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常新,罗雅丽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2014 年2 月12 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正式通过各大新闻媒体公布于众,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当务之急,如何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这“24 个字”将13 亿中华儿女黏合成一个强大整体,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1 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是说,高校履行人才培养职责,必须以德为先,以育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注重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确立和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定位,更注重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养成。高校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有利于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激励学生全面成长成材。
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群体,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生理虽已成熟,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当来自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方、不同角落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冲撞在一起时,容易使他们产生困惑与迷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是通过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和精华,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引导他们从思想道德深处坚定信念,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历来是各种价值观传播、渗透、冲撞、争夺的主要群体。从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现实表现来看,要培育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对象,而且他们把“西化”中国的图谋始终寄托在大学生身上。早在201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 号文件就指出:“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而且,对近些年的发展态势分析,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隐蔽性。美国中情局对华的《十条诫令》明确提出:“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以及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2]在这种强势的攻击下,大学生崇洋媚外的现象越来越令人担忧,比如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信仰危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盲目鼓吹西方资本主义;一些大学生正逐渐摒弃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热衷于过“洋节”,吃“西餐”,看“进口大片”;一些大学生片面理解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出现违法违纪行为;还有一些同学公民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不够关心,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不高。
对大学生来说,敬业价值观直接体现在学习风气上。韩非子在《喻老》中就曾将“敬业”的意思表述为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大学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神圣殿堂,学风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品位、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从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轨道以来,从横向上比较,高校大学生学习风气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即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之间,高等院校内部院系之间、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和学生之间学风差异显著;从纵向上比较,众多高校学风整体上呈下滑趋势,不容乐观[3-4]。高校学风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校期间始终处于“无目标”的状态,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能干什么、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等问题认识不清,糊里糊涂;二是学习态度不端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缺乏敬畏、敬仰和渴望精神,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交头接耳,甚至睡觉习以为常,学习上急功近利,平时不用功,考试靠突击,只求过关不求高分,频繁“挂科”不觉得耻辱;三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上主动性、紧迫性不够,不肯钻研,不肯吃苦,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抵挡不住网络虚拟世界、游戏、恋爱和娱乐等诱惑,贪图享受。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祖祖辈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德。但受社会转型期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失信现象充斥着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自然不可能独善其身。目前,高校大学生失信现象已经渗透到他们的学习、生活、经济、求职等多个方面[5],比如少部分同学经济上恶意不交学费,骗取国家助学贷款或资助,恶意拖欠贷款;生活中不诚实,对老师、同学说谎话,欺骗友情;求职时履历“注水”,假造获奖证书,虚报学习成绩,甚至与多家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等。但从严峻程度来看,大学生学习上的失信现象还是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部分学生平时作业相互抄袭,社会调研走马观花,调研数据生搬硬套,实验数据造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文章等剽窃他人成果,考试作弊,甚至有少数同学讲一时江湖义气为同学代考、代课等。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一些同学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在道德评价上存在“双重标准”。表现在:以我为中心意识强,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做不到尊重别人;讲别人应该为自己做什么,却很少讲自己应该为别人做什么;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容事,对一些小事斤斤计较,同窗之间“冷战”“吵架”“打架”等冲突现象屡见不鲜;关爱他人少,感情冷漠,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能很好地从自身找原因,更多的是埋怨他人,埋怨社会,极少数同学甚至会出现心理扭曲,不惜损害他人生命财产,制造校园恶性事件;喜欢享受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却不能做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从3 个层面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每个层面只有“4 个词”“ 8 个字”,前后联系紧密,表述言简意赅,便于理解记忆。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知晓率。一方面要通过校报、校园网、橱窗、电子屏幕、广播等宣传媒介和图书馆、教室、宿舍、学生活动中心等重要场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宣传出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在校园人人皆知;另一方面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党课、团课等第一课堂为主体,以报告会、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补充,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人人皆懂。
着力点,即主要集中之点。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价值观培育方面,着力点应放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宣讲上,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发展自信,培养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敬业价值观的培育上,着力点应放在推进大学生学风建设上,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引导他们珍惜大学时光,学习文化知识,追求科学真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立志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在诚信价值观的培育方面,要以大学生诚信学习为着力点,既要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踏踏实实求学,认认真真做人,做诚实守信的模范,也要从制度建设上入手,让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付出沉重代价。在友善价值观的培育上,着力点应放在感恩、奉献、尊重等主题教育上,要让大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回报自然,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恩人;懂得奉献,学会宽厚仁爱、互帮互助;懂得尊重,学会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做和谐社会的宣传者、示范者。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知行合一”,而要想实现这一终极目标,就必须在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上下功夫。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其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要想影响、培育一个人的价值观,就必须动其心志、触及其灵魂,这显然不能简单采取灌输式培育方式。因为灌输式培育方式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要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需要充分发挥灌输教育、渗透教育、情感教育和体验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的优势,多管齐下。首先是发挥灌输教育的输送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具体的载体直接输送给大学生,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比较系统地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深刻内涵。其次是发挥渗透教育的内化功能,隐蔽地、巧妙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融入到各种教育载体中,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转变观念。再其次是发挥情感教育的感染功能,也就是说在灌输教育和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魅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在心灵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以促进他们从主观上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是发挥体验教育的实践功能,给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6]。
问题是矛盾的具体反映,无论是培养大学生什么价值观,关键是要把他们身上显性的和隐藏的价值观问题逐一排查出来,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加强分析研究,找准症结,追根溯源,把握本质。只有将问题症结诊断准,把握好培养的方向,才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有的放矢。当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实施“精准介入”,有效解决问题。但只有目标明确,路径准确,工具有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才会取得看得见的实效。比如,针对学生学风危机,如果发现的“病灶”是:有些学生上课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交头接耳、睡觉、玩手机、迟到早退等现象,那就要根据“病灶”,搞清“病理”。究竟是老师讲的教学内容的问题,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或者是老师讲话口音听不清的问题;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没兴趣,还对这门课程没兴趣;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还是课堂纪律不严格的问题等等。只要“病理”清楚,就不怕开不出“良药”。如此一来,就一定能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1]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4-02-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2]马建军,周玉.四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10(8):9-12.
[3]袁驷.清华大学副校长: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学风问题[EB/OL].[2008-12-06].http://www.exam8.com/school/jiaoyudongtai/200812/127651.html.
[4]邓晖,刘梦.大学生活,能这样度过吗?[N].光明日报,2013-11-06.
[5]于伟丽.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透视[J].人民论坛,2013(3):134-135.
[6]李晓勤.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