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栋,庞金鑫 ,顾继光
(1.河海大学 信息管理系,江苏 常州 213022;2.南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些学者已对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展开了积极的差异分析和比较研究,例如,文献1就把三大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全盘考虑,而不仅仅局限于苏南、苏北两大区域的差距透视。但总体上看,以往的研究往往对苏南、苏北考虑的多,而忽视了苏中;而且很多研究仅仅从经济的视角去关注,从社会、生态等视角或系统的视角去关注的很少。实际上,苏中也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中间地区。同时,区域发展也不仅仅指经济方面,完整的区域发展还应该涉及社会方面、生态方面、民生方面等。
江苏区域协同发展也受到了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江苏要全面检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思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2011年11月6日,在江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宣布: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省委书记罗志军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省不同地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决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必然有先有后。今后五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当好第二个率先的先行军,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苏中地区要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水平,不失时机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苏北地区要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好基础”。[1]罗志军书记的讲话对地区之间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提出新的课题。因此,在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演变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必须解决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之间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11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号角已吹响。在新的征程背景下,江苏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全省区域发展的新战略方针:统筹兼顾,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特别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协调发展。有的将其称为“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有的将其简称为“区域协调发展”。与“共同发展”相比,“互动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宽广。前者着眼于缩小南北差距,后者强调的不仅是“发展”,而且还要“协调”。一词之变,折射出理念变迁。变化表明,在区域发展上江苏已经迎来了真正的“拐点”。
王新弛(2003)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互动协调发展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政策建议。[2]文章提出了从区域互动协调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设想。文章认为,一体化经济不是各个区域经济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各个区域之间简单的分工和协作,而是各个区域经济的有机融合。很显然,这主要还是从经济的视角去思考。而从基本实现现代化所涉及的内容来看,不仅有经济问题,而且有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而且,区域发展应是三个地区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下的互动协调发展,是三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各层面的互动协调发展。缪玉林 (2006)论述了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现状和三个地区在现代化水平指标数值存在的差异,并提出了苏中、苏北提高现代化水平的对策。[3]但是几年过去了,在省委举行的2012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历时近一年深入研究论证并经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讨论通过的《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正式发布实施。所以,应以该指标体系为准,引领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实践。也就是说,有必要重新审视三个不同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和进程,研究它们之间的差距,为政府部门制订实现基本现代化政策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江苏是个整体,基本实现现代化哪个地区也不能掉队。也就是说,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总目标,哪个地区都应为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做出贡献。2011年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对三个区域具体如何定位,各自的发展目标等都做了明确的指引。但必须承认,无论从那种意义上讲,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始终是不均衡的。另外,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非均衡向均衡转变或逐渐趋于均衡发展的过程。关于区域互动协调,我们认为其最主要目的应是真正互动起来,实现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共同发展”是一个方面,“协调一致”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共同”是从整体上进行了考虑,“协调”是考虑了整体中部分之间的关系,而“协同”,则兼顾了两者,而且强调部分向共同的目标前进。所以,基于协同学的思想和协同管理的方法,本文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背景下的“区域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见图1)。
该模型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同效应为目标,根据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组织(子)模型、资源(子)模型、信息(子)模型和过程(子)模型为基本框架,反映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机会、价值、过程要素,以序参量管理为重点,强化协同效果评价与反馈。
首先,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区域协同发展协调机构的建立。在区域协同发展中,仅有省政府的号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各级政府的积极参与与自我协调。特别是,应设计区域性的协同发展协调机构。
其次,该模型是基于序参量管理。序参量是宏观参量,指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的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4]序参量的特性决定了它是系统演化的推动力,它不仅主宰着系统演化的整个过程,而且决定着系统演化的结果。发展战略是前进的方向,发展文化是发展保障,两者共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水平。所以,本文认为,发展战略和发展文化就是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序参量,它们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整个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处于主宰地位。没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区域协同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缺少科学的发展文化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就缺少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目前的形势下,应该加大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帮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理解把握江苏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内涵、特色及思路;通过宣传,深入研究和回答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进一步提振全省干部群众参与基本实现现代化伟大实践的“精气神”。
再次,关于过程协同。按照基本实现现代化所涉及的内容,可以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来对待。因此,可以分层次地开展区域协同发展工作。具体地说,可以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口协同发展等几个层面去着手分析。最后,附带说一下信息沟通问题。在信息化时代,苏南苏中苏北无论你处在什么区域,都可获得物质、能源所不可及的资源。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加快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化的融合,是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应更加强调经济、民生、社会、生态全方位的区域协同发展。以前很多专家学者在经济方面做文章。其实,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不完全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而是同时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所以,要以创新的思维,着力消减区域间社会发展的差距;今后还要在民生方面多下工夫,提升广大民众的“幸福指数”;要在生态方面有所创新,真正形成经济、民生、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格局。为了促进三大地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征程中协同发展。
《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的国土空间格局,构建高效、集约、均衡、永续的美好江苏。”就是建立主体功能区,这是在综合考量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人口集聚状况、区位特征、经济结构特征、现有开发密度、未来发展前例等因素基础上,对不同区域进行特定主体功能的一种空间单元。[5]我们相信,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江苏将会在社会和民生方面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城乡一体化是江苏三个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机遇。当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小城镇建设的战略设想是解决城乡矛盾的一个重要的举措,江苏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妥善解决江苏的三个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一是制定小城镇发展战略。目前这个战略规划已经基本完成。二是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倾斜力度,从资金、人才、政策上保障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对江苏小城镇建设进行分类推进,根据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的实际,采取不同的实施步骤保证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同时实现全省三个区域主体功能区的协调互动。
生态文明是取各阶段文明之长的高等文明形态,同时避免了各阶段文明的欠缺。生态文明提倡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如何推进是关键。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要探索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具体路径;二是要加强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三是要立足不同区域基本情况,以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四是要针我省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实施共同而有差别的生态文明建设空间推进战略;五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化建设。
江苏基本现代化应是全省的现代化,缺少那一个地区,都不能算是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战略,是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只有协同,才能各显神通、优势互补;只有协同发展,才能向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进。
[1]罗志军.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J].江南论坛,2011,(11):4-5.
[2]王新弛.苏南苏中苏北互动协调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3):10-15.
[3]缪玉林.苏南、苏中、苏北现代化水平比较[J].中国科技信息,2006,(1):11-12.
[4]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77-79.
[5]周明生,卢名辉,万伟.以科学发展促进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2):44-51.