出了艺术工作者要与工农兵结合起来的思想,艺术要为工人农民服务,在这种思想下,工人与农民的人物形象成了绘画的主要内容之一,景德镇的陶瓷工作者们创作出了许多鲜活的工人农民形象。有农民割麦子的热火朝天情形,又或者是工人正在斗志昂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场景,总之,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人物也非常地热情奔放。两年后,学校开始了教育,但是根据毛泽东对知识青年要去农村进行学习的思想,全国又开始了一场“上山下乡”的知青活动,全国有1600多万人的知青来到农村,陶瓷绘画对知青的描绘就出现了。陶瓷彩绘瓶有描绘知识青年志在农村的作品,三个年轻人劳作归来的场景,正是当时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样板戏,同样是革命样板戏,是在文革时期改编的现代京剧,那时样板戏几乎独占了戏曲舞台。它是为加强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创作出来的时代作品,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中的英雄人物影响着人物思想意识。文革彩瓷中按照样板戏绘出来的人物屡屡多见,吴康绘制的新彩瓷盘《红灯记》剧照是当时样板戏的代表性作品。在文革期间领袖形象,是人们非常崇拜的,是心中神一样的人物。在这十年间,领袖的陶瓷作品数量非常多,他们用许多方式来表达对毛主席的无限信仰,像神一样的敬仰。在釉上彩瓷中,绘画内容上还会出现毛主席万岁,万万岁等字样。伟人的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和群众在一起的形象等,把毛主席的高大、和蔼,既和蔼可亲又不失威严描绘得十分传神。文革瓷中,虽然花鸟山水的题材很少,但也有描绘革命圣地的。毛泽东的诗词很是有气势,如江山如此多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句,这些都是彩瓷绘画创作内容。
釉上彩瓷从金代的红绿彩伊始,在明清两朝的快速发展下,而后出现了古彩、粉彩、新彩等。古彩出现在明朝,其特点是线条挺拔有力、色彩冲击力强、形象概括,装饰味重。文革期间,陶瓷工作者也响应毛泽东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革新,古彩以往多用于陶瓷边角图案装饰,他们开始直接用古彩这一艺术形式来描绘人物形象。粉彩从康熙年间创建以来,一直备受陶瓷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喜爱,文革釉色彩瓷出现了许多粉彩艺术精品,当然包括非常有名的“7501瓷”。新彩是从国外引进的陶瓷艺术形式,其颜料的特性使得新彩在我国广泛应用,其颜色种类多,使用便利,倍受陶瓷工作者的青昧,新彩在文革瓷应用最为广泛。新彩除了可以直接在瓷器上绘画以外,在60年代后成立了贴花纸工作小组,用新彩颜料制成的陶瓷贴花纸,例如毛主席像章数量就多达五亿枚,都是用新彩颜料制成贴花纸而完成的,人物头像生动逼真,人人胸前佩戴,只有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人们才会有这种举动。瓷雕上加彩最早出现在金代的磁州窑中,小动物施以一些红绿彩。文革釉上彩的雕塑作品,大多是暖色调,红色占主要地位,大面积的平涂。
文革时期的政治思想直接影响着釉上彩瓷的创作发展。但在陶瓷写实人物的发展上是有所进步的,对人物的面部特征刻画得非常细微、逼真,借鉴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抛去陶瓷的艺术性,单从陶瓷工艺性上来说,文革时期景德镇的釉上彩瓷和湖南醴陵的釉下彩瓷都有一定的进步。
[1]杨永峰.景德镇陶瓷古今谈[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2]沈泓.文革文物[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